APP下载

观《韩熙载夜宴图》

2021-09-10冯璇

家庭教育报·教师论坛 2021年2期

冯璇

【摘要】《韩熙载夜宴图》是最著名的古画之一,为五代十国时期南唐画家顾闳中绘制,绢本设色,现存为宋摹本,故宫博物院藏。图中描绘了韩熙载家宴歌舞行乐的场面,全画用屏风作画面建构,分为五段场景观乐、观舞、宴间休息 清吹、散宴送客,像连环画一样记录了夜宴的完整过程。

【关键词】韩熙载夜宴图,空间刻画,中国画鉴赏

南唐地据江南,山水佳丽,风尚文美,典午流风,时未全堕。其君主多好绘事,恩宠画士,故名家辈出,其在他方者,亦多相继来归,为翰林待诏。顾闳中、竹梦松、高太冲、朱澄、周文矩、曹仲玄、卫贤、王齐翰、唐希雅等,皆其中翘楚。”(郑午昌《中国画学全史》)这里主要说顾闳中。顾闳中生卒年不详。《宣和画谱》载:“顾闳中,江南人也”,具体地方亦不详。顾闳中曾侍奉后主李煜,善于绘画,以画人物独步见长。官至中书舍人的韩熙载,因是膏腴贵游世家,多好声伎之乐,一意行夜欢。且宾客混杂,欢呼狂逸,不加约束。李煜爱惜其才华,置而不问,但消息传遍朝廷内外,颇闻其荒淫纵乐,然而要亲眼着见他们尊俎灯烛间觥筹交错的狂乐之态也不可能,于是“乃命顾闳中夜至其第,窃窥之,目识心记,图绘以上之。故世有《韩熙载夜宴图》。”

韩熙载(902—970)出身北方豪门,自叔言,北海(今山东潍坊)人,“詞学博赡”,“审音能舞,分书及画,名重当时”,亦颇具见识,“能知赵点检不可测”(赵匡胤于后周时任殿前都点检),其父死于政治内斗,迫使其投南唐。韩熙载屡献战计,频遭冷遇,错失良机,造成强邻(赵匡胤)压境,南唐呈残喘之势。后主李煜“颇疑北人”,想重用韩熙载,而心实畏之。韩熙载深知自己已无力回天,便“放意杯酒间,竭其才,致妓乐殆百数以自污”。韩熙载亦曾言:“吾为此行,正欲避国家入相之命”,“中原常虎视于此,一旦真主出,江南弃甲不暇,吾不能为千古笑柄。”(转引自王伯敏《中国美术通史》)

《韩熙载夜宴图》以时间为序,分别描绘了五个场面。巧妙的是,作者借用屏风隔出每个场面。使得画面有时间、有顺序、有节奏、有起伏。

第一个场面。五女七男。韩熙载与状元郎璨坐于榻上,状元着红装;案前坐者为太常博士陈致雍、门人舒雅;对面独坐者李家明,李家明身后小女子为名妓王屋山……他们都在听教坊副使李家明的妹妹弹奏琵琶曲。关于第二个场面,元代书法家班惟志有“胡琴娇小六么舞,蹀躞操挝如鼓吏”之句,其中跳六么舞者即为王屋山,击鼓者即韩熙载。第三个场面于整个画卷情节而言,是个间歇。韩熙载正在洗手,家伎们也在休息。此时,迎面走来两侍女。

第四个场面也很精彩,五位女子吹箫,陈致雍打牙板。韩熙载脱去上衣,袒露胸腩,挥扇去热。五吹箫女各具姿态,聚合顾盼,生态自然。

最后的场面也很巧妙。通过第四个场面一男宾与一女子隔屏风调情的场景,巧妙地转到第五个场面。第五个场面即为“送客”。韩熙载手握鼓槌,扬手以示告退。结束时,一女子作哭别貌,一男子搂住她,并极力哄劝。难分舍,流尽泪!《韩熙载夜宴图》情节随乐调而动,乐调伴情节而生,充分显示了顾闳中的绘画技巧与艺术高度。尤其人物面容和表情刻画极其传神。

从艺术的角度说 这幅画条遒劲流畅,作品造型准确精微,线条工细流畅,色彩绚丽清雅,尤其是构图富有想象力。本来静态的场景和人物,似乎都在活动,画中似乎传出琴鼓萧笛和阵阵的歌声,身材娇小的歌姬 正在曼妙的扭动腰肢,席中各种人物,似乎能感受到所思所想,精彩若此,所以也成为旷世杰作稀世珍宝。

辽宁省沈阳市沈阳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