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工匠精神海外传播策略探究

2021-09-10杨芙蓉

新闻研究导刊 2021年2期
关键词:油纸伞工匠精神

摘要:工匠精神可以作为新时期讲好中国故事海外传播的重要内容。毕六福“油纸伞”数年的海外传播实践,提供了文化传播策略的借鉴:选取有代表性的非遗传承匠人,多平台多组织合作,精准服务传播对象使他们获得成功体验感,“德为艺先”的人格展示,“心传身授”的情感链接,创新协作精神的植入。

关键词:工匠精神;海外传播策略;毕六福;油纸伞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02-0033-02

课题项目:本论文为2017年广东技术师范大学统战部课题项目“海外华人及其后代的中华传统文化观念传播策略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610608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工匠精神是中华优秀文化之一。工匠精神是器物作品的内核,是讲好中国故事很好的故事题材。工匠精神不仅是手工业时代的产物,也是自动化和产业化时代需要的。通过传播工匠精神,扩充全球当代工匠精神的内涵,为中外交流贡献价值。

一、中华传统文化海外传播困境

随着全球化日益广泛深入,各国文化交流的传播需求加大、传播深度加深,现有的中华文化海外传播模式和策略无法实现广泛深入交流的目标。中华文化海外传播方面存在如下挑战和困境。

(一)中华文化海外传播内容比较单一:语言及浅层生活形态文化

当前,中华文化海外传播途径之一为孔子学院。以孔子学院为例,其主要任务为汉语教学及文化传播。但因教师人员配备不足,中华文化门类众多,教师很难真正掌握各种文化门类的精髓。最常见的文化活动就是手工如剪纸、中国美食如包饺子。改革开放初期,这些确实能让外国人了解中国人的某些生活形态,使中华文化符号更形象化。但经过了初期文化了解阶段,中华文化传播的种类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挖掘。既没有立体多层次的文化传播名录,也没有统一的教案。传播完全取决于教师本人的文化素养及策略,传播效果并不太如意。

(二)传播主体比较固化,孔子学院无法承担语言及文化传播的全部职责

钟羽(2020)在谈到少数民族文化传播时认为,传播主体比较单一零散,缺少主导性及引导性,传播力薄弱[1]。这也是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的整体困境。孔子学院作为长期、固定的传播主体,已经无法满足丰富多样的中华文化传播需求,也无法满足中华文化走出去的要求。文化部、民委、各院校、媒体及民间团体、个人也应该积极加入传播优秀中华文化的行列。

(三)文化传播策略不清,造成中华文化传播的接受度比较低

袁媛等(2019)认为,在传播对象上,文化“走出去”针对性不强,较少基于所在国国情开展传播[2]。中华文化传播通常的做法是在中国的节假日开展一些普通的文化宣传及推介活动。对于汉语水平不同、中华文化爱好等级不同、年龄段不一样的文化接受者,我们并没有制定出不同传播内容、方式、频度的针对性策略,其接受效果可想而知。

(四)传播者对中华文化的精髓掌握不到位,造成传播的偏误

中华文化的门类众多,内容深邃。对于浅层生活形态的文化,普通教育者尚可通过自己的文化积累、短期培训较好地掌握,但对于民俗、艺术、精神等文化范畴,很难在短时间内获得专业知识和高水平的技能。比如诗、书、画等需要业师培训、长期积淀才能准确传播其精髓,而民间的一些手工艺,更是需要数代人的经验、技艺积累、精神传承,传播才能达到一定的高度。

要突破文化传播的这些困境,将中华优秀文化广泛持续地传播出去,讲好中国故事,让中国被越来越多的人理解,在世界上获得该有的地位,应该从传播主体、傳播内容、传播策略及传播者选择等角度下功夫。从工匠器物及工匠精神角度传播,是一个很好的实践。

二、工匠精神传播的意义

中国工匠所创造的作品、器物本身也是艺术与实用的结合,是中华文化的符号;而背后的工匠精神是造就我国无数能工巧匠的核心,也是匠人们不断传承的优秀文化品质。在过去以手工为主的时代,它是一门技艺、产品能否传承的核心。在当今,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生产由手工转由机器及流水线,更需要工匠精神维系产品的精细化设计与生产。同时,各行各业都需要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首先契合“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中国自然精神,以道德精神为中心,强调“以德为先”“德艺兼求”[3]。从个人来说是一种纯任自然的人生状态,一种至高境界与追求;对于社会来说,以道德维系社会秩序,以共同的价值判断推动文明发展,是一股积极正面的内在力量。

另外,工匠精神也是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专注与执着的坚毅精神,不断超越的创新精神,代代相传、同行协作、互相取长补短的团队协作精神等。

工匠精神体现于工匠劳动精神的专注、产品有心体温度、自己是劳动主人、劳动过程是娱乐与教育的一体化、手作动机与劳动本身一样纯粹。这些方面所呈现出来的工匠理想性格是区别于其他劳动者的根本特质,并约定为健全工匠的价值观[4]。

总之,工匠精神是“产品+艺术+价值观”的内质。弘扬工匠精神,传播工匠精神,也能拓展中华优秀文化传播的带宽。

三、工匠精神传播策略——毕六福美国青少年油纸伞传播实践

毕六福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油纸伞制作技艺国家级唯一法定传承人,又被誉为“中国伞王”,毕家油纸伞第六代传人、中国唯一的手工油纸伞代表性传人。其油纸伞基地坐落在四川泸州,经历了一百多年的风雨,其技艺是油纸伞的“活化石”。加之,油纸伞已经成为中国文学的一个典型意象,也是人们生活美好寓意、独具个性的符号。同时,随着新时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有了定制伞面等创意,越来越受人们青睐。

(一)多渠道、多途径搭建传播平台

毕六福代表了油纸伞行业最高水平,也具备了中华优秀工匠的最优秀品质。作为工匠的代言人进行海外传播,最能诠释油纸伞的内质及工匠的精神面貌。

毕六福及儿子毕原绅,在2016年至2019年间,远赴美国、俄罗斯、摩洛哥等地。组织者有文化部、四川文化厅等,也有民间组织如美国圣荷西启明中文学校等,同时当地的大使馆大力协作,这些单位、机构根据当地的实际需求,邀请相对比较冷门的油纸伞进行文化交流,受到当地学校、社区等广泛关注,也取得了很好的传播效果。

(二)精准服务传播对象,让他们获得“动手+创作”的成功体验感

传播的主要对象是外国的青少年以及社区爱好中国文化的外国人。经过三五天,毕老师面对面、手把手指导制作,大学生以至幼儿园的小孩都能专注地完成自己的“作品”。同时,他们还集体创作或者个人画伞面,获得了成功体验。这些活动使他们将油纸伞的文化意义变为切实可感的触摸与记忆,而不仅仅是符号。体验结束后,还开展面对社区的活动,包括学生的作品展示、各种文化产品的体验、文艺展演,让社区的外国人也有了可触可感的文化体验。

毕六福怀有传承文化的使命感,对青少年的传播更是不遗余力。青少年是未来文化传播的使者,他们友华、爱华的作用会呈几何层级递增,影响一代又一代人。从对青少年的传播着力,组织部门无疑具有前瞻性的眼光。

(三)“德为艺先”道德精神的现实阐释

毕六福靠着朴实本分的做人原则对油纸伞如同生命般坚守下来。他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规规矩矩做事,踏踏实实做人”。即使在最艰难、成本很高的年代,对客户定制的油纸伞也绝不偷工减料,绝不马虎应付。这也是油纸伞能延续至今的首要秘诀。

通过央视拍摄的短视频,学生们了解了制作油纸伞108道工序的繁复与精细。毕六福去海外教学,同样不辞辛劳,打包托运纸伞的原材料“伞骨”“伞托”“油纸”等,他强调即使是教学,也要一丝不苟,要将最地道的油纸伞的道德精神熔铸在里面,并传播下去。

(四)“心传身授”近距离教学对于情感的黏合

工匠还通过身体力行传递为人处世的方式,加深感情链接。对待“作品”的崇高感,劳动本身所带来的幸福感、崇敬感,也是通过近距离让学徒感知的。现代教育优势是知识传授,却缺失了内心的深层交流、身体力行的身教。毕六福在授课期间,示范时用心专注,凝聚了全部身心;穿梭在孩子们的“作坊”中间,纠正学生制作的错误,有时一道工序反复修改,现场诠释了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同时,师生协作者身份的切换,目标是共同完成同一件“作品”,这个过程中与孩子们有很深的感情交流。这是文化交流非常重要的突破口。

(五)现代工匠精神创新、协作精神的植入

刮骨、穿线、画伞面等工序,大家以小组形式协作完成。对于外国青少年,因地制宜选择工具,创造性地加入他们喜爱的文化元素,其油纸傘更具个性色彩。这样的文化体验,同时也在反哺中华文化的传承,让我们更多思考如何根据不同地域及学生的特点改进传播,也给中华工艺作品加入一些现代元素,不断创新,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

四、结语

工匠技艺所承载的工匠精神、工匠故事也是中华文化的自然观、道德观、价值观以及为人处世准则的生动展现。同时,毕六福对作品、技艺精益求精的极致追求、专注当下的宁静心态、协作创新的时代意识,既是修正当下浮躁风气,也是创新、协同合作的需求。借鉴毕六福油纸伞多渠道的传播策略,将中华优秀文化传播到五洲四海是完全可以实现的。

参考文献:

[1] 钟羽.我国少数民族文化海外传播的困境及策略[J].安顺学院学报,2020,22(05):97-100.

[2] 袁媛,卢鹏,韩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外传播实践路径探索——基于华侨大学“华文星火”中华文化海外传播实践项目[J].思想教育研究,2019(07):127-130.

[3] 薛栋.论中国古代工匠精神的价值意蕴[J].职教论坛,2013(34):94-96.

[4] 潘天波.工匠精神的社会学批判:存在与遮蔽[J].民族艺术,2016(05):19-25.

作者简介:杨芙蓉(1968—),女,湖北黄冈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新闻传播。

猜你喜欢

油纸伞工匠精神
泸州油纸伞
油纸伞
油纸伞的守望者
油纸伞下的四月
伞之灵气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
油纸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