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诗歌的魅力
2021-09-10邓云华
邓云华
【摘要】诗歌,作为特殊的文字形式表达情感的体裁,以其简短精炼的语言浓缩,形象生动反映了当时作者的心态以及诗歌中表达的时代背景,虽然,新课改在改革的道路上逐步国际化,但教育始终要保留民族本土文化的精髓,诗歌是我国语言从古到今留存的璀璨明珠,也是小学生了解我国汉语言文化的捷径通道,因此,新课改下,教师还应保持对诗歌教学的高度重视及学生正确学习诗歌的培养。诗歌,不仅是艺术美的代表,也是小学生即将学习历史、了解历史的前提。
【关键词】小学语文,诗歌教学,诗歌教学策略
我国古代诗词文化的源远流长,发展到近代,依然在汉语基础中占有重要地位,小学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其中诗歌存在一定的比重,可见,小学语文教学已经不仅仅是提升学生的阅读、写作等基本的语文能力,更加注重学生对于文化修养、鉴赏艺术的学习,诗歌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教师应配合新课改带领学生领会诗歌的精髓及学习诗歌的深远意义。
1.小学语文的诗歌特点
国学,始终在我国文化史上占领着主旋律,国学热潮持续升温,不仅因为它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体现着中华民族人民的智慧,还因为古诗词的特点具有用词精练,短小简洁,句型上强调对称与工整。与现代语言有着极大的差别,小学语文的诗歌主要体现着意境之美,语言之美,真实情感之美,名篇名著居多,旨在从小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热情积极、善良助人的优秀品质。
2.小学语文中的诗歌教学策略
2.1激发学生对诗词兴趣,扩展课外阅读量
兴趣是一切知识学习的钥匙,教师应首先开启学生的诗歌兴趣之门。小学课本中诗词课文篇幅有限,首先:教师应在课堂中穿插课文中类似的诗词,与课文中诗词做对比的同时,也延伸了学生的诗词量,引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例如:三年级教师在授课《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时,可以拿另一首类似感情的诗做对比,比如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其次,教师可以在课堂中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以学生自主想象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及探索,例如:教师自拟一道诗歌标题,让学生自由发挥创作,教师可根据学生优秀诗歌进行课上分享。最后,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课外读物作业,每周做一次统计,以阅读量最多的学生当堂表扬以示鼓励。
2.2创设情境教学,带领学生进入诗歌境界
在应试教育的传统背景下,诗歌学习依然是为了应试而生搬硬套的教学模式居多,但学习语文切勿死记硬背,尤其是诗歌这样言简意赅的体裁,生硬地背诵只会丢失了学习诗歌的本意。教师应充分认识到这一点,首先,要让学生学会有效阅读,顺序是:范读—看诗歌注释—分析诗句构词—再读。接下来,教师应指引学生进入诗歌中的意境,身临其中感受诗中体现的景色及情感。例如:四年级课文《四时田园杂兴 春日 范成大》,教师可引领学生走进诗里的境界,把诗里所体现的春日景物、意境,用作者的形容,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结合当下春季里的景象,和古代春日的景象做对比,这时,诗中所体现的春日景象就会深刻印在学生的脑海里。
2.3让学生置身诗人的情境,进行角色扮演
小学生的认知还尚浅,阅历不够丰富,无法领会诗中历史背景及人物经历,教师应耐心讲解诗中生僻字及作者人生经历及当时的历史现象,试着让学生与诗人身份互换,体会诗中表达的情感,有利于学生在理解上深刻记忆,例如:大诗人李白的诗《赠汪伦》中,教师应首先要细致讲解李白的人物形象及生平事迹,当学生对诗人有了大致了解之后,其次,教师要向学生介绍诗中汪伦与李白的关系,可影射为学生间好朋友的关系,好朋友即将转学离开的依依不舍之情。让学生置身于诗人的身份及情感,学习及背诵诗歌效率更加明显。
2.4利用信息化多媒体信息化辅助教学
新课改下,多媒体辅助教学已成为新型教学的一种方式,教师在课堂上应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目前,课文中在古诗词里配以的图片更为生动化,教师应在此基础上增加音频及视频,以便让学生更加形象生动地理解诗词中的文化,例如:在讲描述古代战乱后情景的诗歌,教师可在互联网上找一些古代打仗的视频在课堂播放,战乱后的黎民百姓的慌乱及流离失所,会让学生感同身受的同情与思考,更珍惜我们当下的和平社会。另外,在讲述耕田劳动的诗歌,一些城市里长大的学生会感到陌生及遥远,教师可以找一些表现山里、农民劳作的视频,以便学生更直观看到并加深诗歌内容理解。
结束语:
综上所述,诗歌是传承几千年文化的珍贵物质,也将世世代代影响着我们的后世炎黄子孙,新课改中,诗歌的篇幅已大大增加,教师应充分认识诗歌在教学中的重要性,摒弃死记硬背古诗的诟病,教师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从学生的兴趣点着手,采用多样化,多形式的灵活教学方式,重视国学对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提升,加强学生对诗歌背景及意境的深度探讨,加深学生爱国主义的情结,
参考文献:
[1]陳建斌,刘国良.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5.20(14):103—104.
[2]刘川民.小学语文教学研究的方向——学习于根元先生《应用语言学前沿问题》有感[J].文化学刊.2012(10):115—118
四川省乐山市县街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