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新高考”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之教师篇
2021-09-10黎建强
黎建强
湖南首届“新高考”考生已顺利毕业,虽然现在还没有任何资料表明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跟“新高考”的因果联系,但“教师”、“学生”同“新高考”的关系应该不言而喻,即学生、教师在教学中的主体、主导地位也不会因为“新高考”有任何改变,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中,教师能不能胜任、能不能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来创新融合必然是关键。
一、教师信息素养的重要性
学生信息素养是信息时代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内容,而教师信息素养当然也是教师综合素质的重要内容,更是学生信息素养提高的前提。教师教育信息化水平既是教育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助推剂。特别是进入“新高考”后,要让学生能获得“选择权”,就要让学生在课堂中也能“有选择”,要做到这些,提高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水平就是一条捷径,要走好这条捷径,如何提高教师的信息化素养已成为当前教育的重要因素。
二、教师信息素养现状
通过各级教育部门对教育信息化的一系列培训与考核,现在大部分教师能够正确认识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对教育教学的优势与对学生帮助的潜力。在中国教育报微信公众号就教师信息素养提升问题开展的调查结果显示,近七成教师在教学中经常使用信息化手段。但也有近四成的教师表示,在使用信息技术教学时,面临的最大难题是课堂教学中出现技术问题,干扰教学进度;24%的教师表示,担心信息化设备转移学生学习焦点;21%的教师认为,信息化教学中的主要问题是学习和熟悉设备的使用。在笔者任教学校的教育信息化推进也存在着“用不好、用不上、用不了”等现象,而这些问题背后,又有着各自原因和想法,我们可以通过分类分析,因人施策,逐步解决。
(一)用不好
现在学校里大部分教师都具有一定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但最困难的就是不知道如何将这些能力应用到合适的地方、时间和内容上,所以在有些教师的课堂上,各种多媒体元素满天飞,让人目不暇接、无所适从,整堂课下来,学生对学科知识可能知之甚少,而脑子里却充满了碎片化的多媒体信息,而且很难将这些信息串点成线,串珠成链。这只是在将信息技术用于教育教学管理和学科教学的一种生搬硬套,是为了信息化而用信息技术,是一种信息技术使用上的形式主义,从深层次来说就是缺乏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进行深度融合的能力。
(二)用不上
有部分年龄较大的教师对新技术、新设备存在着恐惧心理,认为信息技术高不可攀,对自己的信息技术能力没信心,不敢尝试,望而却步,还担心信息化设备太精贵,怕自己在使用过程中因操作不当而损坏,更怕学生在下面嘲笑自己,讓自己下不了台,因而干脆弃而不用,导致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用不上信息技术。
(三)用不了
随着信息技术设备和技术手段日新月异,这让很多使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的教师振奋,但却有少部分教师不去了解,懒得关注,还是一成不变的用自己熟悉的老习惯进行教学活动,对新设备、新技术的使用兴趣不大。他们实际上已跟不上信息时代的步伐与节奏,有时为了完成学校的任务,在信息技术使用上敷衍了事,这种现象在很多学校还是比较常见。
三、提升教师信息素养的有效途径及方法
“新高考”相比于“老高考”,更重视各学科知识的宽度、广度而不是深度。所以在新高考背景下,要通过中考、高考的招生和考试改革,引导学生从小就开始广泛阅读、见多识广,增加考试的范围、广度而不是难度,纠正传统教学的“难、偏、怪、奇”等问题。
基于“新高考”的现实考虑,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认识到了提升教师信息素养的重要性,教育行政部门也启动了新一轮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使教育信息化进入了2.0时代,虽然教师信息素养提升面临许多挑战,但同时也迎来前所未有的巨大机遇。笔者认为,我们应抓住机遇、迎难而上,从区域、学校、个人三个层面共同努力,切实有效提升教师信息素养。
《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中提出要实现“三全两高一大”的发展目标。所以从区域层面来讲,首先是要省、市、县能够按按以上发展目标抓落实,这样在理念、政策、软硬件的配备等方面就没什么问题了,再就是要有计划的对不同层次的教师进行精准培训,既要抓关键少数,也要进行普遍教育,通过教学策略发挥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潜在优势,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中以学科为主、技术为辅,宜用则用,用得恰到好处,不宜用则坚决不用,绝不画蛇添足,解决“用不好”的难题。
作为学校,主要工作就是要解决教师“用不上”的问题,学校要给教师创设一个良好的信息化环境,积极解决设备管理所存在的问题,现在很多学校的信息化设备都没有配备专人管理,而是让其他教辅人员兼职,导致职责不明确,技术不到位,无法指导教师使用各种信息化设备,以解决教师对技术的恐惧,更有部分学校领导把设备看成贵重仪器,不允许学生动手使用,即使是教师使用这些设备,也必须办理繁琐的审批手续,导致师生对设备产生敬畏情绪而不敢用,用不上。对如何提升教师信息化素养的问卷调查中,有22%的教师认为,学校配备信息化技术人员有助于教师信息化素养提升;有21%的教师认为,需要营造积极使用信息化设备的校园环境氛围;同样也有21%的教师希望学校积极组织教师参与相关培训;
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花大力气进行了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培训后,为什么还是有部分老师在教育教学中不想用、用不了信息技术呢?其根源在于教师观念转变不及时,是投机、偷懒、怕麻烦心理在作怪,以致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应付就应付,不愿意下功夫学习新知识,在教学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中教师应该是主体,学校是主导,当然学校也可以在教师评价机制上做点文章,推动教师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
“新高考”呼唤“新教师”,教师只有通过自身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的优势,尽量减少课堂讲授时间,给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选择学习时间,增加学生的思维活动、学习体验、探究活动等,不断提升学生学科素养,从而达到教师主动适应新高考,这样才能分享高考改革带来的红利,实现教师个人专业成长的同时为新高考贡献力量。
【本文系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一般课题“信息化环境下普通高中‘选课走班新方法与学生自主学习新模式的实践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XJK17CZXX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