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核心素养下高中议论文概念分析能力提升策略

2021-09-10廖语眉

高考·中 2021年3期

廖语眉

摘 要:概念的辨析,可以说是议论文写作的逻辑起点。概念分析的本質就是一种思辨式的思考,是批判性思维在词语内涵和外延解读上的具体运用,它不能保证思维绝对地走向广博和深刻,但可以尽量避免思维的模糊和偏执。但在目前的高中语文议论文写作实践中,学生要么抓不准概念导致立意偏差,要么泛谈概念导致文章浮于表面……本文试图通过搭建支架来引导学生学会辨析概念,从而达到拓展学生思维深广度的目的。

关键词:高中议论文写作;概念分析;多维兼析;本原表义;二拆一比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有一个共识:高考作文越来越倾向于对学生逻辑能力的考査。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思维的提升与发展”被“课程标准”确立为语文四大核心素养之一。高考作文倾向于逻辑能力的考査正是对“课程标准”的呼应。在此大背景下,概念作为理性思维的基础,又是理性思维的起点,就被提到了相当重要的地位。

议论文是以“理”说服读者接受观点或采取行动(或者两者兼而有之)为写作意图的文章。其写作的第一步是确立论点,即作者想要证明的观点,当我们确定论点时,需要清晰界定并分析其中的核心概念何谓分析呢?一曰分,即分解、分化;二曰析,即区分、辨析,析出对象的本质属性与内在联系。缺乏概念分析,要么观点乏味,立论无基础,空中楼阁,要么论述空泛,说理含糊不清。

下面,我将结合近年高考作文原题,尝试搭建两个支架来完成具体的概念分析,达到概念分析的宽度、高度、深度、新度。

支架一:内(涵)外(延)兼析有多维

内涵,是定性,使一概念区别于另一概念,决定了立意的深刻性。只有抓住其本质特征,立意才能极精准、深刻。外延就是定量,分析界定概念的外延,明确概念所涉及的范围。支架一就是从多个维度来对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进行分析。

一、释词透析法:解析概念内涵

释词就是对词语进行阐释,所谓透析就是透彻分析,使用该方法主要有三种途径:

(一)分解,析出子概念

分解概念,先将概念劈到无可劈的程度;接着开发分类标准,再在分类标准下确定子概念。一般有以下标准:行为对象、行为主体、内容、过程、程度、影响时间或范围、存在形态、结果等等。

以19年全国一卷为例:在对劳动概念进行阐释时,我们首先从材料中寻找概念的含义:劳动是人类创造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活动,是幸福的来源,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

接下来分解概念,寻找有丰富内涵的核心词语进行解读:劳动、物质财富、精神财富、幸福、优秀传统。对这类词语,我们可以多角度把握概念的内涵,经常用到的角度有个人、社会、国家、哲学、文化、历史、自然……最后依据不同的标准来多角度析出子概念:

1.物质财富是人的根本财富,是外在的,是最基础的。

2.精神财富是满足人内在的需要的,是无形的。

从个人层面说: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最大限度的发挥各项才能和实现人生价值,不断提升自我。

从社会层面来说:人类不断地探索和积累丰富的知识和经验,创造宝贵的科学技术和文化成果,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最重要的动力。

从历史文化层面来说:创造了鼓舞每代中国人奋发有为的精神财富,最终汇聚成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3.劳动可以分为劳动内涵、劳动主体、劳动对象、劳动形式、劳动过程、劳动方式、劳动作用价值意义、劳动成果……

4.幸福是主观的持续的心理感受,是爱与被爱、安全感、舒适感、协调、对比与满足。

5.优秀传统是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是深深刻进我们每个个体的文化基因。热爱劳动已经内化成中国人的自觉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经过分解析出子概念这一过程,我们可以将材料中劳动的含义丰富为:劳动创造物质财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包括生理、心理和品德的发展,在不断的积累和创造中生成民族精神,推动社会发展,满足人们对爱、舒适、安全等的需求从而成为幸福的来源,劳动意识已经内化成中国人的自觉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二)关联:上位概念

这种方法适用于非连续文本类作文题,审题时可以分为读懂、联系、立意三步,读懂就是要求找到每一个关键概念并透彻分析它。对于非连续文本,有的直接有概念,有的概念需要提炼,但这些都还不是我们需要的概念,这个概念要能统领所有材料,所以我们要寻找几个概念之间的联系,用联系将它们统一到同一主题之下。寻找几个概念的上位概念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以18年全国三卷为例:三则材料,我们首先要读懂:

深圳:改革开放初期求速,解放思想、冲破束缚、注重实干。

浙江:改革阶段成功求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可持续发展。

雄安:再出发求续,接续奋斗、时代新挑战、长征精神、责任担当。

接下来是关联,寻找上位概念,有什么概念能统领这改革开放四十年的旅程呢?纵观三则材料,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挑战,这是不断变化的,但在变化之中,我们应该也能看到贯穿四十年不变的精神。

1.变:发展因时而异、与时俱进。

2.不变:每代人的责任担当、应时而变的原则、实现民族复兴的初心。

(三)逆推:逆向思维

逆推,其实是一种追问,用不断的追问发掘被忽略被掩盖的一面,从习以为常的事物中发现不合理因素。概念和论证都可以运用逆推法,以18年上海高考卷为例:审读材料,我们可以得出概念——被需要:渴望被他人需要以体现自己的价值。乍看之下,人们渴望被他人需要来体现自己的价值是合理的,但还是要再追问一下:

问题1:“被需要”是站在谁的立场来定的?

问题2:以体现自身价值为最终目的的“被需要”,有没有不合理之处呢?

问题3:不追求被他人需要,就不能体现自己的价值了吗?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更严谨的结论:

以利他為目的的“最需要”才更有价值。利己目的的被需要不能被提倡,推己及人,超越自己的心理需要,进入一种道德境界的被需要才是值得提倡的。“被需要”只是实现价值的方式之一,所以当出现“人生最大的价值在于被需要”这样的论断时要当心,很明显过于绝对化。

二、多维分析:多层理解概念的外延

理解了概念的外延,就可确定写作的题材,决定选材的新颖度了。最常用到的外延层面有宏观与微观、历史与现代、地域与行业等等,我们依然以19年全国一卷为例:

(一)宏观与微观。从宏观角度看,“劳动”是中华民族精神组成的一个部分,内化为中华民族之魂,更是整个人类社会存续的基础。从微观角度看,通过诚实劳动来实现人生的梦想、改变自己的命运的都属于此。

(二)历史与现代。历史上的“劳动”——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其内涵与形成过程是怎样的;现代的“劳动”又有怎样的内涵,又经历了怎样的形成过程。古今“劳动精神”有哪些异同性,是如何在继承中发展的。

(三)地域与行业。从地域看,劳动精神在不同地域的体现;从行业看,各行各业都要讲究劳动精神,如建筑行业的劳动精神,科技行业的劳动精神。

通过对“劳动精神”作外延式分析,你将打开思考、选材的广度,从中确定一个范围去写,从而保证了写什么的新颖性。

支架二:“本原表义”求深邃

“本原表义”指的是概念分析的角度,就是从核心概念的来源、表现、本质和意义四个层面来追问探索,进而把具体分析进行到底。“本原表义”其实是一种归纳法,是从具象到抽象的过程,要注意的是我们的具象必须够全面,归纳出的结果才能更准确。

以18年全国二卷作文题为例:人们在归纳推理过程中,倾向于高估“显著事实”给出的证据,忽视“非显著事实”给出的证据,彻底无视“沉默的事实”可能给出的证据,这一现象我们称之为“幸存者偏差”。这种作文题的概念隐藏在材料中,需要我们抽丝剥茧将它拎出来。

一、追问来处,正本清源

幸存者偏差,也叫“沉默的数据”、“死人不会说话”。来源于二战,当取得资讯的渠道,仅来自于幸存者时,说明我们看见的并不是事实的全部真相,由此影响到我们的判断。

追问来处,我们要特别注意背景把握,也就是概念存在的理由,还有我们的现实语境。

社会背景:幸存者的反面是遇难者、失利者,这是被忽视的部分。所见即所得的思维惯性;幸存者偏差广泛存在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特别是这个信息爆炸的网络社会,成功学泛滥、公号文章、偏见、键盘侠、网络暴力。

二、追问表现,具体分析

对幸存者偏差产生的背景了解了之后,还要从事例素材和理论素材两个维度追问其具体表现。

在事例素材方面,有孔子怀疑颜回、智慧大师查理芒格、“淘宝卖降落伞的都是好评”、读书无用论、名人光环、媒体的选择性报道、有品味的古建筑等例子,尽量多,古今中外正反各角度都有。

在理论素材方面,有“死人不会说话”“冰山理论”、成功学、培根说“看见汪洋就认为没有陆地的人,不过是拙劣的探索者”“何不食肉糜”“毒蛇百步之内必有芳草”等材料作支撑。

追问表现,实际上是对抽象概念的具体化,通过对丰富论据的具体分析,对核心概念的表现进行梳理和归纳。

三、追问本质,抽象提炼

通过对大量事例和理论素材的深入分析,需要再进一步追问核心概念的本质。这个过程既是由形象到抽象的提炼过程,也是对核心概念到底“是什么”的理性总结和精准回答。

由于主观经验或者客观原因,我们只能看到经过某种筛选而产生的结果,而没有意识到筛选的过程,因此忽略了被筛选掉的关键信息。

根据有问题的信息,我们就会得出错误的认知和归因,最终会导致幸存者偏差。

四、追问意义价值,升华智慧

追问核心概念的意义,将其上升到更高层面,或作为推崇的价值观、处世准则来褒扬,或表达对现状的忧虑,或传达对美好的呼唤等等。

(一)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更多的指逆向思维,回到我们的支架一:逆推法,我们要注意那些被忽视的、习以为常但不一定合理的事物。

(二)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和幽微深邃的人性,我们要多一些谦卑、理性、审慎的态度,当理性健全的人,做行为正确的事。

(三)它体现了一个人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判断力,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人,乃至一个社会的命运走向。

需要说明的是,阐释概念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解释概念,给概念下定义,而是为了充分理解概念,深入挖掘概念的内涵与时代意义,选取概念涵义中最新颖、最适合、最方便说理的一项进行分析论证,进而将写作引向深入,完成写作任务。

参考文献

[1]叶黎明.《概念辨析:提高议论文写作的分析能力》中学语文教育2014年第11期

[2]叶黎明.《写作教学内容新论》第289-291页,上海教育出版社2012年

[3]万志.《新材料作文概念内涵阐释方法探析》学语文2019年第2期

[4]唐惠忠、宋颖《议论文写作要重视“概念分析”》学语文2019年第2期

[5]周曼云.《应重视概念知识在议论文写作中的训练价值》中学语文教学2015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