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高考议论文写作的思维训练和应用

2021-09-10周觉明

高考·中 2021年3期
关键词:逻辑思维核心素养

摘 要:在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下,语文四大核心素养中,思维的发展与提升素养的培养与提高,已经引起全体高中语文老师的重视与思考,文章着重从高三语文作文教学议论文写作教学中的逻辑思维训练与运用出发,重点阐述了逻辑思维中类比思维、发散思维、对比思维和推理思维在高考议论文写作中的训练和应用。文章提出:类比思维运用,使文章材料灵活,多样形象;发散思维运用,使文章角度丰富,拓展多变;对比思维运用,使文章议论全面,辩证到位;推理思维运用,使文章逻辑严密,深入有力。

关键词:新的课程标准;核心素养;逻辑思维;训练和应用

随着《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版)》的颁布与实施,新一轮课程改革在全国各地有序地进行着,课堂教学也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新的课程标准中,各个学科的核心素养的培养得到明确与突出。从学生语文学习的角度看,语言的建构与与运用,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评价,文化的传承与理解等四大核心素养的培养,无论哪一个都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就目前高中语文教学的现状来看,思维的发展与提升核心素养的培养,在实际语文教学和学生语文学习活动中,学生无疑是是最为欠缺的。因为很多的学生在小学和初中、甚至高中语文课堂学习和其他课外语文学习活动中接受的思维训练较少,这一点已经引起我们全体高中语文老师的重视与思考。并且在身体力行地扭转这种局面,以适应语文教学立德树人的时代新要求。

过去的语文课堂教学,我们语文老师强调学生的双基训练,强调听说读写能力训练,忽视对学生的语文学科的思维训练和运用,如今在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下,全体语文老师已经一致认同的是,[1]“语文四大核心素养中思维的发展与提升是指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语言运用获得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的发展,以及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思维品质的提升。”在新高考的背景下,高中整个语文教学过程,特别是高三的高考作文写作指导教学中,语文老师是否注意到学生的思维的发展与提升训练,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只有一篇思路清晰、材料灵活、思维灵动、闪耀思想火花的文章,才会得到作文阅卷老师的青睐。最后得到语文考试的高分。本文仅就高考议论文的写作指导过程中的逻辑思维训练及应用谈谈个人的浅陋意见。

什么是逻辑思维呢?逻辑思维是在理性认识过程中,借助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以抽象和概括的方法來反映事物本质的思维活动和思维方式。在平时高考议论文写作教学中,逻辑思维训练可以说是贯穿始终的。[2]“任何具体思维都有它的内容,也有它的形式,任何具体思维,都涉及一些特定的对象。”我们认为,在高考议论文的写作指导过程中的逻辑思维写作训练中要重点注意类比思维、发散思维、对比思维和推理思维的训练。

一、类比思维运用,使文章材料灵活,多样形象

类比思维是思维时将性质状态相同类似的事物进行由此及彼的思维方式。在2020年高考优秀作文《识人之智,观局之慧》一文中,作者议论道:“联系到当今社会,重用能干事、会干事已经成为人们的价值取向,习近平主席有言: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人才。若说国家的发展如同铺一条长路,那么人才便是铺路的砖,如鲍叔一般的人便是持砖者,路铺得是否宽敞,铺路的进度是否有效,既要看砖块的质量,更要看持砖人铺路速度。”文中作者将“国家的发展”和“铺一条长路”作类比,将鲍叔和铺砖人作类比,形象地论证了鲍叔的识人之智,观局之慧,让人眼前一亮,文章的议论显得灵活多变。2019高考优秀作文《让劳动闪耀时代的光辉》一文中如此议论:历史的车轮行驶至今,劳动不再是简单意义上的“下地干活”,新的时代赋予劳动以新的内涵:躬耕陇亩,春种秋收是劳动;铺路搭桥,钻隧穿山是劳动;兀兀穷年,攻克科技难关是劳动。文中将性质状态相同类似的劳动进行类比,多样形象阐述了劳动的新的内涵。又如班上一次作文训练,笔者要求学生写一篇司马迁《报任安书》的读后感,有一位同学在作文中写道:“苍穹的深邃黑暗,方能衬托星辰月亮的耀眼;疾风的呼啸而过,方能突出树木的苍劲挺拔;逆境的艰难险阻,更能体现出一个人的坚毅和奋发的精神。”这位同学将星辰月亮在黑暗中的耀眼、树木在疾风中的苍劲挺拔和人在逆境中的坚毅和奋发作类比,论证了人应该在逆境中坚毅和奋发的道理,说理形象生动。

二、发散思维运用,使文章角度丰富,拓展多变

发散思维是思维时由一个点向多个点作发散式扩展的思维方式,古人所说的[3]“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便是发散思维运用的佳境。发散思维的训练,能打通学生的思维瓶颈,写作时让学生思维自由驰骋,游刃有余。2020年高考优秀作文《宽容成就伟大》就成功运用了发散思维。文章的主体思路是:开头提出中心论点宽容成就伟大,然后论述有了宽容之心,我们才能营造积极向善的氛围;有了宽容之心,我们才能一心一意构筑伟大理想;有了宽容之心,我们才能聚精会神去实现伟大事业。可以看出,作者在谋篇布局上,重点抓住“宽容之心的意义与作用”进行发散思维思考,使文章写作思维呈现横向并列式发散,拓展丰富了文章的议论角度。又如2020年高考优秀作文《炬眼识英,海心荐秀》中议论:“在凝望着这识英才如炬之眼时,我仿佛看到了左思为皇甫谧写下的暖心序文;仿佛听到了武则天对《讨武氏檄》的由衷赞叹;仿佛触到了洪督阎公举起的真诚酒杯”。作者在凝望着这识英才如炬之眼时,思维作穿越历史发散式思考,向我们再现了几个历史画面,多方面丰富了文章的议论,形象强化了炬眼识英,海心荐秀观点的重要性。2019年高考优秀作文《祖国到处是诗和远方》一文中有这么一段文字,“回首70年,中国永远忘不了,忘不了抗美援朝战场上,精神与钢铁的较量;忘不了我驻南斯拉夫大使馆的悲愤与耻辱;忘不了南沙群岛护我主权时对手的无耻与卑劣。”行文中作者紧扣“忘不了”进行发散思维联想,向读者展现了70年来几个令国人难忘的历史场面。强化了文章的爱国主义情感。

三、对比思维运用,使文章议论全面,辩证到位

思维的发展有时受线性流向的影响,学生写作时分析问题难免缺乏全面辩证的思考,使得文章议论如隔靴搔痒,不能彻底解决问题。所谓对比思维,就是由事物及其性质的一方面,想到事物及其性质的另一方面。对比思维运用恰当,可以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2020年高考优秀作文《知人容人,立身之本》在议论时这样议论,“在当今社会之中,我们要向鲍叔学习,像他一样具有容人之量,为了齐国,为了天下百姓,丝毫不藏私心,甘居管仲之下,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又有多少人能做到像鲍叔那样呢?他们不具备容忍之能,不甘居人下,即使别人比自己更优秀,也不从大处出发,从全局考虑,只考虑自己。我相信,我们当中也会有这样的人,并且不在少数,甚至包括我自己。”文中作者正面提出我们要向鲍叔学习,具有容人之量。接下来,笔锋一转,指出现实生活中有许多甚至包括自己的人,不能做到像鲍叔那样具有容人之量。这种对比思维运用,既体现了作者用于反思自己的思維深度,更体现文中对比思维的辩证认识高度。同样是今年高考作文,另一位考生在文中议论:“鲍叔是怎样的一位贤人,将曾经的敌人化为重臣,甘居其下,如此气魄,实属罕见。可反观现实,又有多少人德不配位,才不堪任,汲汲于名利,还口口声曰:是我的就是我的,不是我的也变成我的。鲍叔为鉴,此类风当休也”(《炬眼识英,海心荐秀》)。文中作者正面肯定鲍叔这位贤人的气魄后,进行对比思维联想议论,反观现实中多少人德不配位,才不堪任,汲汲于名利的狭窄胸襟,进行了无情的揭露与批评,引人深思。

四、推理思维运用,使文章逻辑严密,深入有力

推理思维是由一个或几个已知判断(前提)推导出一个未知结论的思维过程。高考议论文中常用的有因果推理思维、假设推理思维等。推理思维在高考作文中能游刃有余地运用,体现出考生逻辑思维的严密。因果推理思维就是从逻辑的因果关系上进行分析,用原因与结果的必然联系来证明论点的可靠性和正确性。2019高考优秀作文《文明的韧性》一文中,考生写道:“历经千难万险,我还是活了下来,尽管体无完肤,然而我还是恐惧。因为,今天多数人看我的目光,总是让我如芒在背,观赏者眼中投射出的,依然是金子的颜色。不止一次的盛情邀请让我兴奋不已,结果到了最后才发现,却只是借我的名头把戏台来搭,真正粉墨登场的高歌万丈的还是红得发紫的经济。”文中作者运用了因果推理思维,指出了文明在当今发展的尴尬处境,让读者不得不佩服作者看问题的思维敏锐性和思考深入性。而假设推理思维是先提出一个确凿的证据,或针对一个虚假的论据先假设它是真实的,以推出相应的结果,来证明论点的正确与荒谬。假设推理思维一般是从反面来证明观点。我们再看一例,“真正称得上英雄的屈指可数,实际上,最美教师、最美司机都是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百姓,试问一下,如果张丽莉没有遭遇车祸,如果吴斌没有遭遇夺命的铁片,这两个人是不是可以称为英雄?”(高考优秀作文《草色遥看近却无》)文中作者运用了假设推理思维论证了英雄就在普通百姓之中的道理。文章以无法辩驳的逻辑力量,显示了论证的力度。

当然,高考议论文写作训练中类比思维、对比思维、发散思维和推理思维的训练,不是单独进行的,有时候,同一篇作文训练可以几个思维训练同时进行,关键在于如何灵活巧妙综合起来运用,如果能做到,那就能[4]“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高质量地完成一篇高考议论文的写作。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版)》2017年

[2]金岳霖.《形式逻辑》[M]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学院马列主义基础教育教研室翻印1981年9月

[3]刘勰.《文心雕龙》[M]北京中华书局.1960

[4]陆机.文赋.魏晋南北朝文论选【M】郁沅,张明高编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

作者简介:周觉明,男,汉族,大学本科,中学语文高级教师。1970年生,现就职于长沙市第二十一中学,研究方向:高三语文教学。

猜你喜欢

逻辑思维核心素养
铸造金钥匙 开启新殿堂
培养学生“说数学”的能力
浅析例题法在高中物理学习中的应用
通过认知规律进行逻辑思维训练刍议
思想教育视域下公民核心素养教育的研究
浅析高中数学解题方法和技巧
高中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