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跨部门组织在新时代高校管理中的和谐效应

2021-09-10刘春雨于大庆

江苏广播电视报·新教育 2021年3期
关键词:功能高校管理

刘春雨 于大庆

摘要:本文作者在厘清“跨部门组织”的概念内涵后,深入分析了致使跨部门组织产生的多种现实原因,并结合地方院校基层组织的特点,揭示出跨部门组织的一些特殊管理功能,做为非主流机构的重要补充之观点,供学术交流与共享。

关键词:高校;跨部门组织;心里品质;功能;管理

跨部门组织,也叫非正式组织,通常指机构中,自然而然形成的小圈子,它是心理学家梅奥较早明确的规范团体的一个理念。跨部门组织,不具有规范组织的明晰角色、严密的隶属关系、责任分工和权利等,它绝对是以个体的亲近程度、兴趣爱好相似度而结成的比较自由、守望相助的自然交际圈子,成员之间的关系带有明显兴趣交叉或一致的感情色彩。

一、导致跨部门组织产生的重要原因

(一)工作环境的相同及接近

著名学者切斯特·巴纳德认为:组织只有在自己的地界中,获得效用的剩余才能存在下去。[1]目前,在国内普通地方院校,教职员工个人与单位整体的关系在某种意义上而言,或许联系不够密切,但是,员工们最了解和奉献时间最长的是各自所在的基层部门、教研室、科室、班组。由于工作距离的接近、业务内容的相似,便有更多的交流与互动机会,为此,一个科室或小组就是一个正式或非正式的团队组织的整合体。

(二)心理状态的共鸣

一些诸如性格、气质、兴趣、爱好等个性心理品质相似的教职员工,尤其容易结成跨部门组织团体,例如,我校就有“”集邮协会”、“登山协会”、“诗词协会”、“桥牌协会”、“书画协会”、“徒步协会”等跨部门的群众组织。在这些基层组织中,每位成员可以获得行政事物或教学管理业务中,所不能获得的心志上的多种满足!

其一,社会地位的相似

有着相同或相似的政治经济地位和文化素养的教职员工,通常产生大体一致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发生共同的感情和共同的理想,有着相似的行为模式,正应验了华夏儿女古老的谚语——“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其二,地缘关系的邻近

职工居住相邻、上下班同路同车,或彼此年龄段相同,很容易共鸣!从结构上排查,情感是高校跨部门组织,形成和发展的机制,它是由共同心理和社会需求而演化形成。在实践中,高校跨部门组织成员之间,尽管没有严格的分工,职权分级,但是存在一个意见领袖,他来源于出众的才能和声望,具有党派政治基础、职称较高、阅历丰富的老同志,通常会成为核心人物即意见领袖。[2]此种权威与高校职权不同,权威的实施,不是行政的上下级,而是群体的赞同和协作,意见领袖只能以相互信任为底线,进行跨部门组织的常态化调控。以群体压力和不成文的行为规范,对成员进行监管使其合群从众!在某一具体部门,如,图书馆或教务处,某些员工可能对直属领导的言论,只认可二分之一,但对跨部门组织的主管确言听计从!这就是一个引流与分化效应。有助于基层向心力的形成,团结一切能够团结的群众。

二、高校跨部门组织的功能

(一)对教职员工个人的功能

第一,交流时迅信息,提高群团人员素质。高校教职员工作为精英人才的培育者,他们在业余时间的非正式交流中,不仅交流当前的思想,还有更多的信息性和知识性交流,在此种放松的互动环境中,教职员工的科学价值观进一步夯实,知识结构进一步获得改善,业务水平也将间接地得到提升。

第二,调节教职员工的生活节奏,协调人际关系。

员工们性格的相似、友谊的确立,以及组织中鲜明的从众倾向,使得群体成员相互适应、相互依赖,形成比较一致的生活节奏,甚至呈现群体行为的一贯化、统一化模式。各跨组织团队的成员在交往中彼此信任、互相依存、互相帮助,达成轻松愉快的互动大环境,有利于思想上达成共识、行动上宁心聚力、步调一致。

第三,有利于员工持续的身心健康

高校的跨部门组织成员,在群体环境中的交往是鲜活面对面的交往,是完全投入而非偏面地参与其中,相互间可倾诉喜怒哀乐,及时获得同事或友人的疏导和慰藉,致使暂时扭曲的心灵得以扶正!此外,在跨部门组织的各种实践活动中,如:社区走访、猜灯谜、撕名牌、春游踏青、祭扫陵园、参观自然博物馆、观看油画展览、重走抗联路等等,对陶冶教职员工的情操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对高校管理整体的辅助功能

首先,强化高校校本控制能力

高校的规章制度,大多隶属对教职员工活动的行政性控制,对员工基于特长的一些其他活动则鞭长莫及;然而,跨部门组织团体的行为规范与核心人物的权威,不仅对员工校内的工作具有控制力,而且,对于他们校外的广泛的社会交往也具有控制力。

其次,加强跨部门组织的建设并给予完善。

高校的整体任务,通常分解去完成。去除各项工作的技能外,成员的和谐因素很重要。诸如:图书馆的采编部,每个员工只对自己本职尽责,那么,查重、验收、编制联合目录等,就没法得到精细化的协调。基于此,找援助、找帮工就将迎刃而解;如果部主任正好是集邮协会的委员,那就叫两三个好友,小长假加几个班,就能够缓解积压的派不到人头的任务。[3]

再次,加速高校总体目标的实现

优秀的跨部门组织,将能够培养教工强烈的归属感,母系统下属的子系统,都有利益关系作为纽带,家和万事兴,让宏大的目标推动团结和进取,并产生步调一致的效应,进而实现最高目标。同时,规避跨部门的消极作用。

第四。跨部门组织的局限性。

新常态下,跨部门组织仍然一如既往的发挥着应有的作用。但是,跨部门组织,无论如何都是正式基层组织的附属物和衍生品。存在严格的主次之分,以及主流与非主流之别!跨部门组织相对于正式机构而言,其群体目标或团队宗旨与地方院校的整体宏伟目标是有所偏差的,当此种偏差达到某种程度时,它有可能演化为地方高校正式团体的对抗性组织,多学校整体的凝聚力、控制力及长远蓝图的实现滋生消极影响。

综上所述,新时代的高校员工,许多人员都具有双重角色:作为工作岗位的打工人员以及作为兴趣爱好团队的主人翁人员。学校组织人事机构的主管,务必采取相应措施协调这两种角色的关系,避免角色缺失、冲突、和错位。高校的人力资源开发部,应着重抓好岗位培训与职业道德建设等长远谋略。再有,高校领导必须改进不合理的机构和单调的工作体制,务必了解员工的爱好、兴趣、帮助基层员工排优解难,令他们感到一个温暖大家庭的氛围。一言以蔽之:让员工的业余爱好得以充分施展,提升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如此这般,将能够提升员工的凝聚力和工作效率,大幅度提升员工的主人翁责任感,扩大地方院校的综合竞争实力。

参考文献:

[1]于捷试谈教师应具备的素质及自我提高[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11)116~117页;

[2]刘春华谭万俊非正式团体在管理中的探讨[C]长春:吉大出版社2010年260~261頁

作者简介:

刘春雨(1976-),女,长春人,长春师大图书馆馆员,研究方向,高教情报;

于大庆(1965-),男,长春人,长春师大图书馆,党支部书记,研究方向:高教情报。

(长春师范大学 吉林长春 130032)

猜你喜欢

功能高校管理
数学的翻译功能
关注基向量的解题功能
我有特异功能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采用C—NCAP 2006年版管理规则
营销管理
“这下管理创新了!等7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