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的县级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研究

2021-09-10耿骁

交通科技与管理 2021年3期
关键词:长三角一体化

耿骁

摘 要:长三角一体化已上升为国家战略,为区域发展带来了历史性机遇,要求各县市加快构建高质量一体化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本文基于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以交通运输一体化和高质量为导向,着重研究长三角地区县级城市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思路,并以常熟市为例进行案例分析,明确了战略导向和发展目标,指明发展路径和重点任务。本文对于类似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长三角一体化;县级城市;综合立体交通网

0 引言

2018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宣布,支持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并上升为国家战略[1],长三角一体化真正按下“快进键”。2019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赋予长三角地区“一极三区一高地”的战略定位[2],长三角地区关系将向更紧密更高效的方向发展。2020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合肥主持召开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进一步强调必须深刻认识长三角区域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以一体化的思路和举措打破行政壁垒、提高政策协同,让要素在更大范围畅通流动[3]。当前,长三角三省一市正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有力有序有效地推动一体化发展各项工作落地生根。

交通运输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先行领域。近几年来,在交通强国建设要求下,国家和地方层面正积极组织开展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编制工作,以指导未来30年我国交通运输发展。县级城市是我国规模最庞大、数量最多的行政单元,其交通运输的发展是推动交通强国建设的关键环节。

在长三角一体化不断加速的大形势下,县级城市有必要也有条件构建更加完善的综合运输网络,实现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有效衔接,以更优化的资源配置来谋求城市的更大发展。本文将立足于长三角一体化这一重大国家战略,着重分析长三角地区县级城市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的方向和路径,并以常熟市为例进行实证研究。

1 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综合交通发展趋势

区域一体化的核心是实现要素资源的自由流动,包含人流、物流、信息流等方面。交通是推动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前提和保障[4]。结合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的要求,未来的综合交通发展必须紧紧围绕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

1.1 交通一体化

(1)综合交通的一体化不仅体现为构建一体衔接的交通基础设施网络,更体现在枢纽共享、服务一体、信息互联、管理协同等涉及交通建设、运营、管理的方方面面。

(2)综合交通一体化不仅表现为交通系统内部一体化,更要关注交通与区域经济社会、产业发展、空间环境等的有机协调,体现交通一体化对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助推作用。

(3)对于县级城市来说,综合交通一体化还要关注城乡之间的一体化,城乡之间交通资源配置不同,出行特征不同,政策导向不同,城乡之间的一体化不是单纯的对比绝对规模和覆盖密度,而是要体现城乡之间交通资源配置的合理性、均衡性和适应性。

1.2 交通高质量发展

长三角地区处于优化开发区域,土地、环保等外部约束趋紧,要求交通发展由追求速度规模向更加注重质量效益转变,要更关注存量挖潜、结构优化、绿色经济等方面的高质量提升。

(1)存量挖潜。长期以来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区域发展受资源环境的约束越来越大,因此,需要合理统筹基础设施增量与存量,深入挖掘存量设施能力,扩大有效供给。

(2)结构优化。长三角地区基础设施体量已达一定规模,但综合交通网络的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公路运输承担着巨大压力,铁路存在明显短板,内河航道通而不畅,因此,未来的综合交通更应关注各种运输方式结构的合理性,有力推动运输结构调整。

(3)绿色经济。把生态环境放在第一位,探索绿色经济的交通运输发展新路径,倡导绿色出行,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推进交通运输绿色低碳发展。

2 长三角地区县级城市综合交通发展面临的挑战

2.1 被动接受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受区域中心城市虹吸效应影响显著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对于处在一体化区域中的县级城市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区域在规划综合交通体系时,往往更关注都市圈层面、核心城市层面的互联互通,县级城市仅作为其中的一个节点来考虑,这就导致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在县级城市境内仅作为一個通过性通道预留,与城市产业、空间的协调不够充分,对县级节点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难以显现;同时,高铁等重大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后,到核心城市的交通可达性显著增强,核心城市依托其良好的软硬件条件持续吸引周边城市的人才、资本等,虹吸效应逐渐显现,这对于周边的县级城市来说是一个巨大挑战。因此,县级城市如何处理好重大交通基础设施与自身城市发展的关系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重大问题。

2.2 城镇空间布局向多中心和网络化方向发展,综合交通网络面临重塑

长三角地区经济迅猛发展离不开区域内县级城市的强力支撑。2019年全国县域经济100强中,长三角地区县级城市比例将近50%,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均衡、城乡差距小,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其城镇空间布局已经进入网络化的发展时期。交通的作用起初是为支撑地区发展,而当城镇发展态势发生变化时,交通更应该由被动变主动,积极引导城镇空间向更合理的方向发展,综合交通网络的布局思路也需要进一步革新。

2.3 城市快速机动化背景下,如何实现交通高质量发展成为一大挑战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全国各地机动车保有量急速上升。近年来国内大中城市已逐步意识到快速机动化对城市发展的负面效应,并积极倡导构建绿色低碳可持续的交通发展模式。长三角核心区的县级市处在城市化进程的活跃区,机动车保有量不断攀升,加之城市管理者综合交通规划理念相对滞后,单纯注重道路建设和局部整治,忽视公共交通和慢行交通[5],造成目前长三角地区诸多小城市共同面临道路拥堵、交通事故上升、城市环境恶化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如何实现交通高质量发展是县级城市面临的一大难点。

3 县级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思路

综合立体交通网是一项庞大且复杂的系统工程,其规划的核心是体现区域路网的“综合、一体、立体”,即各运输方式之间及方式内部的有机融合与协调,达到客运“零换乘”和货运“无缝衔接”的效果[6]。从全国来看,长三角地区的县级城市交通运输发展成效显著,但仍存在运输结构不合理、交通可持续发展能力不高等问题,同时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给交通提出了更高的发展要求。因此,县级城市综合交通发展存在较高的复杂性,笔者认为应坚持“三个导向”的原则来开展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的顶层设计,即问题导向、需求导向、目标导向。

(1)问题导向。深入了解县级城市及所在区域的经济产业、人口现状和城市空间发展的情况,从综合交通运输结构、对外通道服务能力、各交通方式衔接、综合客货运输服务质量和综合交通运输管理体制等方面对城市交通发展现状进行合理评价,分析其中存在的薄弱环节。

(2)需求导向。深入分析长三角一体化等国家战略和交通强国等行业战略对县级城市交通发展的要求,利用SWOT分析法对该城市交通运输发展的优势、劣势和机遇、挑战等外部环境进行总结,并以此为基础分析未来该城市在交通运输方面可以优化和努力的方向。同时从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深入分析城市客货运量发展特征,科学研判未来交通发展需求,为后续规划方案的制定提供定量支撑。

(3)目标导向。统筹考虑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和综合交通运输格局,以及县级城市在大区域中的战略定位,结合该城市交通运输的现实基础和发展前景,合理提出该城市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发展定位和目标。

4 案例研究——常熟市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

本节在上述理论分析的基础上,以常熟市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为实证,分析在长三角一体化等新的发展形势下,县级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研究的具体实施路径。

4.1 常熟市综合立体交通发展现状评价

常熟市位于长江下游沿江西岸,东倚上海,南连苏州、昆山,西邻无锡、江阴,与南通隔江相望。常熟位于上海大都市圈“1+8”区域范围的核心圈层,受上海区域空间协同和一体化发展理念的影响显著;处于沿江、沿海国家级综合运输通道的交汇处,区位优势显著;处在“一带一路”、长三角一体化等国家战略的叠加区域,拥有良好的发展机遇。

近年来,常熟市现代综合立体交通网不断完善,基础设施服务能力不断增强。铁路建设取得零突破,“一环八射”城市快速路网体系初具雏形,内河航道网络不断完善,沿江港口建设错位发展,基本形成以铁路、高速公路为主的多向联通对外运输大通道和城市综合交通网络。

但对标长三角一体化综合交通发展要求,常熟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仍需优化完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综合交通网络存在结构性矛盾,目前常熟市客货运量主要集中在公路上,铁路运输刚起步,水运优势未能充分发挥;二是基础设施总体发展水平较低,高等级公路占比落后于苏州其它县市;三是综合交通出行服务时效性较低,境内部分高速公路通道拥堵呈现常态化,普通国省干线车速较低。

4.2 需求分析

4.2.1 客運需求分析

一个地区客运需求的变化与其城镇化进程、GDP、人口老龄化、城市产业结构存在一定关系。城镇化迈入中后期阶段时,客运需求增速明显放缓;经济发展是运输需求的决定性因素,GDP与客运量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人口老龄化带来出行次数下降,客运需求增速放缓;第三产业发展将刺激出行需求增长。人均出行次数的增长与人均GDP、城镇化率、第三产业占比和老龄化水平之间存在多元非线性关系,且可以用生长曲线模型对这种趋势予以描述。经计算2035年,常熟市全社会客运量将达到5 300万人次,年均增速4%。

式中:——人均出行次数,次;

——人均GDP,万元;

——城镇化率,%;

——第三产业比例,%;

——18~65岁劳动力人口占比,%;

——根据历史数据回归。

4.2.2 货运需求分析

货运需求总量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呈现S型曲线发展趋势,随着工业化进入后期,货运总量持续增加,但增速不断放缓。

评估工业化进程的指标主要包括一产占比、制造业增加值占比、城镇化率、一产劳动人口占比。

结合货运量与工业化进程相关指标的内在联系,构建货运量与制造业增加值占比(%)、一产占比(%)、城镇化率(%)、一产劳动人口占比(%)的生长曲线模型。经计算,2035年常熟市全社会货运量达到2.8亿吨,年均增速2.3%。

式中:y——货运量;

x1——制造业增加值占比,%;

x2——一产占比,%;

x3——城镇化率,%;

x4——一产劳动人口占比,%;

——根据历史数据回归。

4.3 战略导向与发展目标

4.3.1 战略导向

综合考虑常熟在长三角、苏州市及其自身的区位条件和发展形势,结合常熟城市总体规划中的城市定位,提出常熟市综合立体交通未来的战略导向为:长三角地区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示范市。

4.3.2 发展目标

围绕长三角地区交通发展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目标,优化调整运输结构,完善综合路网布局,建成内联外通、协同可靠、经济高效、融合创新、绿色智慧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实现各种运输方式的协调发展和城市交通能级跨越式提升,更好服务常熟开放再出发,有力支撑常熟综合实力继续走在全国县域经济前列。

4.4 发展策略

常熟市作为长三角核心区重要的节点城市,交通运输发展应服务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总体目。

4.4.1 强化“一体化”

区域一体化。加快完善多层次一体化的轨道交通体系和高快速路网体系,进一步提升常熟对外运输通道能力。积极推进高速铁路建设,实现长三角城市群内部3小时站到站;着力完善都市圈城际市域铁路网和高快速路网,与上海、苏州、无锡、常州等地构建“1高速铁路1城际市域铁路1高速公路”的综合立体交通网,实现苏锡常沪地区1.5小时功能区到功能区;强化与张家港、昆山、太仓等毗邻地区的联系,构建“1铁路1高快速路”联系通道,实现毗邻地区1小时门到门。

城乡一体化。强化常熟市域内部交通一体化,基本实现常熟城区至高速互通、各乡镇片区之间快速干线联通,完善跨界毗邻地区快速道路系统衔接。加快形成高標准、广覆盖的农村公路基础设施网络。

服务一体化。以“人悦其行、物优其流”为目标,打造一体化运输服务体系。客运方面,围绕苏锡常都市圈和环沪区域,大力发展以城际客运为主体的客运系统,实现城际客运快速化、一体化;推动“镇村公交场站+”的建设,建设集养护、公路驿站、客运公交、货运快递、邮政于一体的乡镇综合运输服务站点。货运方面,积极推动城乡物流发展,构建服务县城的物流中心与服务镇区的乡村物流站点体系,继续完善城乡配送一体化服务,发展“互联网+”农村物流。

管理一体化。全面深化行业管理体制机制改革。理顺相关部门职责,实现机构设置由分散向集中转变,有效解决职责交叉、政出多门、权责不清的问题,探索政府权责清单制度,推进机构、职能、权限、程序、责任法定化。进一步完善公铁水空统筹规划、建设、管理体制机制,切实加强对全市综合交通发展的统筹协调。

4.4.2 聚焦“高质量”

提升交通运输智慧化水平。加快智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交通基础设施建管养运全要素、全周期数字化;继续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在交通领域的应用,以创新推动交通运输行业升级发展。

打造绿色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完善绿色低碳交通发展模式,强化规划引领,制定绿色发展专项规划,构建以“公共交通+自行车+步行”的绿色交通为主导的综合交通体系;构建绿色货运配送体系,推进快递包装绿色化、减量化、可循环;推进交通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发展。

提升交通运输本质安全度。积极推动科技兴安工程建设,完善基础设施标准体系、安全数据采集标准和安全生产数据统计标准化体系;加强重点运输领域的安全生产监管;强化重大突发事件下交通运输对经济社会运行秩序的保障能力,构建分层次的应急预案体系,完善交通运输管理部门和交通运输企业各类应急预案。

5 结语

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为区域发展带来了历史性机遇,身处其中的县级城市如何充分把握机遇实现自身跨越发展是一项重大课题。本文按照问题导向、需求导向、目标导向的基本原则,开展了县级城市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思路的研究,并以常熟市为例进行实证研究,以期为类似城市综合交通发展顶层设计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全文)[EB/OL].2018[2019-12-01].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leaders/2018-11/05/c_1123664692.htm.

[2]中共中央国务院.《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Z].2019.

[3]新华网.习近平主持召开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EB/OL].http://www.xinhuanet.com/202008/22/c_1126399990.htm.

[4]杨晨,薛美根,吉婉欣,等.长三角交通一体化发展的若干思考[J].城市交通,2020,18(4):64-70.

[5]陈伟伟,吕剑,周杲尧.城市化、机动化、区域一体化三重影响下的小城市交通问题与应对——以浙江安吉为例[C].城市交通发展模式转型与创新——中国城市交通规划2011年年会暨第25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6]高宏伟,杨光.构建立体综合交通网的困难与对策——以西部地区为例[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5(3):7-12.

猜你喜欢

长三角一体化
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非遗保护的机遇和挑战
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党校干部教育职能研究
开放式创新视角下的盐城产业高质量发展研究
长三角一体化下苏州市城市候机楼发展研究
重议城市边界的空间属性及其变迁
长三角一体化:省界毗邻基层政区治理的发展路径
推动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产业协同发展
长三角地区商务发展情况比较研究
长三角一体化新阶段宁杭生态经济带发展思路研究
上海青浦:依托“长三角一体化”开展未成年人考察帮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