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德育工作“四四”模式探析
2021-09-10唐兴
唐兴
【摘 要】文章以广西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近年来的实践为例,阐述了在贯彻落实教育部、中宣部《关于提高高校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能力实施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过程中,如何结合“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的要求,构建起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德育工作的“四四”模式,即以“四真”标准要求学生学好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以“四用”原则培养学生树立心系人民思想情怀、以“四落”方式推动学院德育工作提质增效和以“四同”理念实现卓越人才培养全面目标。
【关键词】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德育工作;“四四”模式
教育部、中宣部下发的《关于提高高校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能力实施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提出了“打造新闻传播人才德育新模式”的要求,这是“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在新闻传播教育中的生动实践。“德育”在“德智体美劳”“五育”中居于首位,具有核心和引领作用,因此需要将其放在中心位置。近年来,广西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在实践中探索出了以“四真”标准要求学生学好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以“四用”原则培养学生树立心系人民思想情怀、以“四落”方式推动学院德育工作提质增效和以“四同”理念实现卓越人才培养全面目标的德育工作“四四”模式,收到了积极效果。
一、以“四真”标准要求学生学好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新闻观是新闻工作的灵魂,树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新闻人才培养最重要的目标。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2月19日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讲话中,提出要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并专门强调要把马克思主义贯穿到新闻理论研究、新闻教学中去,使新闻学真正成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学科,使学新闻的学生真正成为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优秀人才。这些要求为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特别是做好人才培养工作中的德育工作指明了方向,确定了标准。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马克思主义对新闻现象和新闻传播活动的总的看法及规律性认识。”[1]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是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特别是人才培养德育工作的核心内容。结合新闻传播学科的特点,实施“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就须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统领,将其作为新闻工作的“灵魂”和“定盘星”,作为新闻专业学生的“必修课”和“看家本领”,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抓手和着力点。这就要努力引导学生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铸魂、励志、导向,自觉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坚定的政治立场,不断提高其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自觉地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就须坚持以“真学真懂真信真用”为标准,这是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德育工作“四四”模式的核心内容。
(一)要做到真学
所谓真学,就是要自觉自愿地学,要使学生明白学习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初衷和意义。为此,首先,要解决正确认识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的问题。要帮助学生认识马克思是人类最伟大的思想家;认识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理论,是人们观察世界、分析问题的有力思想武器;认识学习与践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为了更好地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动。近年来通过结合马克思200周年诞辰、恩格斯200周年诞辰、列宁150周年诞辰,组织学生从认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开始,引导学生步步深入,去了解他们的新闻实践,研读他们的新闻思想,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其次,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教学不断线。通过必修课程“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到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丰富内涵与时代价值。新闻院校特别是部校共建的新闻院校要努力把该课程打造成“金课”,打造成一流本科课程,并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
再次,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觉地采用多种形式阅读经典,原原本本地精读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经典论著。这些年通过坚持组织学生开展“开放式读书教学活动”和组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原著阅读小组等活动,组织学生对马克思、恩格斯、列宁,以及毛泽东等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闻舆论工作重要论述进行系统学习和深刻领会,提升其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学习能力和认识水平。
(二)要做到真懂
所谓真懂,就是要帮助学生学通弄懂馬克思主义新闻观经典论著发表的时代背景,及其基本观点和思想精髓,深刻把握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精神实质。针对由于不同历史、文化等因素影响,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新闻论著不容易理解的问题,通过指导学生分析和认识当时的社会背景,了解其新闻观点提出的原因和依据,把握其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真懂是真学的延伸和升华,唯有真的读懂了,才算是真学了,才能使学生真正掌握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新闻现象,解决新闻实践问题的能力,特别是增强识别力和判断力,自觉抵制西方新闻观的负面影响。
(三)要做到真信
所谓真信,就是要帮助学生真正从思想上、从心底里认可和信服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这就需要帮助学生解决对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情感问题。因为只有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做到“爱党、护党、为党”,只有认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愿意为国家的社会主义事业繁荣发展做贡献,才谈得上认可和相信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以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树立理论自信。如果不解决这方面的问题,要想做到“真信”就失去了基础。换言之,只有拥护共产党的领导、认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才能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树立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不断增强“看齐意识”,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来指导自己的言论和行动,自觉抵制西方错误新闻观的负面影响,把坚持正确政治方向摆在第一位,把新闻舆论工作的注意力、关注点都聚焦到党所指引的方向和目标上。总之,只有让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入脑入心,才能起到“在灵魂深处敲响鼓,在思想深处起共鸣”的作用,才能使伟大思想的力量内化为学生自己内心的力量。
(四)要做到真用
所谓真用,就是要帮助学生会用并善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解决自己思想、学习和新闻实践中的实际问题。学习和践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需要带着明确的问题意识,始终坚持问题导向,一切从学生的思想、学习和新闻实践的实际出发,将学习成果真正落实到提高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上来。
新闻院校的教师要学好用好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并且善于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来指导新闻理论研究和新闻教学,使新闻学真正成为用马克思主义指导的学科,进而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来观察、分析一切新闻现象,解决新闻工作中的理论与实践问题,使他们真正牢固地树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实践说明,新闻院校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一定要在“真学真懂真信真用”上下真功夫,要以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定的政治信仰、自觉的政治担当,实施好“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要深入推进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论述“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工作,使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成为新闻传播教育的核心内容和中心环节,并且实现人员和考核“全过程、全覆盖、无死角”,以此来保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的效果。
二、以“四用”原则培养学生树立心系人民思想情怀
以“用心用情用力用功”,培养学生树立心系人民的思想情怀,是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德育工作“四四”模式中的行动原则。卓越新闻传播人才的德育工作要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和为谁培养人”这些根本问题,要把学生培养成为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要能够自觉地为群众代言,为百姓发声,为人民放歌,就须坚持“用心用情用力用功”的“四用”原则,并始终将其作为自己的工作取向。
(一)要坚持用心讴歌的原则
所谓用心讴歌,就是要引导学生真诚地热爱人民,自觉地用心讴歌人民,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时代、讴歌英雄,用匠心做好新闻。为此,要把典型宣传报道、优秀新闻作品和记者讲好故事活动引入课堂,为同学们讲解新闻精品、鲜活案例以及新闻背后的故事,用经典的新闻案例、朴实的语言和生动的故事打动学生。通过主办“中国新闻奖获奖记者报告会”和“好记者讲好故事”巡讲,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引导他们坚定新闻理想,自觉为人民讴歌。
同时,把树立正确的新闻理想,贯穿到大學教育的全过程,从学生入学到大学毕业持续开展新闻理想教育。对新生,教育他们以青春的名义宣誓要学好“新闻”;对毕业生,教育他们面对校旗郑重宣誓要做好“新闻”。总之,德育工作要舍得花心思,要善于引导学生格物致知,知道党的新闻工作是做什么的,应该怎么做,怎样才能做好?同时帮助他们自觉地向优秀的新闻工作者学习,要有恒心更要有匠心地去做好新闻工作。
(二)要坚持用情感悟的原则
所谓用情感悟,就是要引导学生自觉地涵养人民情怀和家国情怀,引导他们带着理想、带着责任、带着情怀投入新闻工作。要帮助学生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新闻舆论工作“48个字”职责使命,铭记“四向四做”的要求,善于把自己的思想情感融入群众之中,学会用笔和镜头真实记录和表达群众所作所为和所思所想,善于用真挚情感反映人民呼声,表达人民意愿,为人民群众解疑释惑,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表达好、展现好,做人民群众放心的新闻工作者。
(三)要坚持用力践行的原则
所谓用力践行,就是要引导学生集中精力、全力以赴,自觉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力”要求,以满腔的热情、高昂的激情和钉钉子的精神投身于新闻工作。“四力”是新闻舆论工作者素质、能力和本领的综合体现,通过积极引导学生锻炼和增强“四力”,帮助他们认识到要增强“脚力”,就要扎根基层,深入实际;要增强“眼力”,就要拓宽视野,明辨真伪;要增强“脑力”,就要勤于思考,善于分析;要增强“笔力”,就要笔耕不辍,勇于创新。
为了帮助学生增强“四力”,把读报、评报作为学生提升新闻业务能力的重要渠道,用沉浸式“立体教学”方式让理论落地,并结合地域特色,利用广西红色新闻资源定期组织学生到基层开展调研,在新闻实践中学习,在广阔天地间经受锻炼和考验,帮助学生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无缝对接,切身体验“只有扎根泥土,才能懂得人民”的情怀,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报国志,提升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四)要坚持用功书写的原则
所谓用功书写,就是要引导学生自觉锻炼过硬的全媒体传播功夫,掌握“用功书写”的基本技能,唯有这样,才能习得书写功力,而且可以久久为功。为此,首先是要求学生增强新闻发现力,掌握发现新闻线索、寻找新闻视角,搜集新闻故事情节和挖掘新闻价值的能力,亲身体验做一名新闻工作者应该具备的职业素质和涵养。其次是要求学生打牢新闻采访与写作的基本功,让学生在新闻实践中了解新闻工作的职业要求、掌握必备的新闻业务基本技能。再次是要求学生练就全媒体传播能力,适应全媒体时代呈现出的“全程、全息、全员、全效”传播的时代要求,坚持守正创新,提升互动化传播、智能化推送、可视化呈现、个性化生产的水平,练就“提笔能写、对筒能讲、举机能拍”的专业技能。
通过对学生全程进行新闻理想、新闻道德、新闻情怀教育,坚持“用心讴歌、用情感悟、用力践行、用功书写”的行动原则,使他们做到“心、情、力、功”四者的有机结合,这样才能摒弃浮躁、专心致志,才能不断求索、有所建树。
三、以“四落”方式推动学院德育工作提质增效
德育工作是一种“做人的思想工作”,着急不得、马虎不得、随意不得,需要十分认真、十分仔细、十分投入,需要在“落小落细落地落实”上下功夫,唯此,才能推动德育工作提质增效,实现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这是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德育工作“四四”模式的有效方式。
(一)要坚持在学习生活上“落小”
坚持在学习生活上“落小”,首先是要坚持从学生学习生活的小处着手,引导学生将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日常的学习生活之中,紧密联系日常生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常化、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其次是要引导学生从身边点点滴滴小事做起,积小善为大善,积小德为大德,而且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学会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要借助对各种崇德向善感人事迹的传播,让正气成为舆论的主导,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另外还要从完善学院师德建设机制上入手,通过教师的配合来实现对学生的德育教育。通过坚持以《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为标尺规范教师行为,严格要求教师遵守课堂教学纪律,将师德师风作为第一标准贯穿教师评价的全过程和各环节。
(二)要坚持在行为准则上“落细”
坚持在行为准则上“落细”,就是要注意引导学生注重细节,注重习惯养成,学会从细节做起,从习惯养成做起,自觉遵循新闻职业伦理和法规,恪守新闻职业道德,守住新闻职业底线。通过要求学生认真修读“新闻传播法规与职业道德”课,自觉遵守《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注意按准则来要求和规范自己。例如反复强调一定要把真实作为新闻的生命,坚持利用新闻实习和社会实践机会自觉深入基层,深入生活,深入群众,到新闻现场去采访核实新闻事实,做到不道听途说,不主观想象,不夸大事实,不掩饰真相,尤其不能背离事实去编造新闻;要坚持不信谣、不传谣,更不能造谣。鼓励学生厚植人民情怀,培养专业精神,增强历史使命感,采写更多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精品佳作,更好地运用新闻和舆论的力量来推动社会进步和事业发展。
(三)要坚持在精准施策上“落地”
坚持在精准施策上“落地”,就是要针对不同学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状况及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德育工作,要做到“精准识别、精准供给、精准施教”。每个学生有不同的家庭背景、学习经历和生活喜好,他们在思想、学习和生活上会有不同的问题与诉求。因此,德育工作不能采取一个模式、一种套路,用呆板和固有的机械方式开展工作,而是要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背景下,可以利用信息化技术进行精准识别,掌握学生“需要什么”;精准供给,明确要“给他什么”;精准施教,解决好“怎么给他”等一系列问题。例如针对学生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过程中提出的一些问题,着重在为什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等重大问题上精准施教,把问题讲准、讲深、讲透,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另外,通过“国情教育”课精确聚焦问题,精准瞄准需要,组织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做到学深悟透、融会贯通、真信笃行,并且实行“定制化、菜单化、多样化、融通化”的德育教育,同样收到了积极效果。
(四)要坚持在育人氛围上“落实”
坚持在育人氛围上“落实”,就是要利用学院文化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将“立德树人”的德育目标落实到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体现在学习生活的细微之处。首先是要做到“以文化人”。学院利用教学大楼里的楼道空间,布置成读书学习之地,学生们在这里每日能够读到当天各大党报,接受到最新的新闻教育和文化熏陶。其次是要做到“以境育人”。学院通过在教学大楼里张挂院徽、院训、院长寄语,以及办院志、院展、文化墙等形式,努力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体现处处是育人之地。最后是要做到“成风化人”。学院积极引导学生自愿阅读新闻经典,坚持“用经典成风化人”;学院积极承办全国、全区“好记者讲好故事”巡讲活动,引导学生向榜样学习,坚持“用榜样成风化人”;学院积极组织学生寻访革命老区、红色新闻诞生地,发掘红色新闻资源和故事,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坚持“用优秀传统成风化人”。
这些年学院在实施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德育工作过程中,通过坚持在学习生活上“落小”,行为准则上“落细”,精准施策上“落地”,育人氛围上“落实”,注意从“小处”抓起,从“细处”着力,让德育“落地”“落实”,这既是德育的工作方法,也是德育工作的行动策略。
四、以“四同”理念实现卓越人才培养全面目标
“同心同向同频同行”,是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德育工作“四四”模式的重要理念。这些年学院在实施全员育人的过程中,建立起了“党委宣传部+高校+主流媒体”的协同育人机制,强化对学生的思想引领和价值塑造,通过“进基层、懂国情、长本领”的实践育人手段,引领学生与党中央“同心同向”,与人民“同力同行”,与时代“同频共振”,着力培养有社会责任感、創新精神、实践能力、法治意识和国际视野的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努力实现“培养造就一大批适应媒体深度融合和行业创新发展,能够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优秀新闻传播后备人才”[2]的培养目标,收到了积极效果。
(一)同心共建
所谓同心共建,是指要依托部校共建平台,争取更多的办学资源,实现党委宣传部门与高校共同建设新闻学院。学院把部校共建当作一项战略任务,重点围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理论研究、精品课程建设、人才交流培养、实践教学育人、智库资源运用等进一步深化共建工作。学院组织专家学者和老师同学积极开展理论研究,推出了一批高质量、重实效的研究课题,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理论研究和教育方法及手段的创新,通过同心共建、协同培养,适应媒体深度融合和传媒行业创新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全媒化、复合型优秀新闻传播后备人才,力争把学院建设成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宣传教育的重要阵地。
(二)同向共育
所谓同向共育,是指要加强新闻学院与主流媒体之间的合作,强化实践育人,同向共育卓越新闻传播人才。这些年来学院坚持打通学界与业界之间的阻隔,建设了一批实践教育基地和融媒体实验室,搭建起新闻学院和新闻媒体共同参与的实践基地和学习平台,安排学生到全媒体采编一线实践。同时,学院还不断完善高等学校与新闻媒体互聘交流的“双千计划”,通过双方的互聘交流,实现院媒协同育人、优势互补。学院定点联系一些县级融媒体中心,定期组织教师去开展业务辅导,组织学生利用寒暑假去实习锻炼,使学院和媒体能够共同受益。此外,学院还充分发挥智力资源集中的优势,加强与新闻媒体业务实践的对接,做好新闻阅评员工作,就政治导向、引导水平、宣传效果等对媒体的新闻报道进行阅读并做专业评析,帮助新闻媒体总结成绩、发现问题、改进工作,提升新闻报道水平。
(三)同频共振
所谓同频共振,是指学院的各门专业课程要同频共振,“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要同向同行。这些年学院深挖新闻传播专业课程的育人元素、内涵及功能,推出一批“课程思政”的示范课程。同时,将支部建设与“课程思政”深度融合,把“课程思政”作为教师党支部抓党建的着力点,用党建串起“课程育人”的项链,形成“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支部个个树品牌”的良好局面。学院还注意加强与马克思主义学院之间的合作,找准新闻传播“课程思政”元素的融入点,共同对“新闻传播类专业课程教学如何融入思政元素”展开研讨,让“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频共振,让组织建设与“课程思政”建设同步进行,落实“课程思政”教师的全覆盖。
(四)同行共创
坚持同行共创,是指新闻学院与学校各部门之间要加强协同配合,共同做好德育工作。首先,学院通过“找准定位”,提高加强德育工作的认识,将其作为巩固高校意识形态阵地的重要工作来加以推进。其次,学院通过“汇聚力量”,与学校党委宣传部共建学校融媒体中心,让学生有更多在校从事新闻实践的机会;再次,学院通过“行动同行”,与学校学生工作部门沟通联系,共建校园调频广播,将其打造成校园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平台,让学生参与制作音频作品,提升实践能力。
广西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通过“同心同向聚合力”和“同频同行谱新篇”,引导学生将德育内化于心,从而使他们能在未来的新闻工作中外化于行。新闻学院的德育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育人工程,用“四真”树立,用“四用”培根,用“四落”推动,用“四同”培育,进而构建起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德育工作“四四”模式,为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德育工作提供了可推广、可借鉴的思路和方法。
参考文献
[1]《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十二讲》编写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十二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
[2]教育部.中共中央宣传部关于提高高校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能力实施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DB/OL].[2018-10-08].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1810/t20181017_351893.html.
(责任编辑:黄康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