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出版环境下教育出版社融合发展的困境与应对策略
2021-09-10章慧敏
章慧敏
[摘要]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市场需求因素的推动,我国数字出版产业日趋成熟。教育出版社如何迎接这场革命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本文从教育融合出版的角度出发,先分析其面临的困境,然后提出应对策略。
[关键词]数字化;教育出版;融合发展;发展困境;应对策略
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市场需求因素的推动,我国数字出版产业日趋成熟。《2019—2020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指出,2019年,国内数字出版产业整体收入规模为9881.43亿元,较上年增长11%。2019年,国内在线教育收入规模与2018年相比,增幅更是超过50%,已经成为数字出版产业中发展最为强劲的部分。教育出版业态的改变,给传统教育出版带来巨大的冲击和挑战,但它是教育出版转型发展的必经之路,是教育出版创新发展的必然方向。
目前,全国教育出版社都在积极地进行数字化战略转型,但如何迎接这场革命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本文从教育融合出版的角度出发,先分析其面临的困境,然后提出应对策略。
一、教育出版社融合发展面临的困境
(一)发展驱力不足
目前,对传统教育出版社来说,由于消费者对教育出版纸质产品的刚性需求,以及几十年来形成的强大的本地化销售网络,单纯地依靠纸质教材教辅,仍然可保持可观的效益。因此,尽管传统的教育出版社已经意识到数字化转型的必要性,但目前很多出版社依然缺少改革和创新的动力。大部分传统的教育出版社在数字化出版的洪流下,也都在尝试转型,但由于内在驱力不足,在数字化转型上投入的人力和财力不充足,且没有形成与技术商和渠道商合作的强烈意识,数字化转型的进展并不十分顺利。
(二)版权保护面临挑战
相较于传统出版,融合出版产品尤其是教育融合出版产品,其版权存在更为复杂的问题。首先,融合出版产品是否侵犯第三方的合法著作权容易引起争议,会给出版社带来较大的工作难度。教师可以将少量的第三方内容资源用在课件制作和授课过程中,不会侵犯版权,但如果出版社将这些资源制成数字化教育产品公开发行,就有可能侵犯了第三方的合法著作权。其次,网络侵权现象比较严重。由于网络侵权复制成本低,再加上维权成本高、侵权赔偿费用低等,被侵权的单位极易陷入维权窘境。可见,版权保护问题也是阻碍教育出版社融合发展不可忽略的因素之一。
(三)人才储备不足
教育出版在融合出版转型发展的过程中,人才是不可或缺的要素。但在数字化视野下,我国教育出版社在专业人才,尤其是编辑的培养上存在较多问题。首先,由于教材教辅产品的特殊性和销售市场的稳定性,教育出版编辑很少了解新的出版环境下的数字出版技术和产品形态,对产品在多媒体运作中的实现途径和商业价值的统筹考虑也不够充足。其次,尽管教育出版社经过多年发展积累了较强的资源优势,每年也会在数字化出版人才的培养上投入一定财力,但依然存在培养目标不明确的现象,导致出去学习的编辑学完归来后,尚不能学有所用。最后,传统教育出版社普遍存在薪酬制度不灵活的现象,现有的薪酬机制吸引不了数字化出版所需求的复合型人才。
(四)盈利模式不成熟
教育数字出版的出现给传统教育出版社带来强烈的危机感和巨大的冲击,促使传统教育出版社纷纷尝试转型。但是,与西方国家不同,我国的教育数字出版主要是由技术商推动。这就导致我国传统教育出版社在数字出版价值链中并没有占主导地位。整体而言,传统教育出版社在数字出版业务板块仍在摸索阶段,没有形成适合自身发展的盈利模式。
二、教育出版社融合发展策略
(一)做好顶层设计,制订融合发展战略
教育出版社因产品的特殊性,在融合发展的道路上,尤其是在新型营销模式上并不是特别顺利。但是,面对“互联网+”的时代背景和读者的消费习惯,我們还是要强化互联网思维,促进传统教育出版与新兴技术的融合发展,在探索数字化转型、实现融合发展的路上坚定路线。出版社必须战略先行,在数字出版领域及早布局,结合自身的独特优势和核心竞争力,制订出既有前瞻性,又能真正落地的出版融合战略[1],并长期坚持下去。教育出版社可以在拥有优质内容、精准服务的先决条件下,在做好传统出版产品的同时,借助技术力量搭建教育资源共享和互动交流平台,使传统出版和数字出版能长期有效地融合发展。教育出版社要鼓励创新,尝试利用新媒体手段,做充分的市场调研,在选题策划初期就开始了解教师、家长和学生的真正需求,以他们的需求为中心,做真正对读者有用的出版物。为适应融合出版需求,教育出版社可以制定三年具体规划,加强数字化人才建设和数字出版基础设施建设等,为融合发展提供多项保障措施。
(二)加强人才培养,打造融合出版人才队伍
随着媒体融合技术的纵深发展,对出版社来说,培养数字出版专业人才是当务之急。教育出版社更是如此。数字化出版时代,需要从业人员具备更为全面的媒体把控能力。出版社应解放思想,开阔视野,培养具有融合思维的全媒型人才,以满足数字内容产业发展的迫切需求。
一方面,出版社可以派专人收集当下数字出版和数字技术、数字教育产品的最新发展情况,供大家学习,便于编辑及时了解数字出版和教育信息化动态。另一方面,出版社每年可通过组织开展多方面的培训和讲座,邀请数字出版和信息化教育专家为员工做报告,进行全员培训。此外,出版社还可以定期将员工安排到先进的单位、先进的团队和先进的项目里学习,使他们在学习中捕捉灵感,习得方法,积累经验,通过不断学习了解最前沿的融合发展思想和最先进的数字出版技术。
除了学习数字出版技术,教育出版社的编辑还要时刻关注教育界的最新政策和发展趋势,关注考试改革、教材变化、课堂实施等教育信息,考虑如何为新形势下的教育发展提供创新性和个性化的出版服务[2]。
(三)坚持内容为王,提升出版内容质量
无论是传统出版,还是融合出版,“内容为王”是不变的真理。出版的本质就是生产内容,只是在互联网时代,生产内容、传播内容的手段发生了改变。在网络信息时代,内容更是硬性要求,它既是出版社责任的要求,也是市场的要求。教育出版无论是提供纸质书,还是进行教育内容的在线服务,都需要以学生、家长、教师的需求为根本。教育出版社有得天独厚的资源,单品种教辅销量大,用户入口直接可以充分利用原有的纸质书内容资源和作者资源,通过加强编辑的转型学习,不断提升自身生产高质量原创数字内容的能力,开发品类丰富的数字内容和产品,实现更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四)顺应时代变化,注重品牌维护推广
数字化时代,内容的传播变得更加便捷和迅速,读者的购买及阅读习惯发生了变化,尤其是购买习惯,他们更多地选择去网上书店购书。在这种变化下,出版社也开始与京东、当当、天猫等电商合作,建立互联网营销渠道。在这种形势下,出版社的品牌影响力直接决定了读者对出版社的信任度和认可度。以前,各地教育出版社业务主要在本省。现在,要想突破原有市场框架,在数字化时代实现稳定发展,教育出版社就要依靠强大的品牌。所以,从各方面来说,强化品牌建设是目前教育出版社的首要选择。
(五)注重内容增值,抓住知识服务红利
知识服务对出版社来说,也就是向读者输出有价值的知识内容或者服务,以获取一定利润的商业模式。这其实在传统的出版业早已存在。当下,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智能手机的普及,用户使用知识内容和服务的场景发生了变化。绝大多数用户已经接受为知识服务付费。
在新时代,虽然知识服务的场景发生了变化,但内容依旧为王,这也是知识服务被用户接受的主要原因。教育出版社主要面向教育,在做教育出版和教育服务时,可以基于自身的优势资源,找准用户,将内容进行再度合理开发,使内容变成不同于纸质图书的新的服务形式,并以纸质图书为入口,把读者变成移动互联网用户,实现内容和服务的增值。知识服务不仅本身能为出版社带来一定的经济增长,也对纸质图书的销量有一定的拉动作用。
(六)拥抱合作共赢,探索共同发展模式
少数教育出版社于多年前就开始全面启动数字出版,搭建数字平台,但至今依然收效甚微,很难实现盈利。对于绝大多数出版社来说,由于资金不足,缺少技术和人才,主动寻求多方合作不失为明智的选择。
在传统出版领域,从选题策划到图书销售,出版社完全可以独立完成。而在数字出版时代,产品的生产、销售,都离不开数字化载体。在这个方面,技术商占有显著的优势。尽管有些出版社有自己的网络平台、社交媒体平台等,但由于力量单薄,要么开发的平台功能不符合用户使用习惯,要么研发的产品不实用,总是跟不上科技进步的步伐和人们需求的变化。在全媒体时代,出版社应进行分工与协作,学会合作与分享。
从国外的成功经验看,教育出版数字化转型,充分利用技术平台和第三方销售渠道尤为重要。麦格劳·希尔教育出版集团在传统教育出版业务受数字化冲击而出现销量下滑时,毅然瞄准电子阅读的新形式,率先为亚马逊kindle、苹果iPad等电子书硬件商提供内容。培生教育集团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注重通过并购、参股合资的方式获得技术平台和数字化分销渠道。
在我国,有些教育出版社目前采取的合作模式也是跨行业合作。出版社凭借自身品牌和内容资源优势,与精通数字运营、拥有传播渠道的技术商开展合作,获得了可观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当然,除了与技术商合作,教育出版社还要与那些走在数字出版前沿的出版机构和其他合作伙伴合作,实现优势互补、互惠共赢,同时,不可忽视与教育部门、教育信息化相关的机构和单位合作。
三、结语
教育出版社應该结合内容资源优势,坚定不移地探索和实践出版融合发展之路。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之路上,要有创新的使命感、责任感,用创新来引领融合,加快融合速度,提高融合质量,积极应对因读者需求的变动而带来改变的新变化、新情况[3]。
【参考文献】
[1]唐学贵.出版融合的顶层设计与要点浅析—以知识产权出版社融合发展实践为例[J].出版广角,2016(10):54-55.
[2]崔征.传统教育出版的融合发展探究—以大象出版社考试与教学测评服务系统为例[J].出版广角,2018(11):48-50.
[3]朱建刚.迎接新时代满足新需求[N].中国出版传媒商报,2017-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