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培育新时代高素质农民的对策探讨

2021-09-10曹哲张颖

三晋基层治理 2021年3期
关键词:农业现代化中国特色乡村振兴

曹哲 张颖

〔摘要〕培育高素质农民,是党中央基于新时代我国“三农”新阶段而提出的一项新的重大命题。从整体来看,“农民素质偏低”是当前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一项短板。因此,必须加快培育高素质农民,要在价值追求、改革动力、体系建设等方面体现中国特色。现阶段,我国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培育工作机制不够顺畅,影响了合力发挥;培育教学体系不够完善,影响了教学实效;培育师资建设不够高,影响了培育水平;管理和服务仍不够健全,影响了职业发展。为此,必须通过加快建设灵活有效的培育机制、构筑系统完备的教学育人体系、提升教育培训的支撑保障能力、增强培育工作的管理服务水平等措施,进一步完善我国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全面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和乡村振兴。

〔关键词〕中国特色;高素质农民;乡村振兴;农业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F3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8442(2021)03-0051-05

“三农”问题是全党全国工作的重中之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依然在农村。”〔1〕当前,农民问题是“三农”问题的核心,我国农民整体素质不高,既影响了农民持续增收、农业提质,也成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一项突出短板。为了破解这一问题,党中央从新时代我国“三农”新阶段出发,提出推动高素质农民培育的新举措。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加快构建高素质农民教育培训体系”〔2〕。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进一步强调,要加快培育高素质农民〔3〕。2021年3月公布的“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4〕。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必须坚持从我国实际出发,要在培育工作当中把握中国国情、体现中国特色,有针对性地提升我国农民的文化、技术、经营等综合素质和能力,以顺应我国“三农”发展规律,适应农村发展需要。同时,培育高素质农民,对于维护我国粮食安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一、培育高素质农民具有重大深远意义

(一)加快培育高素质农民是维护我国粮食安全的必然要求

大国小农是我国长期不变的基本国情,吃饭问题始终是头等大事。我们必须从战略高度看待粮食问题。通过着力培育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农业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服务主体,发挥其在农业生产中的带头示范作用,带领小农户共同提升粮食生产能力和粮食供给质量,共同维护国家粮食安全。

(二)加快培育高素质农民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大举措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基于新时代新情况作出的重要战略决策,亿万农民是乡村振兴的主体力量。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乡村全面振兴,迫切需要培育一批社会责任意识、规则意识、集体意识、主人翁意识较强,能够在涵养文明乡风、推动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中发挥表率作用,能够有力促进农村思想文化阵地建设,筑牢乡村振兴文明基础的高素质农民,推动农业产业发展不断实现经济上持续增收,筑牢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

(三)加快培育高素质农民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所在

党的十九大提出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战略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5〕20,“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现代化”〔5〕42。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关键在人,只有重视培育高素质农民,实现农民现代化,才能真正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因此,新时代新阶段,党中央适时提出高素质农民培育的重大命题,是深刻把握我国“三农”工作规律的必然结果,是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进一步发展,是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

二、培育高素质农民必须坚持中国特色

人才振兴,是新发展阶段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大力推进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造就亿万高素质农民人才,能够为加快乡村全面振兴、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人力资源支撑。从培育工作的特色来讲,我国实施的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在价值追求、改革动力、体系建设等方面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同时,把握这些特色,有助于提升培育工作的实效性。

(一)坚持以共同富裕为价值追求,促进广大农民共建共享发展成果

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促进农民共同富裕是“三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我们党提出高素质农民培育的重大命題,就是为了在新时代农业农村发展中,通过职业培训和职业教育来提升广大农民的综合素质,促进广大农民在生产经营服务中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一方面,要重点培育主体带头人。主体带头人指的是新型农业经营服务主体、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新型职业农民以及返乡入乡创新创业者。这些主体带头人在农业农村发展中能发挥较好的生产经营服务优势,能带领广大小农户不断获得发展收益,共同实现致富增收。另一方面,要兼顾小农户素质提升。小农户是我国农业从业者中的主力。要在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中,开发适宜小农户学习掌握的通识性课程,促进小农户掌握农业实用技术技能,提升他们的自我发展能力,以使小农户和主体带头人共建共享农村产业发展成果。

(二)坚持以深化改革为动力,在改革创新中推动培育工作持续发展

近年来,党中央将改革方法论运用到深化农民培育工作的改革中,促进这项工作取得实效。高素质农民培育承继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2012年启动100个县(市、区)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2014年正式启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确立山西省和陕西省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整体推进示范省,并确立14个示范市和300个示范县;2016年增加山东、安徽、江西、河南四省为示范省;2018年全面启动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2019年提出培养高素质农民队伍;2020年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这一推进过程,体现了坚持以问题为导向深化改革的方法论。我国从开启新型职业农民试点到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都是着眼于解决“谁来种地”“如何种好地”的重大问题,以问题为导向谋划改革,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发展中的问题。这体现了坚持试点先行和全面推进相促进的改革方法论,既鼓励局部地区大胆试、大胆闯,又坚持整体上实事求是、善作善成,在保持稳定和风险可控的同时,能够较迅速地推广成功经验。

(三)坚持以体系建设为依托,汇聚培育高素质农民的多方强大合力

我国高素质农民培育体系建设,一是要坚持党委领导。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是一个事关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和农民现代化的重大工作,必须由党委领导。党委主抓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的顶层设计、战略规划和制度建设等全局性和整体性事项。二是要坚持政府主导。政府负责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的组织推动、政策支持和监督管理等重大事项。我们要认识到,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具有一定的公益性质,只有坚持党委领导、政府主导,才能充分发挥党的领导的政治优势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坚持全国一盘棋,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从而使广大农民群众真正在培育中受益。三是要坚持多方参与。农业农村部门牵头,农广校、涉农院校、科研院所、农技推广机构、企业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参与、多方资源支持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农业农村部门负责组织实施培育工作,农广校发挥农民教育培训主阵地作用,其他主体利用自身资源参与培育。这样做,既体现专门机构的优势,又调动市场主体的积极性。总而言之,我国的高素质农民培育体系,彰显了中国特色和优势,既可以发挥市场的作用,又更好发挥党委总揽全局、政府组织推动的综合性宏观作用,能够形成培育高素质农民的多方强大合力。

三、当前培育高素质农民面临的难题

2019年,农业农村部启动实施“百万高素质农民学历提升行动”,计划用5年时间来培养100万名接受学历职业教育、具备市场开拓意识、能推动农业农村发展、带领农民增收致富的高素质农民〔6〕。之所以实施这项事关农民职业培育的新举措,重要原因在于目前我国农民职业培育存在人才培养断层,与农村产业结构升级和乡村振兴等对乡村人才的迫切需求之间存在梗阻,需要以更有力的举措来完善农民职业培训和职业教育,特别是加大高素质农民培育力度。但是当前,我国在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上面临着一些难题。

(一)培育工作机制不够顺畅,影响了部门之间的协作

从横向看,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涉及农业农村、发改委、财政、金融、教育、宣传等部门,多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衔接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不畅,影响到多部门合力的发挥。农业农村部门是高素质农民培育的牵头部门,这项培育工作涉及农业农村部门的政策改革、规划、市场、合作经济、计财、乡村产业等内设部门,这些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衔接也存在不够顺畅的问题。从纵向看,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涉及部、省、市、县(区)四级,上下级部门对这项工作的认识和定位存在着一定的偏差,在开展培育工作中存在着上下联动不够紧密和协调等问题,影响了政策落实和工作实效。

(二)培育教学体系不够完善,影响了教学实效

一是课程设置的精准性不足。作为培育对象,农民学员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他们的文化素质参差不齐、年龄跨度较大、实际需求各不相同。现有的课程培育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理论课程比较空泛、实践课程不够典型、素质课程比较抽象等问题。二是教学形式配置不够合理。集中学习、分段学习、在线学习等各种教学形式的配置不够合理,特别是一些基层学校的教学形式不够多样。三是教学资源开发和运用有效性有待提升。一方面,教材开发重数量、轻质量,一二三产业的教材结构不合理,文字教材和电子化教材比例失调〔7〕。另一方面,培育工作依赖传统线下教学方式,信息化教学手段不够完善,信息化、数字化应用仍不够广泛,现有的在线应用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有待提升。四是实训基地建设不够完善。目前实训基地建设处于发展阶段,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创业孵化基地和农民田间学校等的办学条件还比较薄弱,同质性问题比较突出,与农民的实际需求之间还不能精准匹配。

(三)培育师资建设水平还不够高,影响了培育效果

高水平“双师型”储备师资仍然不足,农广校体系的教师实践教学经验较丰富,但理论水平较欠缺,而职业院校的教师理论水平较高,但实践教学能力较欠缺。培育师资的开放性不足,在师资队伍吸纳“田秀才”“土专家”和涉农专业技术人员等农业农村实用人才方面做得还不够好。在师资培训方面,存在上热下冷现象,省级及以上有关部门比较重视开展师资培训,而市县有关部门在师资培训方面的力度还不够大。

(四)管理和服务仍不够健全,影响了职业发展

在资格认定方面,高素质农民认定工作由县级及以上政府有关部门开展,主要认定生产经营型高素質农民,但是,还没有形成完善的初、中、高三级贯通的认定体系。不同层级和地区认定标准不一,认定证书的通用性不够。在评价考核方面,高素质农民的学习成果评价涉及学习培训经历、职业技术技能、从业经历等多方面,目前的评价方式还不够科学,学分转换机制不够完善。在管理机制方面,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的绩效评价监督机制还不够健全,高素质农民数据信息统计监测与评价的工作水平还不够高。在配套服务方面,存在重过程培育、轻跟踪服务现象。完成培育后的跟踪服务,关系到高素质农民培育的实效。目前,高素质农民培育的跟踪服务还不够系统,对于经过认定的高素质农民的人才支持和激励等方面的服务还不够完善。

四、培育高素质农民的实践路径

推动高素质农民培育的持续发展,必须坚持整体性、系统性思维,要着力从如下几方面破解难题,增强实效。

(一)加快建设灵活有效的高素质农民培育机制

一要树立系统思维。要在坚持党委政府领导的基础上,进一步理顺农业农村部门与其他部门、农业农村内部各部门、各层级政府有关部门之间的关系,完善联系协调机制,以形成培育工作的整体的全面的合力。二要突出产业导向。要实施好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围绕高素质农民定制培养方案,有序推动职业院校涉农专业改革,推进百万高素质农民学历提升行动计划。三要完善分类培育机制。一方面,科学开展乡村振兴带头人、新型农业经营服务主体带头人、返乡入乡创新创业者、农业经理人、农业农村创业创新带头人等重点群体的分类培育工作,加快打造高素质农民队伍。另一方面,探索农民培训与职业教育衔接机制,重点打通农民培训与中职教育、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的衔接贯通培育,通过联合办学、联合培养等方式,来推动实现高素质农民培育的结构优化、质量提升。

(二)构筑系统完备的教学育人体系

开展新时代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是我国深化农民教育培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大创新性举措,事关农民和农业后继者能够学、愿意学、持续学的重大核心问题〔8〕。首先,要准确把握和科学设置课程内容。当前农民对培育课程呈现出显著的两个新需求新变化:一是从农村一产的生产技能需求,向二产三产全面拓宽,对有关加工制造、乡村旅游、田园综合体、农村电商、农业服务等方面的需求十分迫切。二是从重点关注产业,向关心乡村治理、社区建设、人居环境、文化生活、健康养生等方面拓展,不仅寻求经济上富裕,而且积极参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等方面的事务,追求全面发展。高素质农民培育的课程内容设置,必须考虑上述新动向,科学开发适应农民需求的课程体系,增强培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其次,要创新教学形式。一是坚持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推广“农学结合、工学交替”培养形式,结合农民从事生产经营服务的特点和农时规律,将专业理论教学安排在农闲季节,将生产实践教学安排在农忙季节,按季节循环组织教学。二是坚持现场教学和网上教学相结合。科学区分哪些内容应重点放在现场教学,哪些放在网上教学,现场教学聚焦实操性特色性内容,网上教学聚焦通用性内容。要大力开发网上教学资源,运用好全国农业科教云平台,建设好国家基础平台(WEB版,适用于农业科教管理用户)、中国农技推广APP(适用于专家、农技人员用户)和云上智农APP(适用于农民用户),加强数字农业农村业务培训,提高高素质农民的数字技术应用和管理水平,为高素质农民培育插上信息化翅膀,让高素质农民搭上“互联网+”快车。

(三)提升教育培训的支撑保障能力

开展新时代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要着力补齐现存短板,不断强化基础条件。一是推动学费减免政策惠及高素质农民。鼓励地方政府探索农科专业学费减免,支持中高等涉农职业院校、农广校落实有关学费减免政策,建议将农民接受非全日制中等职业教育纳入国家助学政策之中。鼓励地方政府安排专项培育经费来支持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探索常态化的财政支持政策。二是建设高水平“双师型”教师队伍。一方面,要以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师资培训计划为依托,对于涉农培育教师进行系统的培训,提升他们在高素质农民培育的有关政策和制度、成人教育理论和方法、教师职责和素养、教材教案编写、教学技能等方面的能力。另一方面,要拓宽师资队伍建设的路径,探索将“田秀才”“土专家”和涉农专业技术人员等人才纳入培育师资队伍,发挥他们在实践技能、现场诊断等方面的优势。三是提升对教材建设的重要性认识。大力推进有关高素质农民培育的教材建设,组织理论基础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和教师编写适用于不同层级培育院校和机构的精品教材,借助信息技术来积极开发和运用电子化教材,以教材建设促进培育质量提升。四是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加强课堂教室、实训基地、创业孵化基地和农民田间学校等培育场所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办学条件,为高素质农民培育创造良好的支撑条件。

(四)提高培育工作的管理服务水平

开展新时代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要不断增强现代服务理念,聚焦管理服务的关键环节和薄弱点。一是完善学习成果转换机制。完善高素质农民学员的学分和学习成果的积累和转换机制,探索将参加高素质农民培育的基本情况纳入职业教育个人学习账号,“实现学习成果可追溯、可查询、可转换”〔9〕,以顺畅的转换机制来促进农民培训和职业教育的衔接和通畅。二是完善高素质农民的认定工作。推动建立科学的初、中、高三级认定标准,探索建立层级较高、通用性强的认定标准体系。积极推动高素质农民认定与职业农民职称评定相衔接,鼓励专业技能型和专业服务型高素质农民参加国家职业技能鉴定。三是加强对高素质农民培育结束后的跟踪服务。将培育工作与金融服务、电商平台、创新创业、信贷保险等多种方式有效对接,不仅通过培育将高素质农民“扶上马”,而且通过后续服务为高素质农民“送一程”,以保证培育和后续发展的可持续、有实效。四是加大人才激励力度。地方可以探索将经认定的高素质职业农民优先推荐参加各类人才项目评选,比如,现代农业领军人才、农村创业致富带头人、新型职业农民标兵等。五是强化监督考核工作。加强对有关政府部门推动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的监督考核,重点考核工作方案、信息档案、培育验收、资金安排等方面,以考核促进管理服务水平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N〕.光明日报,2020-12-30(01).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抓好“三农”领域重点工作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的意见〔N〕.农民日报,2020-02-06(01).

〔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N〕.农民日报,2021-02-22(02).

〔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N〕.人民日报,2021-03-13(01).

〔5〕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习近平关于“三农”工作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

〔6〕農业农村部办公厅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高职扩招培养高素质农民有关工作的通知〔J〕.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公报,2019(07):52-54.

〔7〕杭大鹏.加强教材建设统筹规划夯实农民教育培训基础支撑———2019年农民教育培训教材建设座谈会讲话(摘要)〔J〕.农民科技培训,2019(09):4-8.

〔8〕齐国,万蕾,杨珺.新阶段推进农民教育培训高质量发展对策思考〔J〕.农村工作通讯,2020(07):52-54.

〔9〕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19(06):9-16.

责任编辑郭丽娟

猜你喜欢

农业现代化中国特色乡村振兴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一个高中生眼中的乡村振兴战略与农村经济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机制研究
贯彻新的发展理念 促进农业现代化
贾康:“中国特色”的独立思考的知识分子
农业现代化及其金融支持的国际经验
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内涵与实施策略研究
“中国特色”的低速电动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