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激趣对话 融合生长 迁移升华

2021-09-10苗红琴

高考·上 2021年3期
关键词:教学实践教学策略核心素养

苗红琴

摘 要:《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 年版)》实施建议中,明确提出发挥历史课程立德树人的教育功能,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现实回应性教学法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实践,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升华学生情感,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启发学生对历史与现实更深刻的思考,激起学生学习和生活的热情,为未来的学习、工作与生活打下基础。

关键词:现实回应; 教学策略 ; 核心素养 ; 教学实践

学习历史,是在认识我们人类自己,知道我们从哪里来,向何处去,追寻历史发展的规律,服务现实。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 年版2020年修订)》在课程性质中指出:“通过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进一步拓展历史视野,发展历史思维,提高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未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基础。”在基本理念中也明确提出:“发挥历史课程立德树人的教育功能,使学生能够从历史的角度关心国家的命运,关注世界的发展,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历史对学生而言是遥远的、陌生的,缺乏现实回应的历史课堂枯燥沉闷,忽视由历史而来的对现实的关注与反思,难以发挥历史课堂的教育功能。教师在历史课堂采用现实回应性教学法,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或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现实教学素材,找到历史与现实的内在联系,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而且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历史观。

一、激趣设疑的课堂导入

导入作为课堂教学的初始环节,引导学生从非学习状态过渡到学习状态的行为方式,对整堂课的教学能否顺利有效进行至关重要。一个好的导入是一节好课的开始。在历史课堂,导入需要具备新颖性和趣味性来唤醒学生的注意力,更需要将历史内容拉近到学生的现实世界,能同课堂内容形成一个前后呼应的和谐整体。熟悉的情境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歷史与现实的关联又会在学生头脑中产生悬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渴望了解与现实情状相关的历史知识,强化学生在历史教学情境中所引发的对历史的思考和想象,能带领学生迅速融入到教师所创设的历史教学情境中,使教师创设的情境教学发挥出预期的教学效果。

前段时间在我们学校进行的课堂教学研讨活动中,教师设计的《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人教版)一课导入较为经典。上课伊始,教师在多媒体上展示出“黄河第一铁桥”的图片,下面的学生们瞬间激动了,这是我们兰州地标建筑“中山桥”呀!迅速拉近了学生感受历史的心理距离。教师顺势介绍“中山桥”名称的来历。说到纪念孙中山的建筑,同学们自然联想到孙中山的最终归宿地-南京“中山陵”。紧接着教师出示南京“中山陵”图片,采用动态播放,俯瞰式从远到近逐渐放大展示“中山陵”祭堂门楣上的篆书文字“民族”、“民权”、“民生”,引出本课课题。这样,教师以学生较为熟悉、有现实影响的历史文化建筑为素材,建立起现实与历史之间由近及远的时空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且由现实场景到历史内容的关联,又引起学生联想思考:三民主义的涵义是什么?孙中山先生在什么情况下提出的?三民主义的提出对中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在渴求答疑解惑心理的驱使下学生欣欣然步入新课学习。

历史教学的内容是过去的人事物,对学生来讲,遥远又陌生。我们所用的历史教材理论叙述较多,生动性、趣味性稍显欠缺。单纯依据教材的教学显得比较枯燥单调,教学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这就需要教师深入解读教材,挖掘我们生活中与之相关联的素材,在历史与现实之间架起一座桥梁,用学生熟悉的现实材料激发学习兴趣,激活学生已有的认知,调动其学习积极性,把学生带入学习的情境中。而历史与现实之间的关联又让学生产生疑问,激起学生的好奇心,与将要学习的新知识新内容进行有效衔接,顺利进入新课学习环节,使教学过程水到渠成自然流畅,同时也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理解生长的课堂新授

新课教授环节是一堂课教学过程中的主体部分。师生围绕历史新知识进行探讨、交流,展开相应的认识活动。整个过程是突破重点、化解难点、促进学生掌握知识和身心素质发展的关键。在此环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设计历史与现实进行对话,用历史来回应现实,促进学生对历史的感知和理解。帮助学生在新旧知识经验之间建立有效联系,聚焦和关联起过去、现在、未来,挖掘本节课隐藏的历史生命力,促成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发展,构建有活力的动态生长的课堂。

以《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人教版)一课教学片段为例,在美国1787年宪法学习过程中,教师做了这样的设计:首先提供相关材料,引导学生解读分析材料,做出评价。学生很快就得出了:第一,宪法在国家权力的分配、政治制度的创新和法律等方面的进步性;第二,宪法在奴隶制的存在、种族歧视等问题方面存在不足;第三,宪法的不足后来陆续以修正案的形式加以弥补。第四,宪法不仅推动了美国的发展,而且对世界产生重大影响。可以看到,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历史事件已有了初步认识,且能够对历史抱有同情和理解,站在客观、理性的角度看待历史,思考问题。课程进行到此,就在大家觉得对这一知识点的学习要结束时,教师在多媒体出示2020年5月美国警察跪杀黑人事件的新闻资料,提出问题“我们怎么看现在美国存在的种族歧视问题?”如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水面。一方面,因为是新闻热点,能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尤其在较长时间学习后可以振奋学生精神,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另一方面,让历史回应现实,拓展学生思维视野,重新审视历史。在历史与现实的对话中,进一步提高学生辩证认识事物的能力,促进其历史思维水平的提升。果然,同学们争先恐后各抒己见,课堂掀起一个小高潮。教师抓住有利时机,趁热打铁顺势引入2020年新冠疫情中中国抗疫新闻资料与美国疫情爆发的新闻资料,进行社会众生相的对比,提出问题“同一件事,为什么在中国和美国出现不同的反应和结果?”经过前面的学习铺垫,学生自然而然的用历史的辩证的眼光去看待中西方文明的差异,总结出中国制度、中国道路的优越性,内心深处涌现出生在中国、长在中国的幸福感和归属感。明显的,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呈现阶梯式发展。思维力得到发展的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学生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内化家国情怀。

教学过程中,教师利用新闻热点连接历史,是历史的延伸,也是与现实的对话,在鉴古通今中促进学生历史思维的发展,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历史观,落实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的教育功能。

三、升华延伸的课堂小结

课堂总结是教学过程的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好的总结恰如画龙点睛,能提升整堂课的教学效果,凸显教学立意,使教学活动进入一个新高潮。在学生对历史内容有了一定理解的基础上,拓宽历史事件的外延与内涵,激活学生思维,打开学生认知的新世界,进而对历史的产生更深刻的感悟,引起情感上的共鸣和升华。这种突破性的课堂教学,更能挖掘课程深层次的人文教育价值,彰显历史韵味,使课堂回味无穷。

以《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人教版)的小结教学设计为例,新课学习基本完成之时,教师多媒体展示孙中山的“中国梦”:出示《建国方略》相关图片、资料以及反映21世纪以来与孙中山的“中国梦”相关的我国铁路(高铁)、三峡大坝、港珠澳大桥建成的动态图片;生动直观地让学生看到“中国梦”在时序上的延续,感受中华民族坚韧的民族精神薪火相傳;形成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的不懈努力、长期奋斗终能梦想成真的思想感悟。认同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必然,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最后教师以节选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的发言做结语:“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是我们这一代的,更是青年一代的。作为21世纪的青年,一定要坚定理想信念。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使学生感悟21世纪新时代青年应肩负的责任和使命,认识到振兴中华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进而增强情感上的共鸣升华。体现历史教育的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围绕教学立意结合现实进行课堂小结,在进一步完善教材知识体系的同时深化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提升历史认识。教师富有感情的寄语式结语,渲染气氛,升华情感,增强学生情感体验和爱国热情,产生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以及对祖国的认同感,践行中学历史教育的真正使命。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在高中历史课堂采用现实回应性教学法,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在历史与现实的对话回应中,启发学生思维,提高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发挥历史课程立德树人的教育功能,激发学生对历史与现实更深刻的思考,点燃学生学习和生活的热情,为未来的学习、工作与生活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杨阳.中学历史现实回应性教学的研究 [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 2019.

[3]宋含.高中历史教学导入探究 [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 2018.

[4]吴佼.后现代课程观视野下的中学历史课程价值取向研究[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 2017.

[5]刘林树.历史思维与中学历史教学 [D].开封:河南大学, 2018.

[6]芦哲.新课标下高中历史情景教学设计研究 [D]. 哈尔滨: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9.

本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一般课题“现实回应性教学法在高中历史课堂应用研究”(课题立项号GS[2020]GHB0623)阶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教学实践教学策略核心素养
高中化学反应原理学习难点及教学策略研究
统编本初中文言文选文变化及教学策略
初中数学绝对值概念教学策略
关于提高小学生识字实效的教学策略
中职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改革与反思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浅谈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测量平差课程教学改革探讨与实践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