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高中语文核心素养背景下的语言文字教学研究
2021-09-10常喜磊 陈彩云
常喜磊 陈彩云
摘 要:新课改下,素质教育和核心素养成为教育核心。对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理念及教学手法均发起了冲击,对当代高中教师群体提出了更高标准和更高要求。核心素养的培养对于学生自身成长及今后的社会工作和生活意义重大,而语言文字的学习无论对于语文学科本身还是综合素养的培养都至关重要。本文针对高中语文核心素养背景下的语言文字教学进行深入研究,分析其面临的问题及具体的实施策略,以期助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高中语文;核心素养;语言文字;教学;问题;策略
引言:语文本身是极其富有魅力的学科,汉语是最为优美动听且富有内蕴的语言。中国的语言文字是浩瀚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此明珠色泽剔透,通体圆润,触感丝滑,且散发着微微的晶莹光芒。高中语文教师的重任不是将此种美好珍藏,而是要想尽办法让学生与自己感同身受,体悟中国语言文字之美,提高语言文字的应用能力。
一、高中语文语言文字教学现存问题
(一)主观思想方面
1.学生对高中语文学科重视程度不够
高考对于每一个学子的意义不用再多赘述,语文作为高考主科目之一,地位尤其重要。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语文不是拉开分数差距的学科,但是想要在高考中取得骄人的成绩,提升语文能力至关重要。然而,现下很多高中生表现出口头表达不够流畅,语言逻辑匮乏,甚至书写能力都有逐步退化的趋势。出现这种现象源于高中生对语文学习的认识存在误区,尤其是对于语言文字的学习。学生认为语言文字是自己从小应用的母语,自幼便会表达,无需刻意学习。而且想要在高考中拉开语文分数差距,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自身学业重,压力又大,不愿再过多耗费精力,对语言文字的学习普遍轻视,学生的语言文字素养更是难以提高。
2.教师对于学生学科素养的培养意识不足
不光是学生表现出对高中语文语言文字学习的轻视,应试教育下的学校及教师也没有形成重视意识。教师教学重点更多放在对学生试卷成绩的提升上面,而对于学生语文学科素养的培养意识明显不足。模式化的教学及题海战术的应用,导致学生对语文学科学习兴趣的缺失,对语言文字的实际应用能力掌握不足。
(二)課程教学方面
1.教材利用率不高
由于教学主体及学习主体对高中语文语言文字教学的普遍忽视导致对教材本身的利用率也不高,在课程中不会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挖掘,往往一语概之。而且很多语言文字专业规范的教材没有被纳入课程体系,教材的作用没有实现充分发挥。
2.课程标准设计不足
在传统教学模式及教学理念的影响下,例如语言积累、汉语相关知识及书面语表达等内容没有在课程标准中充分体现,教学目标及教学内容没有进行清晰明确的区分,使得整个课程标准设计不足。
3.教学方法囿于传统
在高中语文的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无法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限制,仍然以知识灌输为主要教学方法,忽视学生主体地位,也不重视学生情感体验,导致学生学习效率不高。部分教师仍然保留着“学海无涯苦作舟”的传统理念,认为高中时期必须刻苦学习,死记硬背固然枯燥,却是“苦学”的必经过程,每个人都要经历,认真听课学习就好,没有什么可抱怨的。教师这种先入为主的观念自然是片面的,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切身感受,必然也得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4.教学内容单一刻板
在高中语言文字的教学中,因缺少科学的课程标准体系,导致课堂教学内容极为单一,缺少创新,不够新颖,无法引起学生学习兴趣,更谈不上对知识的渴望。教学内容之间缺少联系,模式刻板僵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能将知识梳理成完整的架构体系,导致今天学一点新知识,明天忘一点旧知识,复习难度增大,学习效率大打折扣。
二、高中语文核心素养背景下语言文字教学的内涵与特征
(一)开放性
现今时代,创新成为时代潮流,综合素质完善的高质量人才成为各大企业及地区之间争相引进的对象。传统应试教育下,想要通过教育系统为社会输出符合现今时代潮流的高质量人才实属艰难,核心素养的提出致力于对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的改革及完善,创新教学方法,打造开放性课堂,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及综合应用能力。语言文字教学更需要开放性的融入,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望,提升学生自我学习及自我探究的能力,形成自我的、富于个性的语言逻辑和思维,实现自身综合素养的提升。
(二)情境性
情境性也是开放性课堂的基本要求,教师要转变自身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打造相应情境,创设氛围,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增强学生情感体验,使语言文字课堂变得生动活泼,趣味浓厚,达成对学生想象能力及创造能力的激发,培养学生语境、语感能力。
(三)跨学科性
所谓“跨学科性”是语言文字作为母语的优势体现,所有学科的课堂学习,包括答题过程及审题都需要语言表达能力及文字理解能力做支撑。因此,学生对于语言文字的学习不受学科的限制,可以多角度、多范围的进行学习,拓宽自身知识视野,实现对知识体系的延展。
三、高中语文核心素养背景下语言文字教学的具体策略
(一)教材利用方面:协调选修与必修,发挥优势
课程改革之前的高中语文教材模式单一,基本都是按照章节编排,涉及到语言文字的知识点太过零散,没有完整的知识体系,教师想要进行专题教学只有依靠自己梳理。而新课改后,高中语文教材包含必修和选修两部分。必修仍然以基础性知识为主,考量的是学生整体的均衡性。而选修部分,虽然也编排了基础知识,但更多的是关注对学生个性的发展。尤其是语言文字板块,开始有了专门的针对性教材,这是符合高中语文核心素养要求的大势所趋。拿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来说,新增入了《语言文字应用》、《文章写作与修改》及《演讲与辩论》3本专门性的选修教材。从语言文字规律的讲解到语言文字在表达、阅读与写作中的应用多方覆盖。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一定不能忽视选修教材的作用,更不能将选修教材束之高阁,要将选修教材与必修教材进行协调运用,充分发挥教材本身的优势。
另外,对教材内容的解读不要流于表面,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的潜在价值。例如对教材中语言文字知识的拓展和衔接,可以帮助学生实现知识过渡,加深对教材理解。促进学生对语言文字知识的灵活掌握方能提高其实际应用能力,提升自身学科素养。
(二)教学内容方面:深入创新、引申、梳理、积累多管齐下
基于核心素养的背景下,教学内容必须进行深入创新,突破课堂限制,引领学生在社会和自然中挖掘语言素材,运用语言能力,提升自身核心素养。教师在课堂中扮演引领者的角色,要引领学生对知识进行引申、梳理和积累,形成自我知识架构和知识体系。
语言文字的教学板块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存在于口语交际中,存在于阅读教学中,也存在于写作教学中。多个教学板块融合互动,相辅相成,要尊重彼此之间的联系,对语言文字的知识点进行合理引申,创新教学内容。例如学习古诗词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学习词语本身的词性,深入“咬文嚼字”的意义,学会“推敲”之能事。同时教师还要指导学生掌握语句运用的修辞手法,延伸人物背景及文章写作手法等。教学板块的融合和内容的引申、梳理与积累,可以让学生同步实现阅读与写作能力的提高。积累不是一朝一夕之功,所以学生才会觉得麻烦,才不想去下功夫深入学习,就需要教师科学合理的设计教学内容,增强学生在课堂上的积累量,最终形成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所谓“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未尝不是这个道理。而学生自身想要“腹有诗书气自华”,也离不开此教学之道。
(三)教学方法方面:情境打造、自主探究、实现多元化教学
所谓“情境打造”的应用,致力于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及个人情感体验的增强,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引发学生共鸣。同时可以在特定情境中增强语言语感,锻炼对文字实际运用的能力。针对语言文字的情境设计,教师可以借鉴“奇葩说”、“吐槽大会”等模式进行,或者创设一个“方言方音”类的板块,让学生运用方言模拟生活场景,再结合普通话进行区别演绎,切实提升学生普通話水平,加强对语音语调的印象。也使得刻板的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活泼,趣味性浓厚。又如:学习人教版必修一中《沁园春·长沙》一课时,单单讲解诗词内容可以让学生体会到诗歌语言的大气磅礴,体会到大自然的山河壮阔,却不能实现对作者情感的深入理解,此时可以借助多媒体打造情境,将诗歌里的景象通过短片展示给学生,将诗词写作的背景及遵义会议开展时期的历史故事也传达给学生,激发学生兴趣,实现学生对诗词语言文字的深入理解,增强体验度,提升核心素养。
自主探究则是“参与式教学”与“互动式教学”的融合,学生可以通过自我探究及小组探究等方式加强主动学习的兴趣,提高主动学习的能力。例如《声声慢》一词的学习,学生可以自主探究叠字修辞运用的魅力,也可以小组集体探究其他运用叠字修辞的诗词进行两相对比。
(四)教学实践方面:传统文化应用教学活动,提升人文性功能
前面讲到的“推敲”、“咬文嚼字”及叠词手法体现的都是高中语文语言文字的工具性作用。语言文字的另一个重要功能是其人文性功能。人文性注重对学生思想道德修养、文化知识素养及审美情趣等多方面的提高。中国传统文化在提升学生人文性教育方面功不可没。现下社会对传统文化的推崇由来已久,习总书记也多次在重要场合及重要会议中引用中国传统文化,既体现了习总书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尊崇,也体现了总书记对当代青少年坚定“文化自信”的殷殷期盼。
在语言文字的教学实践中,教师也要结合中国传统文化进行相应的教学活动,既要取其精华,也要去其糟粕,提升学生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实现青少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加强学生自身核心素养。例如从《先秦诸子散文》过渡到“修身律己”、“勇于担当”等实践活动,从《国殇》过渡到对屈子爱国主义精神的践行活动,从传统的“孝文化”过渡到现实中尊老爱幼、孝顺父母等实践活动。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非几段文字所能言明,一定要带领学生将语言文字的运用融入到生活实践中,真正变成学生自己的知识技能。
我们还是以伟大的屈子为例,春秋战国时期战乱频仍,先后有“春秋五霸”、“战国七雄”,生活于此间的策士们为实现自身抱负辗转于各诸侯国之间,朝秦暮楚是家常便饭,孔子巡游讲学,苏秦身挂六国相印,唯有屈子以楚为荣,为楚所忧,最终当秦军铁骑踏破郢都时,七旬老人怀抱巨石毅然投入汩罗江中,以身殉楚。屈原的伟大不止于诗歌,不止于其天地人神鬼的契合,还有其伟大的爱国精神,作为开端性的爱国诗人,屈原之成就后世几千年无人能望其项背。以屈原为引,带领学生开展爱国实践,实现语言文字与实践的深入结合,定能让学生受益匪浅,助其提升核心素养。
结束语
核心素养下,对语言文字的教学手法也会越来越多样和深入,本文只研究了几个简单方法,仅供参考。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过程中,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运用,跟紧时代步伐,顺应时代潮流,创新教学手法,深化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深深热爱,实现自身综合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王胜伟.高中语文核心素养背景下语言文字教学的策略[J].作文成功之路(中旬),2018(8):87-88.
[2] 刘荔萍.以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为目标的语言文字应用[J].都市家教月刊,2016(4).
[3] 胡成文.刍议如何加强语言文字规范化教学[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7(08):18-19.
[4] 左世平.确立语言文字训练点,提高语文阅读教学实效性[J].中国教师,2017(S1):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