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命的意义

2021-09-10杨林柯

教师博览·中旬刊 2021年3期
关键词:叶嘉莹人性诗词

杨林柯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弗兰克尔的经历算是一个奇迹。作为犹太人,他们全家都被关进了奥斯威辛集中营。在这个生存概率不超过百分之四的人间地狱中,他的父母、妻子、哥哥全都死于毒气室,只有他和妹妹活了下来。弗兰克尔不但跨越了这炼狱般的痛苦,更将自己的经验与学术结合,开创了生命意义疗法,替人们找到绝处重生的意义,也留下了最光彩的人性见证。

他的一生对生命充满了极大的热情。在他67岁的时候,他开始学习飞机驾驶技术,并在几个月后领到了飞机驾照。他80岁还登上了阿尔卑斯山,一直活到92岁。他是奥斯威辛集中营幸存下来的寿命最长的人。

弗兰克尔认为生命的意义是无条件的,它甚至包括了不可避免的痛苦。

他认为,每个人的生命,都是具体的,不是抽象的,因为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他的使命是别人无法替代的。每个人的生命不可能重来一次,每个人生命的任务都是特定的。人要担负起自己的责任,实现存在的自我超越。要实现生命的潜在意义,就要忘我地投身于某种事业或献身于自己所爱的人。

即便是在集中营中最艰苦的日子里,个人的生命处于随时可能被消灭的威胁之下,弗兰克尔依然保持人的精神,保持内在的自由。比如,在强制性的集体劳动中,他抓紧5分钟,努力找到和自己相处的机会;比如对身边爬满了虱子的尸体毫不在意,依然做自己的白日梦。他记着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话:“我只害怕一件事,那就是我配不上我受的痛苦。”

叶嘉莹成长在战乱的年代,17岁时丧母,当时父亲不在身边,她带着两个年幼的弟弟,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听着钉子钉在棺椁上的声音,她悲痛欲绝地写下了《哭母诗八首》。

24岁时,她背井离乡,随丈夫移居台湾,并在台湾生活了十八年,度过了人生中極为艰辛的岁月。

她半生辗转漂泊,52岁时终于在海外安家、教书。本以为可以舒一口气了,没想到女儿和女婿却遭遇车祸去世。白发人送黑发人,她把自己关在房中十日,写下了《哭女诗十首》。

生命落入阴沟,她依然仰望星月。苦难没有使她消沉和绝望,她找到了中国古典诗词。诗词,让她看到了生命精神的光亮,使她在人生的逆境中坚持下来。

在古典诗词中,叶嘉莹发现了一种“弱德”之美。她说,诗词存在于苦难,也承受着苦难,因而是“弱”的。弱,不是软弱,而是逆境中的坚持。在苦难中,人要有所持守,完成自己。

她说,众生之间造作了很多恩怨,这些背后都有一定缘由。这使她对历史、现实有一种同情之理解,不再怨天尤人。

她说:“把我丢到哪里,我就在那个地方,尽我的力量,做我应该做的事。”

经过各种苦难之后,叶嘉莹发现,把一切建在小家、小我之上,不是一个终极的追求和理想。要生活得从容,必须超越这些苦难。

苦难有自然的灾害,也有人为的祸端。不管如何,从形而上的意义上讲,任何苦难和不幸一定是有价值的。因为存在本身就有价值,关键是你能不能发现和提取,能不能在苦难中发现自己的使命,看到希望,重塑信仰。

谁都不希望有苦难,但谁都不敢说一生总那么一帆风顺,不会遭遇败坏的时代或不堪的命运。一旦不幸遭遇苦难,我们要坚强应对,在苦难中学会坚持,因为万事互相效力。没有白吃的苦,没有白遭的罪。我拒斥对任何苦难的“泛道德化”,把苦难看作上天某种“化装的祝福”。弗兰克尔和叶嘉莹之所以能够在苦难中活下来,并取得不凡的业绩,是他们选择了坚强,选择了不向命运低头。

道德是一种自由选择,不是一种被动承受。杂文家狄马说过,一切没有选择的行为,在道德上都是没有价值的。你表扬一个太监守贞操,就像在我们的时代表扬一个下岗工人勤俭节约、农民衣着朴素一样没有意义。

弗兰克尔说过,人性在苦难中往往呈现为三种状态:麻木、沦落、升华。苦难对人性的升华作用和苦难的承担者的个人品质有关。对苦难的“泛道德化”解读只是看到了苦难对人性的升华作用,而没有看到苦难带来的人性扭曲和人格病变。

英国作家毛姆说过,苦难无法使人高贵,反而使人更卑微。它使人自私、猥琐、狭隘、猜忌,它把人们的注意力吸引到细小的事情上面,它没有使人超越人本身,却使人称不上真正的人。我们不是从自己的苦难,而是从他人的苦难中才学会了顺从。

尼采说,一个人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他就可以忍受任何一种苦难。同样,一个人也要对得起自己所受的苦难。

如果说生命有意义,那么遭受的苦难也是有意义的。

猜你喜欢

叶嘉莹人性诗词
诗词书法作品
【诗词篇】
“狗通人性”等十一则
《掬水月在手》:纪录片里的叶嘉莹
逼近人性
“学习”反人性吗
背诗词的烦恼(下)
背诗词的烦恼(上)
古典文化的传灯人——叶嘉莹
叶嘉莹:诗词可使人心不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