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与心理健康教育

2021-09-10陈忠

教师博览·中旬刊 2021年3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青少年心理

陈忠

1989年,《人民日报》刊登一则消息,介绍杭州赵国秋先生和他的课题组对大中小学生心理障碍问题进行研究,取得阶段性成果。心理障碍?一个全新的认知,立即引起了我这个师范院校德育教师的注意。感谢学校领导开明,接纳我的建议,“走出去,请进来”,迅速与赵先生建立学术联系,把心理健康的春风迎进了校园。次年,我给学生开设“心理健康与心理咨询”选修课,这属于一种启蒙教育,却受到学生的欢迎。自此30余年,我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实践,免费接待心理求助者上万人次,加深了我对心理健康的认识。

马克思提出,健康是人的第一权利,是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人的健康的重要性,怎么强调都不为过。何谓“健康”?“(人体)生理机能正常,没有缺陷和疾病。”这是传统理念,仅从生理角度考虑。进入新时代,人们对健康有了新的认识,提出“身心健康”的观念,认为只有身体、心理两方面的平衡与和谐,才是真正的健康。这是从生理、心理两个视角来考虑。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有了更新的界定:健康不但是没有身体缺陷和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心理社会模式,强调社会因素和社会适应能力对健康的巨大影响。

有位哲人说,人的一切成就、一切财富,都始于健康的心理。钟南山说:“健康的一半是心理健康,疾病的一半是心理疾病。”心理健康不是一个抽象概念,它有自身的丰富内涵。一是指人适应生活的一种良好状态。如情绪基本稳定,具有自我认识、自我了解的能力;能与自己、与他人友好相处;能从学习、工作、生活中获得乐趣;能较好地适应环境并有幸福感;具有处理生活与工作问题的技能等。二是指出现情绪困扰时,能及时察觉,并辨别自己的情绪状态。如没有任何理由,却较长时间感觉烦躁不安、忧伤、易怒和痛苦;在一些特殊事件的刺激下,产生很多负面情绪,持续较长时间未消除;突然变得总想做一些自己认为反常、怪异、不可理解的事情等。若能及时察觉、辨别上述不良情绪,并采取相应措施,就能有效预防心理疾病。三是当产生或出现了严重的情绪困扰等心理疾病时,懂得及时向心理咨询师或心理医生求助,以便缓解情绪困扰和心理障碍。

古人说:“其心难知,喜怒难中也。”此处的“中”,指猜中。通俗地说,人心难知,喜怒难晓。怎样知晓人心,知晓喜怒?通过交谈、沟通、观察、调查、测试等。人的言谈、表情、行为等都可以是人的心声的表露。

家庭教育的主要对象是孩子,学校教育的主要对象是学生。青少年心中的家长、老师、学生,应该是怎样的?他们心中对家长、老师、学生,又有怎样的期待呢?围绕这两个问题,我用了将近一年时间,对南昌、九江511名中学生开展心理调查,深入了解他们对好家长、好老师、好学生是怎样看、怎样想的。青少年心理问题与困扰,主要源于他们与家长、老师、同学的人际交往、人际关系。

孩子的健康成长,是家庭也是国家的头等大事。为探究孩子健康成长的问题、特点和规律,我受九江市关工委的邀请,牵头组织了一次“九江市中学生成长问题调查”。之所以选择中学生为调查对象,是因为他们正处在青春期阶段,经历生理、心理、人格和情感的变化,这是“人生社会化”的一个质变时期。影响这种变化的要素有很多,我们选择从“孩子与父母的关系”这个视角切入,以期深入了解在孩子“人生社会化”进程中,父母是怎样对孩子产生影响的,孩子又是怎样接受父母的影响的。在当前社会转型时期,父母一般会用怎样的家教理念和施教模式去影响孩子身心的成长?处于“人生社会化”成长中的青少年,又是怎样接纳父母这些家教理念和方式的?我们选择九江市区和彭泽县、湖口县6所中学,进行随机调查。总计有845名初中生和528名高中生接受问卷调查。为保证调查数据的准确性和内容的真实性,我汇总数据4万多个,历时半年多。最后,由我执笔的长达2.3万字的《孩子与父母的关系对孩子成长影响的调研报告》得到社会的广泛好评。

我经常有这样的调研活动,侧重群体,求索的是“面”;同时,30年心理求助,我记有几十本《咨询手册》,还保存两千余封咨询信件,侧重个体,探索的是“点”。群体与个体的结合,“面”与“点”的结合,有助于我走近青少年,了解情况,发现问题,探索规律,充实教学,有效帮助他人。曾有国外专家断言,从现在到21世纪中叶,没有任何一种灾难,会像心理危机那样,带给人们持续而深刻的痛苦。可见,心理困扰或心理危机,不仅在中国青少年中存在,它也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不同的人在不同环境与心境中,产生的心理困扰或心理危机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例如焦虑、抑郁、狂躁、强迫症等。青少年的心理困扰,既有个性、特殊性,又有共性、普遍性。

根据多年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实践,笔者发现,当前青少年常见的心理困扰主要表现在:一是成长的心理困扰,对青春期生理、心理变化难以适应;二是学习的心理困扰,对高分、名校的期盼带来巨大压力;三是交往的心理困擾,缺乏伙伴、朋友而感到孤寂;四是生活的心理困扰,被大人过度呵护,缺失自理自立能力;五是情感的心理困扰,正处于青春叛逆状态的孩子,与爸妈发生冲突,弄得双方都不愉快;六是生理病残导致的心理困扰;七是性别导致的心理困扰,如男孩女孩的性萌动、性教育缺失。

讨论青少年心理困扰与心理危机的成因,人们习惯从家庭、学校、社会和自身原因等方面去剖析。首先,身为孩子第一任老师的父母,普遍不知如何正确教育孩子的理论知识、技巧与艺术,不懂得、不善于营造一个宽松的、愉悦的良好家庭环境,来促进孩子身心健康成长。其次,多数教师有意无意坚持“以书为本、以题为本、以考为本、以分为本”,不习惯、不擅长对青少年进行有益的心理健康引导;乐于教书,疏于育人、育心。再次,在当前的多元社会里,多元经济、多元文化、多元信息,其中充斥着太多的诱惑,面对飞速变化的社会,思想稚嫩、不善辨别、心理脆弱的青少年,如何应对机遇与挑战、进取与危机、有为与挫折、竞争与失败?这既是人生课题,更是社会问题。最后,处在发育巨变阶段的青少年,大多对自身成长与成才的诸多问题缺少经历、经验和足够的心理准备与知识储备,从而使自身在成长过程中,常常陷入被动与盲目、困惑与痛苦。

严格说,群体是由个体组成的,面是由点组成的。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一定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因为不同的学生个体,在不同的情境下所产生的心理困扰,其原因是十分复杂的;即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情境产生的心理困扰,其表现形态和具体原因也不尽相同。30多年的实践,让我切身体验到心理咨询真的很难,却很有意义。挽救一个孩子,实际上是拯救了一个家庭。事情虽然很难,但倘若努力了,坚持了,也是有可能慢慢做好的。怎样做好这件事呢?

第一,坚持自学,储备知识。源于好奇,源于兴趣,我从讲授文学,跨界德育,跨界心理健康教育。要有效解决他人心理困惑,任何单一的专业知识都不够,需要综合素养。于是,我大量阅读文学、哲学、发展心理学、交流学、青春期理论、性别研究、情绪行为学、情感学、性学等。博比窄好,深比浅好。我不迎合时尚,不去考级考证,解决问题靠的是真功夫。

第二,拥有爱心,绝不谋财。我接待心理咨询者近万人次,均为免费。面对面心理求助一般都会花一两个小时,甚至更长时间。面对心理困扰的求助,既要听咨询者诉说表象,又要了解他的家庭环境、成长境况,有时还邀请其父母来交流育儿事宜。缺少真爱,谁会做这些费时、费力、无利的买卖?没有真爱,是无法取得信任的,来访者也不会尽情吐露心声。

第三,望闻问切,深入调查。由于家长普遍缺乏心理健康意识,几乎没有家长会为预防孩子心理危机来找我。孩子有一般的心理问题,家长也不当一回事,不会去麻烦别人。一旦孩子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时,不知所措的家长才慌乱着急乱投医。面对来访者,千万不要轻信处于焦虑状态下的当事人和家长的描述;施助者不宜凭肤浅了解的情况轻易表态,老办法常常难解新症结。怎么办?借鉴中医,望闻问切,深入调查。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你完完全全调查明白了,你对那个问题就有解决的办法了。一切结论产生于调查情况的末尾,而不是在它的先头。人们在调查某问题、某件事、某个人时,习惯于探讨原因与结果。有趣的是,因果关系中,同样的“果”却源于千差万别的“因”。

我曾接待近百名自杀自残者。青少年为何要自残自杀?必定有他的充足理由。隐藏心底的痛结,孩子一般不会轻易告诉别人。于是,施救者必须从来访者的心灵深处去了解他、理解他、帮助他。一位女生给我寄来6页纸的长信,诉说期中考试成绩公布,“我倒数第七名,无颜见人”,昨夜在校园准备跳楼,“只是最后想到爱我的年迈的外婆,才放弃了那一跳”。这封信我看了三遍,终于发现一个亮点。我立即回信,说:“孩子,你上学期全班倒数第四名,这次倒数第七名,明明进步了,为何想死?”伴随这个发现,我鼓励她自爱、自信。互通数封信后,她解开心结,顺利完成了学业。

有位“学霸”女孩因为强势“虎妈”重男轻女,她心里很受伤,长年的自卑造成严重抑郁。她来我这里咨询后,有明显好转,但工作两三年后还是自杀了。我保存她9封共60多页的信纸。在她离世15年后,我含泪写有一篇万字长文《潜伏在成长过程中的亲情心结——穿越时空的“隔界”交谈》,表达心友我没有忘记她的忌日。一个男孩尝试喝农药自杀被救。第二天,班主任和父母带他来找我咨询。为什么自杀呢?老师与家长直摇头。请坐,沏茶,热情接待,慢慢交谈,取得信任。他的理由,让人无法想象。“优生在老师心中,差生在老师眼中。我是个中间生,表揚没我,批评没我,甚至课堂提问也不找我。我像是空气,谁都不在意我的存在。活着有什么意思?”

第四,同情同理,运用智慧。找到造成心障的原因后,怎样帮求助者走出心理困扰的漩涡?临床经验中,有一条准则非常重要,即心理施救者在帮助来访者过程中,必须具有同情心、同理心。双方情相同,理相通,相向携手同行,心结才可能被解开。

有位大三女生,她的初恋男友为小事与父亲发生争吵,一赌气登上四楼房顶,纵身一跳,当场死亡。女生无法接受这个悲惨现实,有强烈的求死欲望。亲友、同学、老师多方劝阻无效。班主任求助于我,相约晚上见面。她说看见男友冷清的安葬场景感到心寒,一再表示“他好可怜,我要去陪他”。我理解她的情感,称赞她“纯情,真心相爱”“想去陪他十分难得”,以同情心、同理心赢得她的信任。然而我能赞同、鼓励她去死吗?当然不成。我虽然认同死的理由充分,但得婉言劝阻实施死的行为。我灵机一动,问了一个再普通不过的问题:“中国有多少人?”因为思维短路,脑子一片空白,痴情的她居然答不出来。“14亿人,对吗?”她立刻清醒,点头认同:“陈老师为何问这个问题?”“中国阳间有14亿人。那么,阴间呢?”她摇头。“你不知道?我也不知道。但有一条,阴间的人,绝对不止14亿。倘若是24亿、34亿,孩子,你去了阴间,找不到心上人,那不是白死了吗?”她睁大眼睛,不语。“当然咯,依照恋爱心理,你俩心有灵犀,你也有可能找到他。那真好,你们在阴间相依为命。”我按她的思路走,同情同理,她听着高兴。我突然又问:“可是如果妈妈可怜女儿,也来做伴,你怎么办?如果爸爸跟随女儿、老婆也到阴间来,你欢迎吗?”一连串的问号,动摇她的情,动摇她的理。最后她说:“我为爱情而死是可以的。妈妈为我而死,爸爸为我而死,那是不行的。”生活的问号,智慧的问号,阻缓她求死的念头与行动。我用暖心的爱牵紧着“求死者”的手。

(作者单位:九江学院)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青少年心理
蔬果能让青少年的心理更健康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
中日青少年体质PK
心理小测试
青少年打篮球注意事项
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