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高校教师价值实现分析

2021-09-10东方

经济师 2021年4期
关键词:价值实现马斯洛高校教师

摘 要:我国高等教育已迈入向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高校教师的发展规划是保障高校教师质量进而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必然因素。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高校教师的五个层次需求之间逐级递升,最高层需求需要教师自身的努力付出和积累方可实现。我国教育部门应从教师自身意识形态、学术评价标准、社会参与服务等多个维度正向引导高校教师实现自我价值目标,促进我国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马斯洛 需求层次 高校教师 价值实现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21)04-191-03

一、引言

当前,我国社会发展环境面临深刻复杂的变化,人才作为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重要创造者和传播者,早已成为社会发展中的最为宝贵的资源。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形势,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加快确立人才引领发展战略地位、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总体战略部署,体现了对大国竞争下人才工作逻辑和路径的深刻把握[1]。我国高等教育目前已开始进入普及化阶段,到2019年,我国高等教育阶段毛入学率已达51.6%,进入“十四五”时期后,我国高等教育将步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更加需要不断创新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格局,同时也对培养高等人才的高校教师队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教师本身既是社会中重要的科研人员又担负着高校人才培养工作,承担着传承教育薪火的重任,系统地研究我国高校教师的需求和发展问题,深化教师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对促进我国高校教育事业的发展影响深远,对于激活我国高等人才的创新活力以及提升我国高素质人才储备能力具有积极作用。

近年来,高校学生连续扩招,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迈入了向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高校教师的发展问题也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在对国外高校教师队伍的研究中,黄成林对国外教师教学质量评价进行了分析,认为良好的教学活动取决于多因素的共同作用,比如教师的专业积累、敬业精神、教学技巧、教学组织安排、良好的沟通与互动能力、学生的专注程度、学生的基础、良好的教学环境等,而教师是其中最为重要的因素之一[2];李子江等认为国外高等教育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高校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水平[3]。在国内高校发展研究中,潘懋元等认为良好的高校教师发展制度是保障教师质量进而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必然要求,建立好高校教师发展制度对调动教师自我发展有良好的积极性[4];丛春秋等则认为中国高等学校管理制度建设与改革中的大学治理的过程处于发展的焦虑状态,教师评价机制改革是其中最热点问题之一,亟待探索构建[5];蒋茁等认为青年人才是高校发展的重要动力,高校教师特别是青年科技人才发展问题应当充分被重视,并从组织发展、个人发展、专业发展和教学发展四个维度对高校一线青年科技人才的自身发展环境需求进行评价,提出促进高校教师发展、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关键环节[6]。这些研究成果涉及到教师的发展制度、评价制度等多个研究视角,为促进我国高校教师的发展提供了较好的研究思路。本文从人才组织行为的深处入手,基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对高校教师的价值发展加以分析,解释高校教师自我价值实现的过程。

二、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及其在高校教师发展需求中的应用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提出人的需要有一个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比较符合人类需要发展的一般规律,常被应用于企业营销、员工激励的层次分析中,对高校教师发展需求的刺激有启发意义。

(一)马斯洛需求层次基本理论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是行为科学的理论之一,也被称作“基本需求层次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于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提出,该理论把人的需求分为生理、安全、社交、尊重、自我实现五个方面。其中前三项属于人的基本需求,这些需求通过外部条件就可以得到很好的满足,而后面两项属于高级需求,一般只有通过内部因素才能得到满足。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这五种需要是最基本的、与生俱来的,构成不同的等级或水平,并成为激励和指引个体行为的力量,高级需要比低级需复杂,满足高级需要须具备良好的社会条件、经济条件、政治条件等[7]。

(二)高校教师的五个需求层次

高校教师学历和素养一般都比较高,然而作为社会从业者,高校教师在事业发展过程中同样具有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社交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五个层次的需求具体体现为:生理——衣食住行,安全——工作安全、社会保障,社交——情感与事业归属感,尊重——学生爱戴、同事尊重,自我实现——事业成功。其中,衣食住行需求是推动人(包括高校教师)行动的首要动力,吃饱喝足是最低层的需求;工作安全、社会保障需求是高校教师身处教师工作环境与社会大环境中的安全稳定性,是生理需求满足之后的其次需求;情感与事业归属感需求,包含了与人交往、友谊、亲情、爱情及其工作归属感,这层需求比前两层需求显得更为细腻。高校教师职业一般对从业者的学历等有着较高的要求,多年学习经历使得高校教师这一职业的前三层需求能够比较顺利地得以满足,而后面两层则需要个人加倍付出努力方可获得,達到受人尊重与事业成功。

(三)高校教师的最高层需求——价值实现

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高校教师最高级层次需求是自我价值(事业成功)需求,即实现职称晋级、高薪、社会地位、学生培养数量等事业目标。高校教师五个层次需求之间逐级递升、相互渗透,只有前一个需求得到了较好地满足后,后一个需求才会对教师个体显现出强有力的刺激作用,而且高级需要出现之前,必须先满足低级需要。随着我国近年来对于尊师重教的大力提倡,我国高等教师的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均有所提升,为更高层次的尊重需求与自我价值需求的实现创造了更好的社会氛围。当他们实现了工作稳定、受人尊敬等个人需求之后,个人价值实现需求将占主导地位,而其他需要处于从属地位。在人本主义心理学中,人的本性激励着人对自我内在价值和内在潜能实现的渴望,人的行为是受意识支配的,具有目的性和创造性,发展动机比较强烈。要实现自我价值的最高层需求,高校教师需要付出大量的努力,这种努力是自主的、自觉的,需要不断地进行积累。

三、高校教师自我实现过程中的环境因素

教师是人类知识的工程师,从职业性质来看工作稳定、受人尊敬,工作压力大,受社会舆论监督。相比于中小学教师,高校教师没有了学生的升学压力,却在学术科研层面上承受着更大的压力,面临着比较复杂的发展环境。

(一)队伍不断壮大但收入相对不高

近几年来,随着《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等一系列促进教师队伍建设和改革的政策文件的密集出台,我国教师队伍的工资收入大有改善,另外享有寒暑长假等特殊福利,使得高校教师发展一跃发展成为高学历人才的首选就业对象之一。从近五年数据来看,我国普通高等学校数量、教职工总数、专任教师总数和教育单位就业人员总额均在逐年递增,教师队伍不断壮大。

从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角度来看,高校教师承担着传承高等教育薪火的重任,具备高质量的教学能力是其必要的工作能力,同时,高水平的科学研究、科研成果输出能力也是必要的。随着近年来激励考核越来越向科研倾斜,高校教师肩负起的科学研究负担越来越重,可以说是教学和科研“双肩挑”。虽然近年来工资收入水平较以前有很大提高,然而年平均收入明显低于其他科研单位水平。

(二)社会地位得以提高但学术压力更大

习近平总书记曾提出,全党全社会要弘扬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努力提高教师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让广大教师享有应有的社会声望,在教书育人岗位上为党和人民事业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等一系列促进教师队伍建设和改革的政策文件,提出了要完善教师收入分配激励机制等要求,极大地改善了我国教师队伍的工资收入等问题,提升了我国教师的社会地位。在当今社会中,从事高等教育工作的高校教师,被称作为高等人才灵魂的工程师和高科技文明的传承者,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

然而,高校教师压力大也是有目共睹的。这种压力主要是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由低收入导致的心理不平衡造成的压力。当前能进入高等院校的从业者,主要是以硕士、博士为主,对于“211”“985”高校更是非高精尖、非海归不可能。当寒窗苦读20年、30岁左右的博士们、海归们进入工作岗位时,似乎除了学历之外,什么都比同龄人晚,每个月仅仅领到几千块的工资,而周围的同龄人有车有房还有各种高消费,会导致高校青年教师心理负担很重,甚至看不到追求的希望。另一方面是来自于工作环境的竞争,高校教师的竞争是十分激烈的,既要做好教学又要撰写论文、专著、申请课题,并且学术难度加大已成为不争事实,他们面对的竞争对象不仅有年轻有为的同辈人才,更是有在教学科研圈里多年、有基础、有能力的教授,在这样一个精英圈里,每个人都想脱颖而出,近年来曝出太多年轻教师由于过劳、精神壓力大而离开人世的新闻消息,可见生存压力极大。

(三)科研成果丰硕但晋升难度不断提高

随着我国在科研支出上的逐渐增加,我国科研人才在学术论文发表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从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来看,2019年,我国发表的高质量国际论文达59867篇,占世界份额的31.4%,排名世界第二位;我国的国际顶尖期刊论文数量继续排名世界第四位,在Nature、Science和Cell这三种国际公认的顶级期刊上发表论文6456篇。尽管我国高校数量众多,各类高校科研起步与水平参差不齐,但在我国高水平学术团队的带动下,学术成果输出成为了高校教师职称晋级的必要条件。高校教师在职称晋级时,不仅需要论文、专著等科研成果,还需达到一定数量的教学工作量、取得较高等级的奖项,甚至需要等待指标。同时,我国高校对教师职称评定无论是校内还是校外评定,都有指标限制,从低一级职称向高一级职称迈进都要受到该高一级职称指标的限制。从最高级职称的指标数量来看,正高级职称一般是教龄很长或科研经历十分丰富的各种年龄段教师,当这一级别的教授发生“退休”或者“降级”行为时,空出来的指标可成为副高级职称人员的竞争对象,转出的副高级职称指标又成为中级职称人员的竞争对象,严重打击了高校教师职称评定的积极性。甚至一些地区或高校职称评定还会存在“水分”问题,直接阻碍优秀教师的职称晋升路径,给教师带来负面情绪。在这样的环境下,高校教师要实现自我需要强大的思想意识支撑。

四、正向引导高校教师价值实现的途径

马斯洛认为:需要层次越低,力量越大,潜力越大;随着需要层次的上升,需要的力量相应减弱;高级需要出现之前,必须先满足低级需要[7]。低级需要直接关系到高校教师的生存满足感,充分满足他们事业中的低级层次,能够更好地刺激其高级需要的发展动力。教育部门应为高校教师创造良好的政治条件、行业条件、社会条件等外部条件,提升高校教师意识形态高度,促进高校教师学术能力提升,拓宽高校教师社会服务范畴。

(一)加强思想政治素质培养,提升高校教师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决定了高校教师自我价值实现的发展动力,实现价值需要付出大量的努力,要有坚强的毅力和不断自我奋斗的精神。一方面,要鼓励高校教师要提升思想政治素养,提升意识形态高度。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工作态度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直接影响到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随着经济社会向前发展,人们物质水平和生活水平不断得到提升,但随之而来的拜金主义、攀比浪费、形式主义等不良思潮也会时有发生,若不及时疏导和调整将对学生产生极坏的影响。高校教师只有在较高的思想政治觉悟下树立正确的思想品德,才能对自己职业修养有着深刻的认识,才能在学生和同事心中树立良好形象,为今后职业职能的自我实现产生积极作用。另一方面,鼓励高校教师拓展自己视野和思想格局,用长远的眼光塑造积极的事业发展观。近年来,教师的社会地位和工资水平均有了不错的改善,在低层需求满足之后如何迈向价值实现的最高层需求,高校教师面临着复杂、严峻的社会环境。教育部门应从思想上正向引导高校教师顶住压力、不骄不躁、运用自身优势做好积累,使之形成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并得以传承。

(二)提升高校教师学术水平,促进教学与科研融合

博耶在其多维学术观理念中将学术的内涵扩大为探究的学术、应用的学术、整合的学术和教学的学术。著名科学家钱伟长也曾指出,“教学没有科研做底蕴,就是一种没有观点的教育。”因此,教学和科研是一体化、相交错的,课堂教学是为了培养更多的人才,是科学研究的基础,能够为科研培养出更多的灵感,同时,科研可以促进教学,能将最前沿的学术成果及时充实到课堂中,弥补理论知识与最新研究间的“断层”。马斯洛认为,人的高级需求一般只有通过内部因素才能得到满足。对高校教师而言,这种内部因素体现在他们为实现价值所付出的努力程度,即倾注于教学和科研上的努力越多,他们成功的潜力也会越大。然而从我国高校教师发展评价体系来看,教学和科研对于高校教师价值实现的贡献率并不处于平衡地位,高校教师的职称评定、影响力等都与科研水平之间呈现了显著的正相关性,而教学水平仅能成为一种“隐性”动力。这种现象在我国某些“985”“211”院校尤为突出,并有向全社会辐射的趋势。其实,教学与科研都是高校教师的职责所在,教育部门应积极引导高校教师树立良好的教学科研观,正确认识教学与科研的内在联系,并将这种联系真正落实于日常教学研究工作中,适当鼓励教学与科研相融合的实践培训,促进我国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

(三)鼓励成果多样化输出,拓宽高校教师社会服务范畴

高校教师对于价值实现的需求,主要体现在职称目标、薪酬目标、影响力目标、学术目标、教学目标、学生培养数量目标等方面,其中以职称晋级最为典型。一般而言,高校教师在價值实现需求满足过程中会对应着多个目标,努力付出后获得的成果也是多样化的。我国高校建设与发展离不开这些教师的贡献,同样也需要多样化的成果支撑。除了提升课堂教学与科研水平外,高校应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学校集体活动、参与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项目,在职称晋级或评优时优先考虑对学科建设有贡献的教师。高校已经从社会边缘走向社会中心并获得社会支持,适当鼓励教师增强社会服务能力可以激发教师的职业兴趣和工作效率,促进其社会价值的实现。

参考文献:

[1] 孙锐.“十四五”时期人才发展规划的新思维[J].人民论坛,2020(32):44-47.

[2] 黄成林.国外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发展的研究及启示[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6(6):101-105.

[3] 李子江,李子兵.国外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经验与特色[J].大学教育科学,2006(1):59-61.

[4] 潘懋元,罗丹,高校教师发展简论[J].中国大学教学,2007(1):5-8.

[5] 丛春秋,张新亚.焦虑中的变革:高校教师评价机制创新的困惑与反思[J].中国高校科技,2020(9):25-29.

[6] 蒋茁,邓怡.高校青年科技人才发展的需求与困境[J].中国高校科技,2017(10):45-48.

[7] 彭聃龄.普通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03.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 北京 100000)

(作者简介:东方,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博士后,副教授,研究方向:流通经济、教育经济。)

(责编:贾伟)

猜你喜欢

价值实现马斯洛高校教师
基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我国冰雪体育旅游靶向营销策略研究
马斯洛:人丑就要多读书
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启示
传统媒体内容供给侧改革的三条路径
高校教师平等权利的法律保护
论高校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修养
论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的人力资本开发
高校教师职称评聘应“教”字当头
从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论体育教师的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