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服务型制造发展路径研究
2021-09-10王玲侠王美惠子
王玲侠 王美惠子
摘 要:制造业作为发展实体经济的重难点,未来发展趋势和方向一直是研究的重点。服务型制造作为制造与服务融合发展的新型制造模式,自提出以来,正逐渐改善着制造业的生产模式和创新升级,推动着制造业服务化水平的提升。本文通过分析服务型制造的区域发展指数和特点,分别从企业、政府、区域差异等角度探究制造业的未来转型升级发展路径。
关键词:服务型制造;转型升级;服务化;价值链,产品附加值
中图分类号:F420 文献标识码:A
DOI:10.12245/j.issn.2096-6776.2021.08.33
2016年,我国首次出台《发展服务型制造专项行动指南》,文件指出,要加快促进服务型制造发展格局,重塑传统制造业内涵,提高制造业服务化水平。经过四年的发展,2020年工信部等15个部门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促进服务型制造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要进一步推动服务型制造的发展,增强制造业竞争力,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
1 服务型制造概念及特点
1.1 服务型制造基本概念
关于服务型制造,《中国制造2025》提出,中国目前的制造主要基于生产型,为了转型发展,需要向服务型制造转变。这种转变主要是两大方面,即基于生产制造的产品经济和面向消费的服务经济,这是在制造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衍生出的一种新型制造模式。关于服务型制造,国外更多的是基于服务化的研究,最早提出这一观点的是学者Vandermerwe & Rada,他们认为服务化是未来制造业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即企业可通过提供附加于产品之上的服务,增强传统制造业的竞争能力,进而推动产业的快速发展。
1999年,White等学者进行了补充,认为制造业服务化就是制造企业角色的转变过程,传统制造业长期以来主要关注生产环节和成本把控,但现代社会的发展,使客户的需求逐渐成为商家生产的主要方向,这种转变需要在生产的基础上,更加关注客户的需求度,追求产品生产和客户需求的相融共生,更好地为客户提供更加匹配的制造产品。由此可见,无论是服务型制造还是制造业服务化,基本异曲同工,都是从传统生产向“制造+服务”的转化,也是制造业未来发展的主要路径之一。
1.2 服務型制造的发展特点
1.2.1 主体是制造企业
服务型制造的主体是制造企业,这说明简单的“制造+服务”并不是服务型制造的核心,而是在制造企业的基础上,增加服务要素,并通过售后服务、客户需求定制化服务和创新研发等不断优化和创新生产模式,增加服务在投入阶段和产出阶段的比例,进而提升制造企业的服务化水平。
1.2.2 产品服务化
传统制造企业主要把重点放在生产技术的提升以及成本的降低上,而服务型制造在追求产品生产的基础上,会更加注重用户的服务化需求,但这种需求不同于服务业的单纯服务,而是基于产品,依附于产品的服务化需求,主要目的在于提升客户的产品需求度和满意度,进而不断促进制造业的发展。
1.2.3 个性化服务
近年来,供给端的生产需求逐渐成为国家关注的重点。服务型制造在产品生产的基础上,会根据客户需求,从供给端改进、优化产品性能,增强产品个性化服务,通过产品与用户匹配度的提升,丰富制造产品,实现制造业在“微笑曲线”上的攀升。
2 制造业服务化成为制造业转型升级新趋势
2.1 互联网时代加速制造业服务化进程
新冠疫情期间,由于居家隔离政策的实施,线上办公、线上学习、线上服务快速发展,不断推进信息技术向各大领域的渗透。在此期间,优先关注数字化和服务化的制造企业加速创新发展,不断完善产品性能和服务化程度,为实现制造业服务化转型发展摸索探究。同时,互联网时代,大数据可以通过分析客户多元化的消费,精准把握客户需求,为企业提供未来产品生产的新思路,并通过大数据提升产品售后服务精准度和客户满意度,为制造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2.2 制造业服务化有利于提升制造产品附加值
从“微笑曲线”看,在研发、生产和销售三大环节中,中国制造业更多地处于附加值偏低的中间环节,两端的研发和销售相较于发达国家比较欠缺,限制了制造业的发展态势,而这也是中国制造业迫切需要寻找新路径,进行转型升级的主要原因之一。近年来,服务型制造的提出,为中国制造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重要方向,即通过服务要素在生产环节的渗透,逐渐改善制造业以加工组装为主向“制造+服务”转化,从单纯产品出售向“产品+服务”转化,通过新型生产方式,不断巩固和提升中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
2.3 制造业服务化有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作为拥有14亿人口的大国,要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坚持绿色生产道路,降低能源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程度。但从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历程来看,经济快速发展的背后无不伴随着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而制造业作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之一,要实现快速稳定发展,必须坚持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减少非再生能源的使用,增加可再生能源的比重,在追求高速发展的同时,实现高质量发展,逐渐降低对自然环境和能源的依赖,加强对新一代数字技术、信息服务和创新服务等的需求,进一步促进服务型制造的发展。
3 我国服务型制造发展现状及问题
3.1 服务型制造发展现状
中国自发展服务型制造以来,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如何评估和衡量区域之间的发展效果一直是研究的重点。2020年,中国服务型制造联盟发布《服务型制造区域发展指数(2020)》报告,把区域发展指数作为衡量全国各地区服务型制造发展成果的评估指标。评估显示,2020年,全国各区域发展指数排名第一的是浙江省,后面依次是江苏省、广东省、上海市、四川省、福建省、安徽省、辽宁省、河北省和云南省九大地区。排名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评估,依次是产业生态、发展成效、融合程度和基础规模。
从排名来看,浙江省综合指数在服务型制造发展方面位列第一。浙江省依托于数字技术,新产业发展迅速,在产业生态、发展成效和融合程度三方面均排名第一。从产业生态角度来看,由于前几名均处于东部地区,差距很小;但从发展成效和融合程度来看,地区之间的差异比较明显,这也是服务型制造发展的核心,服务型制造通过制造与服务的相辅相成,共同发展,其融合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地区发展效果;从基础规模来看,各省市在基础规模方面差距不大,这说明服务型制造的规模已经发展到了一定程度,更多地需要提高发展的融合度和匹配度。
从区域角度来看,排名靠前的几大地区均属于东部地区,这说明东部地区发展比较迅速,其原因是东部地区依托于信息技术、“互联网+”、大数据等数字化技术的深度应用,在积极借鉴国外服务型制造发展经验的同时,根据区域特点,积极优化产业发展模式和融合度,并通过建设产业集群和先进制造业基地,进一步推动本地区服务型制造的发展;中部地区虽稍落后于东部地区,但其显著的产业特色具有一定的产业升级空间,可充分利用其发展潜力,大力发展特色产业,进而推动制造业的快速发展;西部地区由于地理位置偏大,其地区之间的联系不够紧密,导致地区发展不平衡,需要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发展优势产业,推进制造业的进一步转型升级。因此,通过各项指标和数据,我国服务型制造目前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3.2 服务型制造发展面临的问题
首先,服务型制造自提出以来,一直作为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但由于部分企业认识不足,对服务型制造业的认识存在一定的误区。一是对服务型制造和生产性服务业存在概念混淆。服务型制造的主体是制造业,本质上是在制造业的基础上增加服务要素的投入,进而更精准地服务消费者,满足消费者需求;而生产性服务业本质是服务业,主要包括生活性服务业和生产性服务业两大方面。二是认为服务型制造就是“去制造化”,模糊了服务和现代互联网技术在生产制造中的作用,服务型制造绝不是摒弃制造的简单服务,而是在投入和产出方面增加服务要素,实行“产品+服务”的生产模式。
其次,企业服务化转型的意识和能力不足。数据显示,2020年全年,中国制造业的采购经理人指数(PMI)除2月份低于50%以外,其余月份均在50%以上,这说明中国制造业虽然经历了新冠疫情的冲击,但其韧性依旧,正在不断利用數字化技术快速恢复并发展。但面对这种转型需求,部分企业却止步不前,对于市场技术变化、时代进步、客户需求等方面的变化未能敏锐察觉,依旧处于传统制造业的生产制造环节。同时,由于服务型制造对企业的生产技术、资金投入和技术型人才具有较高的要求,导致部分企业转型升级困难。
最后,服务型制造的外部发展环境尚不完善。产业的转型发展除了企业须具备一定的条件以外,外部发展环境尤为重要。服务型制造虽整合了服务和制造两大产业,但服务业与制造业在发展模式、要素价格、产业体系等方面存在一定的不同,在进行制造业转型发展时,可能面临一些未知的困难,急需信息基础设施的支撑。
4 制造业服务化创新升级路径选择
4.1 加强企业服务化意识,营造良好市场环境
从企业角度讲,制造企业应加强服务化意识,并根据自身情况,以产品为核心,以消费者需求为导向,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进行产品创新研发和设计定制,并通过提升客户的定制化服务,延伸产业链。从政府角度,政府应加强数字化基础设施和信息化平台交流,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同时,政府作为市场的引导者,也可通过加强企业之间的联系,扬长避短,彼此促进,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为服务型制造发展助力。
4.2 打造产业集群,增强“制造+服务”融合度
产业集群作为工业化进程中的普遍现象,可通过信息交流、资源共享等提升企业竞争力,推动创新,提升企业生产效率。服务型制造在转型发展的过程中也可利用产业集群,加强企业之间的交流,以全产业链的思维进行研发、生产和服务,增加产品附加值。例如,在制造产业集群内,整合制造业内部的要素投入和关联性,以制造业为核心,构建区域内产业共生、资源共享的发展格局。在服务产业集群方面,加强信息技术研发、人力资源管理和物流管理,推动产业链节点的延伸和细化,提升制造业多方位、多元化的服务水平,进而实现产业竞争力水平的提高。
4.3 利用数字技术,缩小区域差异
根据《服务型制造区域发展指数(2020)》报告,中国服务型制造发展指数存在一定的区域差异,其中,东部地区发展迅速,特色产业优先发展;中部地区具有一定的潜力,厚积薄发;西部地区由于技术差异和地理位置的先天劣势,发展稍后。虽然,地理位置、资源要素禀赋、人才等因素很难在短时间内提升,但在数字经济背景下,可利用数字技术增加服务要素在生产制造中的投入比例,通过企业网络、大数据中心、云计算、智慧城市等平台进行企业价值链重构,发展企业差异化服务和生产,进而促进中国制造业水平的整体提升。
参考文献
唐国锋,李丹.服务化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影响——基于重庆制造行业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20(19):130-139.
杨蕙馨,孙孟子,杨振一.中国制造业服务化转型升级路径研究与展望[J].经济与管理评论,2020(01):58-68.
宋大伟,朱永彬.我国服务型制造“十四五”时期发展思路研究[J].中国科学院院刊,2020(12):1463-1469.
Vandermerwe S, Rada J. Servitization of business: Adding value by adding services [J]. European Manage- ment Journal, 1988(04):314-324.
White A L, Stoughton M, Feng L. Servicizing:The quiet transition to extended product responsibility[R]. Boston:Tellus Institute, 1999.
南京审计大学金审学院 王玲侠 王美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