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域课程视角下的书法教学探索
2021-09-10张军
张军
摘要:课程的实施既要树立本位意识,又要兼具开放性和包容性,在课程之间的纵横交叉和融合碰撞中,拓展学习空间,深化学习体验,优化学习效果。书法课程至少有4种课程视角,即技能课程视角、艺术课程视角、文化课程视角和育人课程视角。不同视角之下的书法课程引出不同的课程链,这些课程链织成一张课程网,形成书法课程的广域视角,指引书法课程走向更具开放、包容,更加高效和深入的境界。
关键词:广域课程;中小学;书法教学;课程视角
课程没有边界,看似独立的课程与其相邻课程之间往往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甚至在本质上是相通相融的。因此,课程的实施既要树立本位意识,又要兼具开放性和包容性,在课程之间的纵横交叉和融合碰撞中,拓展学习空间,深化学习体验,优化学习效果。就中小学书法课程而言,笔者认为其至少有4种课程视角,即技能课程视角、艺术课程视角、文化课程视角和育人课程视角,不同视角之下的书法课程引出不同的课程链,这些课程链又织成一张课程网,形成书法课程的广域视角,指引书法课程走向更具开放、包容与更加高效和深入的境界。
一、技能课程视角——书法是一种匠心的磨砺
《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指出,中小学书法教育“以提高汉字书写能力为基本目标”。因此面向中小学生的书法课程首先是一门技能训练课程,这种技能包括笔画书写能力、结构布置能力、谋篇布局能力等。古人说:失之毫厘,差之千里;又說:纤微相背,毫发死生。确实,笔画、结构、章法的细小变化往往会让我们的书写呈现出截然不同的面貌,因此,学生对书写T具的精确控制,笔画形象的精准表达,间架结构的精致布置,篇章结构的精彩呈现都必须建立在对书写技法千锤百炼的基础之上。
书法排斥“匠气”,清代的馆阁体就广为诟病,但不容否认,抛开书写的情性不谈,古人馆阁体所表现出来的惊人技巧,以及对技法的极致追求依然值得我们去尊敬和学习,我希望孩子们在技能的训练中也能磨砺一种匠心,这是书写的需要,也是一种精神的历练。
中國历来就有许许多多的匠人,木匠、石匠、鞋匠、铜匠、画匠、竹匠、泥瓦匠、油漆匠……在技能的训练上,匠人与书法家是同道中人,匠人与书法家的成长之路也是惊人的相似。那么,书法课程中的技能训练除了临池不辍、池水尽黑,还可以带领学生走进中国匠人的世界,去感受和体验他们不同的训练方式和相同的技术追求。比如,可以以“匠人的世界”为主题开展系列性的综合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有什么样的匠人,匠人们做什么样的工作,有什么样的作品,他们是怎样刻苦训练的;也可以让学生走进一些手工艺作坊,现场观摩这些匠人的创作,和匠人们面对面,谈一谈,甚至动手做一做,感受匠人的高超技艺;还可以让学生了解一下新时代又有什么样的匠人,他们又是怎样T作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经历丰富了,对书法技能训练的认识深刻了,刻苦的练习会变成一种更加自觉的行动,更重要的是这种“匠”的意识也是工匠精神的根本所在,它很难单单从书法课程中获得,反过来却可以给书法学习带来无尽的滋养。
二、艺术课程视角——书法是一种大美的追求
中国书法被誉为无言的诗,无形的舞,无图的画,无声的乐。唐代书法家张旭观公孙大娘舞剑而得笔法,今天很多书法家喜欢听着琴声雅韵书写……如果继续列举,将有大量的艺术形式可以和书法建立联系。书法是艺术,而且与诸多艺术形式相通,是诸多艺术形式中的一种。
审美是艺术的重要功能之一。这种美感来自各种艺术形式本身,如书法的墨色流淌,诗歌的诗意盎然,舞蹈的轻曼婀娜,图画的形神俱妙,音乐的婉转悠扬;这种美感又来白于艺术之美的共同规律和相通之处,如音乐中的节奏可以形容书法的提按顿挫、轻重快慢和离合断续等各种变化,舞蹈中的造型可以形容书法的结构态势,欹侧迎让,美术中的构图则可以形容书法的章法布局、空间布白等。这些美感的独特与相通之处,为我们建构书法本位的更阔大的综合课程提供了可能性。
三、文化课程视角——书法是一种精神的传承
著名书法理论家熊秉明认为,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核心的核心。我们也可以这样认为,书法凝结着最为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化身,其所表现出来的艺术之美也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探寻书法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关联,不仅是学生理解书法的过程,也是传承中国文化精神,形成文化自信的过程。
1.传统思想传承。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应该是中国传统哲学思想,这种哲学思想引导着书法创作,又在书法之中得到了生动地诠释。例如,结字规律中有“横长撇短”一说,意在用横画“千里阵云”般的舒展衬托出撇画“犀象角牙”似的爽利,这样长短互生正是中国古代朴素的辩证思想的体现;汉字或成篇作品的书写讲究粗细不一、错落有致,尽管其基本元素个性各异、各具情态,但在成篇作品中却互不侵扰,这正是“和而不同”的传统思想的生动写照;“方网兼备”则表达出“阴阳合一”“刚柔相济”的哲学思想;“为书之体,须人其形”则是一种道法白然的艺术追求…… 因此,在书法欣赏、书法观摩、书法训练、书法实践以及更多与书法有关的课程中,有机渗透中国传统文化思想教育是完全可行的。以书法课程中的结字教学为例,教师不仅要带领学生读帖,领悟汉字的结构规律,还要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这样的结构安排能够给人带来美感,以此引导学生发现,美的结构形象背后是丰富的传统文化思想支撑,从而获得书法之美更加深刻的体认和传统文化思想的启蒙教育。
2.人格精神传承。
西汉文学家扬雄在《法言》中提出:“书,心画也。”清代书法理论家刘熙载在《艺概》中说:“书者,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可见,书法是书法家人格与性灵的写照。比如,顏真卿的楷书稳健雄强,境界阔大,与其“守其正,全其节”的人格精神一脉相承;柳公权的字骨力雄健,体势俊朗,是其心性正直,胸怀磊落的体现;性情豪爽之人写字多恣肆奔放,性格内向之人写字多拘谨内敛,心性散淡之人写字则多潇洒飘逸……因此,书法作品往往生动地折射出书法家的人格精神。
书法教学可以在推字及人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把书法作品人格化,品味书法的风格境界,感悟书家的高尚人格,提升书法学习的取法品位和高度,让书法学习有温度、有情味。书法教学还可以在由人及字的过程中,带领学生走进博物馆、纪念馆、名胜古迹以及网上展厅、网上资源库等,将书法课程拓展到更广大的时空范围,从更加丰富的途径去了解书法家的生平事迹、趣闻轶事,获取书家丰富的感性认识,在逐步丰满起来的书家形象身上,提炼书家的精神品格,进而复观其书法作品,感受书家人格与作品风格相互辉映的和谐,获得书法启迪与人格教育,让书法课程走向立体和丰满。
四、育人课程视角——书法是一种身心的修炼
字如其人,因此,练字必须练人,从这个角度而言,书法也是一门育人的课程,是一门带领学生进行身心修炼的课程。古人作书,追求书卷气息和作品的丰满意蕴,与此契合的修炼方式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样的修炼方式传承久远,历久弥新,同样适用于今天的中小学书法教育课程。
参考文献:
[1]陈丽.校长要有跨界领导力[J].北京教育:普教,2015(4):27-28.
[2]闫学.统整与跨界:做“减法”丰盈课程[N].中国教育报,2016-01-04(7).
(秦皇岛技师学院 066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