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政元素在《材料现代分析方法》课程中的融合探索

2021-09-10杜刚

江苏广播电视报·新教育 2021年4期
关键词:哲学思维家国情怀思政

摘要:思政元素的引入是高校专业课教学改革中的重要内容,本文针对《材料现代分析方法》课程的内容特点,深挖专业知识与思政育人的结合点,将不同类型的思政元素自然融入到课程教学环节,以达到良好的立德树人的教学目的。

关键词:材料现代分析技术;思政;家国情怀;哲学思维

一.前言

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高校作为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基地,不仅要使学生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应培养学生使其具有家国情怀、全球视野、辩证思维,工匠精神、奉献社会、协作能力等核心素养,从而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发展保障。

将“课程思政”与“专业课程”相结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是实现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材料现代分析方法》课程是各高校材料类专业必修的一门核心基础课,该课程系统介绍了材料研究中的各类分析测试技术,强调科学性、先进性和实用性。该课程教学内容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深刻认识材料的微观结构与宏观性能间的辩证关系,而且与材料研发、生产实践结合紧密,蕴含大量思政元素的“融入点”,因此,进行有效的思政元素的引入,对于实现该课程的教学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2]。

然而,课程思政既不能生搬硬套,也不能过分强调,这样反而容易造成学生对此门课程的反感。只有做到將思政之“盐”,融于课程之“汤”中,才能实现思政教育与专业学习的有机融合。

二.思政元素融入《材料现代分析方法》课程的探索

《材料现代分析方法》课程内容较为丰富、理论与实践并重、具有典型的多学科交叉的特点。因此,作为任课教师,应结合课程本身的知识体系与特征,深入挖掘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并将其有效的融入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效果,最终实现知识教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效结合,培养出德才兼备的学生。

“课程思政”不是一门课,而是一种教育理念,旨在将思想政治元素和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巧妙地在知识教学的同时实现价值引领的融会贯通,强化学生的工程伦理教育,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激发学生的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3]。为此,我们在该课程的教学实践中,在课程思政理念的指导下,尝试将以下几种类型的思政元素贯穿到课程的整个教学环节中,对于实现全方位立体化育人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1.科技发展史、先进典范的引入

《材料现代分析方法》课程内容丰富,课程中讲授的各种材料现代分析技术均与现代科技的发展密切相关,这些内容与思政建设的要求相一致,可较好的将二者进行有效的融合。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尝试认真筛选课程相关的科学发展史、经典名人励志事迹以及部分工程应用实例等内容,适时融入到具体的教学内容中,一方面可活跃课堂气氛,振奋学生的精神,另一方面,更能激发学生强烈的的家国情怀、严谨的科学精神、专注的工匠精神。每种分析技术的发展与应用都包含大量的思政内容。例如:在X射线衍射章节,我们回顾了X射线的发现史,以及围绕X射线的认识诞生的十几位诺奖的故事,这种科技发展史的回顾,可使学生切实体会到科技发展过程中的严谨的治学态度以及先辈们攻坚克难的强大意志。在电子显微分析章节,我们结合我国的科研进展,介绍了若干位于世界前列的科研成果,以及相关科学家的励志典范,这些事例可以起到榜样的作用,在潜移默化中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求知欲。在其它章节中,我们均引入了与课程内容相关的我国取得的最新科研进展与成就,这些内容的引入对增强学生们的民族自信心与使命责任感大有裨益。

2.哲学思维的凝练

哲学思维和辩证观念也是非常重要的思政元素,哲学思想普遍存在于世界一切事物运行发展过程中,作为一门重要的材料类专业课程,《材料现代分析方法》课程中也包含诸多哲学基本观点。例如,材料的宏观性能与微观结构之间的关系充分体现了哲学思想中现象与本质的关系;事物之间存在普遍联系,材料的组成、结构等微小的量变在一定条件下会引起材料性能的质变,这也反映了哲学中量变与质变的观点。此外,事物往往存在两面性,我们用透射电子显微镜可以看到纳米范围的材料的形貌,但是,这种极小范围的形貌不一定能够代表材料宏观整体的特征。这就需要我们用辩证的思维分析问题。诸如这些哲学思维的强化,可有利于学生在学知识的同时树立正确的辩证唯物主义观念和方法论,引导学生用科学的立场看待事物、分析问题、认识社会。

3.使命担当的民族责任感的强化

现在的学生在不久的将来很有可能就会从事材料类工程技术应用与研发等相关行业,爱岗敬业、责任担当、甘于吃苦、工匠精神等都是必不可少的职业素养。另一方面,面临国际社会中部分国家在高技术领域对我国相关行业的发展进行“卡脖子”这一时代背景,通过重点介绍与《材料现代分析技术》课程相关的一些被“卡脖子”的领域,为学生们树立起一定的危机意识与大局意识,引导学生们建立起“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责任担当。例如:目前材料测试领域的先进设备,多数都是进口设备,国产化较低,技术发展存在较大的差距,对此,引导学生们能够居安思危,将来有机会能够在这一方面自力更生、奋勇拼搏,努力打破技术封锁,进一步提升学生们的爱国情怀并激励学生通过自强不息和改革创新逐个突破技术壁垒,提高我国科技竞争力。

三.总结

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专业教学始终,将思政元素无缝融入专业课教学体系中,构建起思政/专业相互融合的教育体系,是新形势下高校课程改革的重点。为此,我们结合《材料现代分析方法》课程的内容特点,探索将科技发展史、先进典范案例以及“卡脖子”技术等内容有效贯穿于课程学习过程中,提炼课程中的哲学观点与哲学思维,对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全球视野、辩证思维,工匠精神、奉献社会、协作能力等核心素养具有积极地作用。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2]陈硕平,王林江,许艳旗.《材料学概论》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初探[J].广东化工,2020,47(23):178-180.

[3]刘洪丽,高波,李婧.《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课程思政建设及评价.高教论坛.2020.11(11):31-33.

作者简介:杜刚(1987-),男,汉族,山东临沂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固体无机发光材料。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材料与环境工程学院 浙江杭州 310018)

猜你喜欢

哲学思维家国情怀思政
课程思政迈向高质量发展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寓庄于谐:高中思政课堂教学语言活力之彰显
借力大数据分析 创新“三位一体”思政课教学模式
哲学思维与治国理政
政治学科知识在班级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家国情怀教育
西方文艺复兴时期与中国宋元时期绘画题材的思维方式比较
核心素养与语文教学的家国情怀
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