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新媒体向青少年传播传统养生文化研究
2021-09-10李昊蔚张晓丹
李昊蔚 张晓丹
摘要:传统养生文化与我国传统文化密切相关,带有强烈的民族色彩,对人类健康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新媒体背景下对向青少年群体传播传统养生文化的必要性、传播困境以及传播困境的消解等进行论述,旨在为弘扬传统养生文化,增强青少年体质,提出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新媒体;传播;青少年;传统养生文化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04-0253-02
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是关乎国计民生的重要问题,而青少年各项身体机能尚处于发展阶段,格外需要关注与照顾。新媒体的迅猛发展,给予传统养生文化发展动力与机遇,当然也带来了挑战。因此,要把握时机,迎势而上,用传统养生文化提升青少年的健康认知,为健康中国战略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助力。
一、中国传统养生文化概述
传统养生文化源远流长,“养生”一词,发端于春秋战国时期《管子》二十四卷中《内业》《心术》《白心》等篇章的论述[1]。自古以来,关于养生的论述不少,如《老子》中的“善摄生者”、《庄子·养生主》、孙思邈《千金药方》等。所谓养生,其本意指保养生命。养生的主要功能体现在增强体质、延年益寿等方面,是古代人民追求健康的反映。
养生以古老的东方哲学理念为基础,在总结数千年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了别具一格的理论体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提出,让传统文化再一次成为社会关注的议题。而传统养生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华民族具有特殊的意义,也逐步得到了公众的广泛认同,因此,传统养生文化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推动力。
二、用新媒体向青少年传播传统养生文化的必要性
(一)传播环境的变化带来传播机遇
依据《青少年蓝皮书: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报告(2020)》,我国7~18岁在校生互联网普及率达99.2%。越来越多的传播者将新媒体平台作为传播的主战场,生产符合青少年群体审美取向的内容。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平台依托互联网技术,在传播的速度、广度与精度等方面颇具优势。通过新技术,新媒体传播的效果能够通过数据处理有效量化,传受双方的参与感与体验感亦大幅增强。
(二)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实践
青少年的文化传承意识,预示着一个民族的文化发展潜力。传统养生文化蕴含古人的健康观、生活观、价值观,是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瑰宝,其发展始于足下,胜于未来。青少年将在未来肩负起文化传承的使命。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为文化传承注入了新鲜血液,是将传统文化真正融入青少年群体的良好契机。因此,向青少年进行传统养生文化的新媒体传播,为弘扬传统文化打下坚实基础,是一次具有现实意义的实践。
(三)是青少年价值观培育的重要抓手
价值观是人进行价值判断的重要标准,反映了人对现实世界的认知[2]。青少年正处价值观成型的关键期,若不能对自我、社会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极易造成核心价值缺失。传统养生文化体现了古人的价值追求,如“天人合一”“形神兼具”等,为青少年理解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提供了依据。传播传统养生文化,既能够培养青少年科学的健康追求,也有助于塑造其正确的价值取向。
(四)能帮助青少年群体构建健康认知体系
围绕青少年体质健康的社会实践不在少数,但受制于线性传播,并未对青少年的健康认知产生实效。而新媒体以自身特性扭转窘境,无论是传播者还是受众,都能明确自身的定位。这样不仅能对青少年群体进行精准的内容推送,更重要的是,能从中国传统养生的角度,加深青少年群体对健康的认知,指导其今后的健康行为,并对其学习与生活产生积极影响。
三、传统养生文化在青少年群体中的传播困境
(一)互联网养生内容质量参差不齐
新媒体传播信息门槛低,把关人作用相对弱化。后台审核很难在第一时间对虚假内容进行甄别,给予了其传播的机会。“人人都是传播者”的时代特性,赋予了新媒体传播巨大的自由,但也导致传播者的专业水准与道德素养参差不齐。以传统养生文化为核心的内容不在少数,部分认知度较高的内容生产者,也发布过科学性存疑、极具误导性的内容。这不仅触碰了道德与法律的底线,背离了传统养生文化真正的內涵,更给传统养生文化在青少年群体中的推广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二)传统养生文化在青少年群体中的传播未形成规模
经过多年的发展,传播者普遍对传统养生文化形成了惯性思维,默认将其主要受众群体设定为中、老年人,而鲜有针对青少年群体的传播内容。即使当下有相当多的传播者在内容与形式上进行创新和突破,但仍无法摆脱惯性思维的影响,忽视了青少年群体的心理特征与养生需求,一味将重点放在中、老年群体身上。传统养生文化无法有效吸引青少年受众,导致青少年不接受甚至抵触传统养生文化。长此以往,传统养生文化会失去青少年群体的关注、认可,会失去持续发展的活力。
(三)泛娱乐化思潮的冲击
在新技术与商业运作的双重推动下,娱乐的作用发挥至极致,渗透到社会各方面。为博取流量,占领市场份额,泛娱乐化内容占据公众视野。泛娱乐化内容指娱乐话语走出自身场域,渗透至社会各方面,创造新的符号与话语形式[3]。娱乐的内容与形式会为青少年带来一定的积极影响,但过度娱乐会侵蚀其精神世界。泛娱乐这样的消费文化与快餐式的心态,会使青少年逐渐缺乏深度思考。文化一旦成为被消遣的对象,青少年就会抱着娱乐的心态面对文化,忽视其深刻的文化内涵。
四、传统养生文化在青少年群体中传播困境的消解
(一)严格把关,强化传播主体责任意识
信息遴选与把关的弱化,是新媒体传播时代面临的巨大挑战。传统养生文化这类带有民族色彩的传统文化形态,要想在青少年群体中得到更好的传播,一定要经过过滤,赋予其年轻化的特征。因而在媒体实践中,要加大信息把关力度,掌握传播规律,对可能引起负面影响的现象、行为进行管控,必要时采取一定的强制措施,从宏观层面确立传播标准,保护青少年受众。
在微观层面增强传播主体的责任意识至关重要。新媒体传播的非实名制、随机性等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传播者的社会责任感,导致了恶性逐利现象的发生。上述种种对传播者的职业道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新媒体背景下,传播者要时刻树立为青少年群体服务、体会受众需求的意识,这既是传播者的社会责任,也是传统养生文化发展的需要。
(二)创新传播形式,激发传播活力
新媒体丰富了传统养生文化传播的形式,提供了新的发展平台。传播者需在“内容取胜”的大前提下,融合新媒体时代特色,不断创新传播形式,促进传统养生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将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途径等有效融合,发挥“1+1>2”的效应[4]。在资源整合的同时,实现传播形式的创新,能推动传统养生文化的可持续发展,使更多青少年感受到传统养生文化的价值。
科普、讲座等形式的活动不免会使青少年产生畏难情绪,传统养生文化也会因此被冠以枯燥、乏味的名头。新媒体打破了传统媒体的时空局限,提供了良好的传播环境与新的发展思路。因此,传播者应跳出定式思维,创新传播形式,激发传统养生文化的传播活力,结合青少年关注的事物,广泛应用短视频、动画等,增强传统养生文化的吸引力。
(三)发挥互联网KOL的积极引导力量
KOL,即关键意见领袖(Key Opinion Leader),指在特定群体中拥有较强话语权和影响力的人[5],在社会各领域扮演重要角色。目前,互联网KOL涌现于销售、娱乐等多个行业,吸引着公众的视线。这样的影响力,也正逐步扩展到青少年群体。因此,需要以社会核心价值为引导,借助KOL的传播力,生产适宜青少年群体的传统养生文化内容,提升传统养生文化在青少年中的影响力。
优秀的KOL应当具备良好的媒介形象与受众口碑,以积极的能量和形象的观察角度吸引受众、辐射影响。发挥KOL作用的关键在于,建立青少年与他们之间的信任关系。不可否认,部分为吸引流量,蓄意制造话题等乱象,引人深思。正因如此,相关职能部门需要理性对待,对KOL进行合理、有效的管理;KOL也需要提升自身道德觉悟,维系传受双方的信任关系,以此发挥积极的社会效应。
(四)增强青少年的文化认同感
与宏观意义上的文化传播不同,针对青少年群体的传统养生文化新媒体传播,目标更加具体、要求更加明确。因此,在紧扣文化传播原则的前提下,还应当把握青少年群体的特征,增强其文化认同感。青少年群体知识储备相对不足,更倾向于接受简单的事物,而传统养生的文化的属性与理论系统,势必会带来复杂化的感受。
青少年掌握的健康知识多源自西方现代医学,对传统养生文化认知不足,不免产生隔阂。教育的作用至关重要,如以学校为单位开展宣传传统养生文化的实践活动、开设传统养生课程等,拉近青少年与传统养生文化之间的距离,增强青少年的文化认同感。
五、结语
传统养生文化借助新媒体重新进入公众视野,展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推动传统养生文化在青少年群体中传播,要牢牢把握新时代的机遇,敢于破除惯性思维,对传统养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营造良好的养生氛围,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与健康的生活方式。
参考文献:
[1] 周小青,张冬琴.差异与融合:中西方体育养生文化的阐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7(4):133-138.
[2] 耿淑.自媒体视阈下的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研究[D].河南大学,2013:32.
[3] 赵建波.“泛娱乐化”思潮对大学生价值观念的消极影响及其应对策略[J].思想教育研究,2018(11):72-76.
[4] 周刘波,刘航.“互联网+”背景下的传统文化教育路径建构[J].教学與管理,2016(10):30-31.
[5] 曾昭旺.自媒体KOL营销中的广告可识别问题研究[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2019(42):563-568.
作者简介:李昊蔚(1997—),男,山东济南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体育新闻。
张晓丹(1972—),女,天津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体育文化、新闻语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