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对经产妇再次妊娠的影响
2021-09-10郭秀丽
【摘要】目的:探讨对患子宫肌瘤的经产妇实施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的临床效果及对其术后再次妊娠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74例患子宫肌瘤的经产妇患者,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均为37例,对照组以开腹手术进行治疗,治疗组采取腹腔镜手术,对比效果。结果:治疗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及术后排气时间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术后再次妊娠的时间短于对照组,流产率5.41%,早产率8.11%及足月产86.49%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患子宫肌瘤的经产妇实施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具有可比性及有效性。
【关键词】子宫肌瘤;经产妇;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临床效果;再次妊娠
【中图分类号】R737.3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2332/j.issn.2095-6525.2021.04.200
子宫肌瘤属于临床妇科非常普遍的疾病,是子宫平滑肌瘤的简称,多数为良性肿瘤,以育龄期的女性最为常见,其病情比较复杂,症状多样,药物治疗效果欠佳,且很容易导致肌瘤变性及肉瘤变的情况,且对患者再次妊娠造成一定程度上的影响,因此需要及时手术进行治疗[1]。随着微创技术的不断发展,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逐渐在临床得到广泛应用,因优势明显受到广大女性患者青睐,具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2月至2020年12月期间收治的74例患子宫肌瘤的经产妇患者,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均为37例,对照组:年龄在25-33岁,平均(29.56±2.62)岁,肌瘤类型:浆膜下10例,肌壁间15例,黏膜下12例;13为单发性,24例为多发性;治疗组:年龄在25-35岁,平均(30.47±2.34)岁,肌瘤类型:浆膜下11例,肌壁间15例,黏膜下11例;14为单发性,23例为多发性;两组基础性资料经SPSS处理差异不显著,P>0.05。
1.2治疗方法
1.2.1对照组以开腹手术进行治疗,体位选择仰卧位,常规腹部消毒,铺巾,选择硬膜外麻醉,切口在腹直肌做纵行切口,然后依次剥离皮肤,皮下组织,然后明确患者子宫肌瘤的部位,大小及数量等,应用电凝刀将肌瘤进行切开剥离,如果患者的肌瘤比较大,可以先碎解后再进行取出,最后冲洗,关闭腹腔,缝合切口。
1.2.2治疗组采取腹腔镜手术,麻醉方式为全身麻醉,仰卧位,建立气腹后,以三孔法进行手术,分别在麦氏点,反麦氏点及脐部,腹腔镜探查,明确患者子宫肌瘤的情况后,应该电凝钩及抓钳将患者子宫肌瘤的包膜打开,切除肌瘤后,冲洗腹腔,最后关闭腹腔,并缝合创面。
1.3观察指标
观察并对两组患者的手术相关指标情况进行统计,统计两组再次妊娠的时间及妊娠结局,其中,手术相关指标包括手术时间,出血量及术后患者排气的时间;妊娠结局包括早产,流产及足月产。
1.4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24.0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比率(n,%)表示,检验以x2(卡方)进行,计量资料以(x±s)差表示,以t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手术相关指标对比
治疗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及术后排气时间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 两组术后妊娠的情况对比
治疗组术后再次妊娠的时间(10.55±1.36)个月短于对照组(16.58±2.58)个月,妊娠结局均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3 讨论
子宫肌瘤的患病率不断上升且越老越年轻化,笔者认为可能和患者机体内的雌激素水平有关,而绝经后的女性机体捏的雌激素水平不断降低,子宫肌瘤也不但萎缩,甚至出现消失的情况。药物治疗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效果不理想,因此,手术治疗是主要的方式。传统的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是经典的術式,不过也具有一定的不足,如创伤大,对患者胃肠功能的干扰比较大,术后容易发生粘连,且切口大,有瘢痕,影响美观。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属于微创的手术方式,对患者的创伤小,切口小,预后瘢痕小,不影响美观,同时不影响患者的腹腔内环境,术中出血量少,恢复快,黏连少,还能避免开腹手术造成的不育并发症,不过由于该手术为微创手术,需要的手术时间比较长,操作水平要求高。因此,需要根据患者的情况,掌握手术指征。
综上所述,对患子宫肌瘤的经产妇实施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价值肯定,可明显缩短术后再次妊娠时间,减少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程松梅.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对子宫肌瘤患者卵巢功能及炎性因子的影响[J].当代医学,2021,27(06):156-158.
作者简介:
郭秀丽(1986.01-),汉族,女,山西省夏县,硕士研究生,主治医师,妇科肿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