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朱光潜“无所为而为”的美学精神

2021-09-10王雪张健

今古文创 2021年13期
关键词:艺术活动

王雪 张健

【摘要】 何为美?或许是在说一朵绽放的花儿,一朵缓缓飘动的白云,一座秀美的山川,一片茂密的树林,美从来都是无处不在的。关于什么是美的问题,连伟大的哲学家柏拉图也只能说“美是难的”。但我们对美的探索从不停歇,朱光潜在《谈美》中十分认同康德《判断力批判》中的“至高的美在无所为而为的玩索”,①本文通过对朱光潜美学思想的分析,体会“无所为而为”的美学精神内涵,为艺术活动的美学自律提供參考。

【关键词】 艺术活动;无所为而为;美学精神

【中图分类号】B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13-0022-03

一、审美与联想

人类活动的科学、伦理和美学,虽然可以从逻辑上进行分析,但是它们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分割的。朱光潜的理论著述中仍然支持审美经验的无利害关系的观念,与此同时,他还是开始让审美体验变得更加具体和有形,以适应中国的时代现实。

《谈美》一文中,朱光潜首先通过三个不同的身份角度对一棵树进行观察分析。商人、画家以及植物学家三种不同职业的人,代表了对同一个事物会产生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和思考,商人会想到树可以带来的金钱上的价值;植物学家则是在思考树的生长状态;而画家则首先感知到的是一颗苍翠的古树,三人分别代表了在实用、科学和美感的三个角度的美学立场,引出了真善美的三种人性之根本,也是美的前提。这也很容易与联想牵扯起来,由于审美经验的不尽相同,三个人对同一事物发生的联想是完全不同的。

朱光潜认为“联想思维”虽然是艺术感知和想象的基础,但它扰乱了一个人对艺术的审美欣赏。因为它使一个人把一个艺术形象与另一个艺术形象联系起来,然后使思维不断紊乱在审美体验的时刻,人们只关注形象本身,没有联想。一旦图像被某种联系干扰,接受者们就会分心,因此,图像就会被打破、解构。他认为,在审美体验的这一过程中,应该把注意力集中在形象本身,联想很可能干扰审美接受者对图像的关注,因而产生很多无意义的感知。他提倡以艺术的精神生活,在这种精神中,是根据个人的个性和爱好在心理上有效的选择方式。因此,朱光潜认为一个完整的审美体验过程中,不能忽视过去经验中的心理因素,这些心理因素在审美中活动中导致了不同的认知活动。

事实上,很难将审美体验从其他认知活动中分离出来,比如联想思维。因此,朱光潜认为认知和情感因素可能有助于审美经验获得。他认为,由于艺术活动是一个想象的过程,而不仅仅是一个瞬间的直觉,它应该包括联想思维,包括知觉、概念、记忆和想象等。朱光潜认为,在艺术活动过程中,联想思维使艺术家或沉思者有机会从现实的束缚中解脱出来,从而获得大量与直接感受到的形象全面呼应的形象。②

这方面最好的例子是诗歌。所感知的意象和由此产生的想象联想相互渗透,形成统一体,因此感知与想象之间存存在内在的必要联系。因而一切的艺术活动中的联想思维都是审美体验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二、审美与道德

朱光潜认为,艺术活动是一系列审美体验与心理反应、道德感等因素相互关联的过程。他主张艺术是最能帮助人建立完善的道德基础的东西,没有任何东西能比艺术更能使人深入人生。

苏格拉底曾说:“知识就是德性。”③尽管是简单的一句话,却是深刻确切的真理。朱光潜也肯定了艺术对道德产生的影响,认为艺术对道德产生的影响是一切真正道德的基础。他解释艺术与道德之间的关系,在美感经验中,艺术无关乎道德的问题。

“无论是创造或是欣赏,我们都是在用直觉,都是在直接地觉到一种意象浮在心眼前”,④沉浸于艺术创作或是艺术欣赏的状态之中自然是无法做出衡量,但“一个人不能终身都在直觉或美感经验中过活,艺术的活动不仅限于短促的一纵即逝的美感经验”, ⑤在美感经验前,艺术与道德密切相关。一个艺术家在获得灵感得以进行创作之前,往往要长久蓄积生活经验、做学问、体察生活周遭的人情世故、思考各方面议题等,才能孕育其直觉所走的方向。在美感经验后,道德与艺术的关系尤为复杂,既要顾及艺术价值的标准,又要顾及艺术所产生的道德上的影响。艺术的价值针对作品来说透露着创作者的人生观与道德信仰,而旁人在欣赏与评价时,就不得不联系起生活态度和道德信念的价值。

艺术生产对道德的影响,就个人的角度而言,是人对于美的渴求是天性,是一种自然规律。从艺术创造者的角度,艺术是表达的工具,艺术作品本身所传递的私人情感比给予他人道德训导重要得多。但艺术虽是为自己而艺术,道德上的价值仍不容忽视。

朱光潜一直在探讨艺术与现实的关系,在《文艺心理学》中他探讨了艺术、审美与道德感。在探索关于影响艺术活动或被艺术活动所影响的道德感这一问题时,艺术活动相对容易受到其他经验的影响,而审美经验却能在某种程度上把它与艺术活动的联系分离开来,尽管它是短暂的存在,但却一种绝对的主观性。

就审美经验而言,朱光潜坚持认为在体会形象的时刻,人们没有时间去思考那个形象的道德价值。例如,在电影和小说中,观众关注的就是人物,善与恶,是不是用艺术的方式充分地被展现出来。

对于莎士比亚、陶渊明、托尔斯泰等名家来说,他们各自的创作背景、道德态度都将从审美创作中浮现出来,是由于道德感与艺术活动选择的形式是完全融合起来的,所以在其作品的审美体验中除了形象的塑造,道德感似乎并不那么突出。因此,看一件艺术作品是否成功,取决于它是否能够转移艺术接受者对他的道德观念的注意力,充分对形象进行审美体验活动,那么,艺术活动中道德感与艺术本身的价值或许并没有产生必然联系。

但朱光潜的美学思想的根本却是建立在将艺术与现实相互联系的基础之上,这显然与之相矛盾,便由此提出艺术活动能够容纳比审美经验更多的经验变量,而审美经验没有这样的能力这一妥协。

这种艺术活动与审美经验的探讨是带有艺术的精神去探讨生活,将引导艺术道德至善,也将审美价值与道德价值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引导艺术生活、艺术美学走向追求道德感,追求真善美的至高的美。

三、“无所为而为”的美学精神

“无所为而为”可以看作朱光潜人生艺术化观念的本质姿态,对此他认为人生中无论是学习还是做事都需要这种态度,他提出“无论是讲学问或是做事业的人都要抱有一副‘无所为而为’的精神,把自己所做的学问事业当作一件艺术品看待,只求满足理想和情趣,不斤斤于利害得失,才可以有一番真正的成就。伟大的事业都出于宏远的眼界和豁达的胸襟”。 ⑥

这一豁达的人生思考发人深省,“无所为而为”将艺术与人生的关系超脱于现实,但因此也是艺术与现实相互纠缠,互相影响的最好证明。

艺术是人生理需求之外,心理高层次的企求,是一种“无所为而为”的活动。在进行“无所为而为”的活动时,心灵成为个人的支配,艺术活动身处于自由的空间内使得人生具有更深层次意义的可能。并且有关美与善的观点:“最高的善亦是无所为而为的玩索” ⑦,美不仅是一种善,而且是“最高的善”。

他引用雪莱在《诗的辩护》中所说:“道德的大原在仁爱,在脱离小我,与非我所有的思想、行为和身体的美妙点相同。一个人如果要真是一个大好人,必须能深刻地、广阔地想象;他必须能设身处在一个别人或许多别人的地位,人类的忧、喜、苦、乐须变成他的忧、喜、苦、乐。达到道德上的善,顶大的津梁就是想象;诗从这种根本地方下手,所以能发生道德的影響。” ⑧

从艺术的角度启发人内心,脱离小我的自由,思想行为和身体的自由使得使道德能萌芽进而茁壮发展。

“无所为而为”的精神的探讨不得不提到老子在 “生的悖论”:求生则不得生,不求生则无所谓生。老子以为“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⑨

将自身的行为和看法不加掩饰和修饰地自然地呈现出来,因此在老子这里的“生”是万物世界的生。而朱光潜也表明,所谓“无所为而为”并不是里立身中庸,无所作为的观念,而是一种超然,肆惮的自由洒脱。朱光潜提到:“在有所为而为时,人是环境需要的奴隶;在无所为而为时,人是自己心灵的主宰。” ⑩

“无所为而为”是以真正的审美的精神对待生命,是一种高度自由的人生境界。

在人的现实生活中,把欲望与崇高分离开来的方式,就朱光潜而言,由于艺术是对生活的普遍反映,源于生活的道德感也就融入了艺术活动之中。他指出,“没有道德目的的作品往往可以发生最高的道德影响”,大多数一流的艺术作品不一定有隐藏的动机,但在道德上是有效的。他还认为“凡是一流艺术作品大半都没有道德目的而有道德影响,荷马史诗、希腊悲剧以及中国第一流的抒情诗都可以为证。它们或是安慰情感,或是启发性灵,或是洗涤胸襟,或是表现对于人生的深广的观照。” ⑪

这些作品之所以有效,是因为它们通过达到更深层次的人性来抚慰情感、唤醒灵魂、净化心灵。

朱光潜所质疑的似乎不是艺术能否影响道德观念,而是艺术能否不仅仅促进道德,他认为这种道德观念过于狭隘,朱光潜以艺术的精神来探查生活,是他扩大艺术道德范畴至关重要的一步,因为这将审美价值与道德价值统一起来。朱光潜声称:艺术的任务是真诚地反映生活,而不是对生活做出判断。对生活的判断是道德的责任,而不是直接分配。根据这一观点,他认为艺术应该而且确实包含了人类生活中更广更深的领域,而不是局限于为传统服务道德。狭义的道德要求理性去服从社会,从而限制感情,而艺术则要求感情去热爱生活。虽然两者不一定冲突,因为艺术所表达的道德情感也可以是真实的,艺术旨在表达人类更深刻的情感。

在“无所为而为”的艺术精神当中,一切的起点是将艺术生活化地看待,是一种“免俗”的高尚情趣,但“免俗”并不是那么容易,“俗”的原因是由于对艺术的美感修养有所欠缺,然而对待人生中的每一个对象都当作艺术化的创造,用欣赏的视角去审视,将自身的私欲,世俗的侵扰隔离开来,那么人生的美学将达到崇高的境界,于是朱光潜以“无所为而为”的态度对待美学,是一种对人性的净化的提倡,也是一种对至善至美至真的追求。

四、结论

在当今时代发展下,美学精神的引导对艺术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朱光潜先生对美的本质、联想、道德感的建立等对美学所产生的深刻思考与深入探索,为我们在参与艺术活动、审美体验中提供了理论基础,让我们在现实与艺术之中更好地把控美的存在,对朱光潜先生“无所为而为”的美学精神的分析,不但是我们在人生中寻找艺术,寻找生活中崇高美的参考,还警醒现实与艺术道德感真善美的发展,引用叶朗先生提到朱光潜艺术化人生的美学精神来讲:“审美的人生就是诗意的人生,创造的人生,爱的人生。” ⑫

注释:

①⑥⑩朱光潜:《朱光潜全集卷二》,安徽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第95页,第5页,第12页。

②③⑤⑧朱光潜:《朱光潜美学文集卷一·文艺心理学》,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版,第85页,第131页,第125页,第130页。

④朱光潜:《朱光潜全集卷三》,安徽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第412页。

⑦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等人关于美与善的学说。

⑨《老子》二十二章,叶朗《中国美学通史·先秦卷》中第二章“《老子》美学”第四节中提到相关内容。

⑪朱光潜:《朱光潜全集卷一》,安徽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第318-319页。

⑫叶朗:《美学原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444页。

参考文献:

[1]郑惠生. 《谈美书简》是“现代中国美学经典”吗——论朱光潜先生《谈美书简》的学理性缺失[J].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26(02):11-16+94.

[2]宛小平.朱光潜的美学思想及其价值[J].江苏社会科学,2008(03):33-37.

[3]薛雯.人生美学的创构[D].苏州大学,2003.

[4]金雅.朱光潜对中华人生论美学精神的传承创化及其当代意义[J].社会科学战线,2018(04):165-171+282.

[5]叶朗.美学原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9.

[6]朱光潜.朱光潜全集[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7.

[7]朱光潜.朱光潜美学文集(卷一)[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

猜你喜欢

艺术活动
浅谈幼儿艺术教育活动的开展
让艺术之花成为德育探究的绿色通道
学校艺术活动与挫折教育的融合研究
让幼儿园成为幼儿艺术创作的摇篮
走班式艺术活动中促进幼儿自主性学习研究
本土民俗文化融入幼儿园艺术领域
浅谈幼儿园音乐活动中创造力的培养
浅析初中音乐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艺术与写作:美术作品中的写作图像
幼儿想象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