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后真相时代下网络舆论情绪化传播的影响研究

2021-09-10汪瑀婷王赞

科学与生活 2021年14期
关键词:网络舆论

汪瑀婷 王赞

摘要:在后真相时代中,反转新闻频出,真相变幻莫测,民众情绪主导言论,先进发达的科学技术与各大媒体的发展都为“后真相”的产生提供了传播平台。然而网络舆论场中的情绪化传播成为了“后真相”时代下的显著特征,事实的真相被逐渐淡化,情绪化理念占据主导地位。各类媒体的失实反转报道、网民的非理性表达都是构成网络舆论情绪化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在后真相时代中如何不受主观情绪主导进而正确、全面、冷静的看待新闻事件,帮助新闻回归理性与真实,值得我们深思。

关键词:后真相 网络舆论 情绪化传播 新闻反转

引言

在情绪化主导的影响下,事实真相遭到了淡化处理,各大媒体的表现令人大失所望,本文将探析后真相时代中如何不受主观情绪主导影响进而了解新闻事实的真相。

一、概念界定:后真相

2016年底,《牛津英语词典》将“后真相”(Post-Truth)选为年度词汇, 并将其定义为:“诉诸情感及个人信念,较陈述客观事实更能影响舆论的情况。”也就是说,事实已经变得不重要,重要的是人们对此所产生的情绪。

信息资源的泛社会化和传播权利的全民化,以及网络媒体平台所依赖的“算法推荐”机制,人们交往交流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带有个人倾向的主观想法,信息在多次的发布转发中呈现愈来愈多的个人情绪,网络平台中带有主观色彩的信息泛滥,网民情绪无法自控,最终加剧了非理性情绪化的广泛传播,成就了“后真相”的大行其道。

二、网络舆论情绪化传播的成因

(一)算法茧房,加固受众成见

网络媒体通过大数据算法等技术,实现了对用户的精准个性化的内容推送,并通过用户的频繁反馈来深化增强这一效果。这就导致自身本就受心情和观点影响而发生的信息又重复影响受众,这样的循环不停强化着受众的关注爱好和认知观念,形成了“信息茧房”,使这种带有情绪的信息在密闭的环境中不断地重复、强化。人们在收集信息时,无论能否符合事实,都会倾向于自身的意见和想法,有选择地去回想、收集有利于自己想法的细节,疏忽与之矛盾的事实观念并加以片面论述。“信息茧房”与“回音室效应”进一步阻碍了不同质观点的沟通交互,更固化了受众片面、非理性的情绪化观点。

(二)急于定论,新闻反转频现

随着媒介技术的快速发展,自媒体不断改变着媒介环境,微信、微博等平台便成为了新闻事件报道的主阵地,人人皆能成为新闻的发布者。但媒体往往为了维护自身利益,谋求发展,走向商业娱乐化。很多媒体为了争取所谓的“独家一手报道”或是抓取受众眼球获取高流量,不惜抛弃新闻专业主义,设置议题、构建框架、引导舆论,对于报道角度和态度的偏差便会导致新闻不断反转,受众态度情绪变动反复,加剧了网络舆论情绪化传播的乱象。

(三)从众心理,自我代入站队

诺伊曼指出,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大众媒介所鼓吹的某些观点在社会上占有优势,会对受众造成一种压力。大多数人力图避免因持有某种态度和信念而被孤立,因而,在优势意見增加的时候,会放弃原有的想法和态度,选择与主导意见趋同。在社交媒体时代,个体在发表观点时,如果出现和自己相符的声音,大家立刻抱团发声,而异己之声会受到压制。群体为了扩大影响传播力,往往会夹带更多的情绪。

此外,网络具有虚拟性,由于缺乏现实经验,在新闻事件发生时,受众很容易将自身经历、情绪代入感同身受,因为这种“自我代入”的心理,受众极可能对事件的对象产生先入为主的经验或刻板印象,造成情绪化传播。

三、网络舆论情绪化传播的影响

(一)网络谣言频出 新闻失实遍布

后真相时代,碎片化信息招致真相扑朔迷离,然而事件真实性早已被受众的情绪所取代,人们不再去关注事实真相,只愿意去相信自己想要相信的,一味的传播自己的情绪,不辨别事件真伪,真假混乱,造成了新闻失实和网络谣言的传播。

(二)把关能力缺失 信任危机加剧

信息世界错综复杂,信源模糊、难以追溯,情绪观点先行而事实失焦,网络把关人能力的缺失,媒体的“利益至上”,都导致了后真相时代下新闻媒体的信任危机不断加剧,公信力的严重缺失。在信息随时更新变化的媒介环境中,媒体组织没有时间或疏于对新闻事件进行严谨和全面的追踪查证,例如像“预制件”或“合理想象”导致的新闻失实,引导受众产生对新闻事件的错误、片面认知,进而加剧非理性的情绪化传播。媒体组织追求时效新鲜,从而缺乏全局观和整体观,因此失去了对报道的全面准确的把关。在零时差的压力下,媒体极易为了时效性而丢失专业性。

(三)公民成“伤人武器” 助力舆论传播

勒庞在《乌合之众》中指出:“当个人是一个孤立的个体时,他有着自己鲜明的个性化特征,而当这个人融入了群体后,他的所有个性都会被这个群体所淹没,他的思想立刻就会被群体的思想所取代。而当一个群体存在时,他就有着情绪化、无异议、低智商等特征。”就目前反应在网络新闻、网民评论中的焦虑情绪来看,已经由个体情绪聚合成群体情绪再反之影响群体中的个体,民众的判断意识与能力在很大程度上被集体的情绪化所替代。情绪大于理性、判断能力消失后,民众被成为传播谣言的机器、煽动情绪和伤害他人的武器,为情绪化舆论的形成与传播推波助澜。

四、网络情绪化传播的应对策略

(一)各类媒体:提升专业水平 增强责任意识

后真相时代,意味着公众舆论的重大变化,即诉诸情感及个体信念,相比较陈述客观事实更能影响舆论传播的境况,这也暗示着传播权利的下放,信息的碎片式传播。而媒体作为传播新闻的主体,不能再一味的讲求效益,在报道新闻事件时应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引导,搜集丰富详实的背景资料、进行有效的数据抓取、深入实地的考察采访、忠于事实的写作、严格进行新闻核实。媒体可以通过评论、权威释疑等疏导受众情绪,给大众提供多元的思考模式,在交流方式上通过媒介载体搭建观点互动平台,培养受众的新闻判断力,正确引导社会情感、舆论走向。

(二)平台监管:加大把关力度 完善相关法律

网络媒体平台的“低门槛”“弱把关”是招致舆论情绪化传播的重要缘由,监管部门应该运用技术手段对于平台加强管理,将把关制度落到实处,对新闻信息的发布进行核实,及时阻止虚假、不良信息的传播扩散。在反转新闻频发之际,政府及司法部门应当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为社会伦理的维持提供参照,规范传播秩序,创造良好的网络社交环境。

(三)网络公民:提高媒介修养 理性明辨是非

互联网时代,人人皆为发声者,但这并不意味着拥有传播权利便可以个人情绪观点先行,导致失实新闻、虚假消息的传播。后真相时代中错综复杂的网络环境给予了网络公民的媒介素养以更高的要求,公民应当学会理性思考,全面独立的看待事件,而非被情绪左右,提高辨别是非真假的能力。在享有互联网所赋予我们的发声权利的同时也应该明确、履行自身的义务,负起作为一名传播者的社会责任,积极创造一个正向、健康的网络舆论环境。

结语

后真相时代,传统媒体在维持新闻真实时,除了保持新闻生产时内容的真实性,也要确保真实信息能够进入到传播过程当中。而由于在后真相时代,受众在进行新闻事实的选择与传播上更加倾向于其自身愿意相信的,因此就要提升受众对于新闻机构的忠诚度,加强其情感认同。在传统媒体机构矩阵中,那些具有大气的报道风格和稳定价值观输出的媒体,更能赢得特定受众群体的忠诚,并形成一定的品牌效应。

因此,传统媒体在进行内容生产的同时,也要形成独特的自身报道风格,赢得受众关注,形成情感与价值上的认同。在无形中促进了自身新闻信息的传播,从而维持新闻真实性,引导正确的舆论导向。

猜你喜欢

网络舆论
社会热点对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影响及应对研究
公共管理视角下的网络舆论引导
魏则西事件网络舆论传播探析
社会化媒体对网络舆论环境的重建
高校新闻媒体如何引导校园网络舆论的思考
网络集群自组织特性对网络舆论引导工作的影响研究
媒体如何做好新闻舆论工作
“互联网+”环境下的中国特色公共关系研究
网络舆论对公共政策制定的影响
网络舆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及对策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