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思维导图提高探究式学习效率的实践研究

2021-09-10颜惠清

小学阅读指南·教研版 2021年4期
关键词:探究式学习思维导图

颜惠清

摘要:思维导图作为提高探究式学习效率的重要工具,需要教师在教学期间予以重视,以此改善学生的学习现状。在此之上,本文简要分析了思维导图在提高探究式学习效率中的意义,并通过明确思维导图应用流程、科学设计思维导图活动、丰富探究式学习导图模式、积极创新探究式教学板书等策略来强化学习效果。

关键词:思维导图;探究式学习;教学板书

探究式学习是当前小学生进行科学学习极其重要的学习方式,若在其中借助思维导图,可有效提高其学习效率。因此,教师在开展小学科学教学活动过程中,理应充分结合教学内容和学情运用思维导图进行学习,提高学生思维导图的应用水平,便于为小学生获得良好的科学素养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还应积极转变教学观念,利用新型教学手段,确保小学生能在思维导图的协助下获得更大的进步,以此实现全面均衡的发展。

思维导图在提高探究式学习效率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实则是一种“图形思维转化”工具,不但能将复杂的学习内容进行简单化处理,而且还能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记忆。由于思维导图可采用“图文结合”的方式,对课程中的重难点内容进行划分,便于最大化开发学生的大脑潜能[1]。

从以往课题研究结果中可知:人的大脑只有5%的潜能属于开发阶段,而其余的都处于待开发状态,若能利用全新的教学手段增加人脑可开发空间,将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思维导图作为一种“图解式记忆法”,早在上世纪60年代,有相关学者就曾对其进行了深度研究,在运用不同颜色、图像表述关键词时,可对学生左右脑功能的开发起到促进作用,使其表现出较为突出的阅读思维能力与记忆能力。因此,若能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善于应用思维导图实施探究式学习,将有助于学生获得较强的学习体验,以便在最短的时间里获得最大的收获,也能使其对科学学科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此外,在思维导图协助下,还能加强沟通,促使师生之间产生良好的互动关系。比如在学生参加探究式学习活动时,学生可在教师或其它同学对思维导图的引导与提示下,对自己创建的思维导图加以完善,由此营造一个和谐的学习氛围。

(一)明确思维导图应用流程

要想保证思维导图在提高探究式学习效率过程中发挥出真正的协助作用,应进一步明确思维导图的应用流程。通常情况下,在探究式学习中可从初始环节以及中间、总结环节予以应用,并结合具体的学习内容逐步落实思维导图操作步骤。在初始环节,教师需先行知晓学生在思维导图设计期间的主观想法,根据学生具体表现给出探究问题,之后可引导学生借助思维导图验证探究猜想。而在中间环节,为了调动学生在课堂探究活动中的积极性,教师应明确探究主题,然后鼓励学生在小组探究中乐于分享自身观点,之后依据思维导图明晰思维方向。在总结环节,则是运用思维导图对学生的探究式学习成果进行整合归纳,进而在学生动手实践中留下深刻的印象[2]。

比如在“穿棉衣为什么暖和”教学阶段,教师可先行提出一个探究问题,即“变暖和的方法”,之后指导学生运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完成探究任务。在具体实施期间,主要应按照以下顺序进行:

1、先准备一张“A4”或“A3”纸,纵向还是横向使用应交由学生自行设计,之后在纸张的中心区域写出思维导图的核心探究主题“变暖和的方法”,然后将其作为基础采用“放射式”分支形式绘制两个粗细均匀的“分支”,如“取暖”、“保暖”。

2、将二级分支当成中心点进行三级分支的设计,并注意颜色区分。比如利用红色代表取暖方法,好比“生火”、“暖宝宝”、“搓手”、“开空调”、“做运动”等,之后用绿色绘制保暖小分支,如“盖被子”、“戴手套”、“穿棉袄”等,进而帮助学生理清探究思路。

3、确定关键词,教师应在学生探究式学习中给予正确的指导,使其学会运用简洁语言描绘探究主题,在这期间应注重颜色与图形的紧密结合,由此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打造高效学习课堂。

(二)科学设计思维导图活动

思维导图在提高学生探究式学习效率时,还应为其设计适合的思维导图学习活动,以便提升探究式学习质量,锻炼学生的自主思维能力。

以“雨水对土地的侵蚀”为例,教师可结合课程内容将学生按照5人或6人进行分组,之后让学生参照教师给出的问题思维导图了解雨水的危害与侵蚀特点、径流作用等知识点。教师应以课程主题为核心,绘制四个2级分支,如“模拟下雨实验,将产生什么实验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现象”、“提出自己的实验猜想”、“你做的实验与其它组的实验结果有何不同”。之后学生可在教师组织的探究式学习活动中根据小组讨论结果先行绘制属于自己的思维导图,然后对组内成员的思维导图进行整合,最终可提交一份完整的思维导图,并与其它组的思维导图进行对比。学生可以按照“影响因素”、“灾害类型”、“防护措施”分别建立3级分支,进而在思维导图的协助下了解雨水对土地侵蝕将对植被、田地、地貌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相比以往单纯性探究式学习,既能加深学生对探究问题的理解,又能改善探究现状。对此,学生应在探究式学习中深入掌握思维导图的应用技巧,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获得最优化探究成果,便于提高探究式学习效率[3]。

(三)丰富探究式学习导图模式

在科学课上,教师应鼓励学生善于应用多样性思维导图形式完成探究式学习任务。除了可将关键词运用矩形将其圈起来外,还可利用菱形、心形、三角形等图形提高学生的思维导图构建水平,以便增加学生对小学科学学科的兴趣。

比如在“观察树叶”课程教学中,教师可在实践活动中指导学生根据多种形态各异的树叶绘制思维导图,由此确保学生对树叶的生长规律、特征产生深刻的理解。比如教师可对树叶进行编号,然后按照嫩叶、老叶、成熟叶、枯叶进行分类,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结果绘制思维导图。好比某学生运用心形将思维导图的样式确定为“树状图”,将每一个“树干”当成思维导图的分支,如“叶枝”、“叶片”、“叶茎”等,然后又对其“生长周期”、“生长方式”进行研究,最终在脑海中产生了一个清晰的思维构图。此外,其它学生则以“树叶结构”为关键词展开探究,将“叶片”、“叶柄”设计为2级分支,“叶脉”、“叶面”设为3级分支,并运用“瓶状”形态构建思维导图,由此对学生的学习效率与学习效果起到积极作用。

(四)积极创新探究式教学板书

思维导图的应用既能培养学生的学习探究兴趣,又能提高其学习效率。故而,教师应在教学阶段予以重视,积极创新教学板书,以此为学生探究式学习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参照标准。当学生从教师的板书中感受到思维导图优势时,自然能够增加学生的可接受度,使其学会利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参与探究活动。对此,教师在日常书写板书阶段,可将以往单一的文字板书转化为思维导图式板书,以此达到梳理学生探究思路的目的。

比如在教师书写“热胀冷缩”板书时,可按照思维导图的设计方法,从“热的传递方法”、“空气的热胀冷缩”、“热的导体”、“热的传递公式”、“液体的热胀冷缩”等方面,为学生实施探究式学习提供依据,进而在学生讨论“热胀冷缩的原理”问题时,能够获得一定启示。相比以往大篇幅文字叙述,这样的形式可有效缓解学生的课堂学习压力,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快乐,这样的双赢局面何乐而不为。长此以往,师生都习惯应用思维导图这一工具,对提高学生的探究式学习效率益处多多,对学生的终身学习埋下福根。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探究式学习过程中,若能应用思维导图,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为加深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提供助力。因此,教师应在教学期间注重思维导图的引导效果,并从明确应用流程、设计思维导图活动、丰富导图模式、创新教学板书等方面着手,进而为小学生实现高效学习带来辅助作用,由此贴合素质教育理念。

参考文献

[1]徐勇,张龙,韩维娜.运用思维导图提高药物化学学习效率的应用研究[J].药学教育,2020,36,(01):62-65.

[2]蒋月艳.解放思想,知行合一——浅议如何利用思维导图提高理论学习效率[J].人民公交,2018,(10):95-97.

[3]杨芳芳.运用思维导图提高小学生语文学习效率[J].人口·社会·法制研究,2017,(02):275-279.

猜你喜欢

探究式学习思维导图
小学数学探究式学习的教学实践
幼儿园探究式科学教育活动策略研究
浅谈化学课外小组活动
初中历史探究式学习的教学途径
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高中地理探究式学习的探索与实践刍议*
思维可视化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
论思维导图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的应用
思维导图在初中物理概念课教学中的应用
思维导图软件辅助初中数学教学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