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道明竹编为核心的多元业态发展模式论乡村振兴战略

2021-09-10周琳晞饶洪瑜

今古文创 2021年20期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乡村振兴

周琳晞 饶洪瑜

【摘要】 道明竹编是以传统文化、乡土生活为依托的传统工艺类非遗项目,通过对道明竹艺村实地走访,与道明竹编传承人交流,深入了解道明竹编的同时,更加感叹手艺人的伟大。本文从四个方面对道明竹编发展现状进行了论述与呈现,结合竹艺村多元业态发展模式,探讨了乡村振兴建设给道明竹编带来的机遇和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 道明竹编;非物质文化遗产;竹艺村;乡村振兴

【中图分类号】TS9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20-0104-02

一、道明竹编发展现状

(一)原材料的选用。道明竹编采用慈竹作为编织的主要原材料,相较于其他种类的竹子,慈竹不仅竹节距离更长,且平整性好,更为美观。主要选用2-3年的优质慈竹,这一时期的慈竹同时兼具了坚韧柔软的特点,去头弃尾,精心挑选中段色泽一致的竹节进行编织和创作。近年随着成都城区扩大及城市污染加剧,成都市区周边及近郊慈竹普遍呈现退化现象,虽然地处远郊的崇州市慈竹林生长较为正常,但是竹杆仍然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脆化,基本上难以蔑用 ①。基于此,近年也不再拘泥于使用当地慈竹,多从外地进货原材料获得所需。据了解除了使用慈竹作为主要的原材料外,原料还兼有楠竹和白笳竹,这两种种类的竹子较脆且韧性不足,不適合编小物件等装饰品,但是经久耐用,故多用于编织家具等大型物件。

(二)编织手法的传承。道明竹编的编织方法有很多,前期了解到道明竹编主要编织方法有四种,分别是“十”字编织法、“人”字编织法、胡椒眼编织法和穿插编织法。但是笔者实际去到丁知竹工作室体验编织竹篮的时候,教学过程中并没有用到这几种方法,而是另外的两种编织方法,分别是挑一压一法和两根交叉法,因为这两种方法更加基础,更适合想要体验竹编的初学者学习,其他的编织方法对编织者则有更高的要求,需要更长时间的练习和领会。在谈及道明竹编和其他竹编编织手法不同之处时,丁志云师傅表示道明竹编的编织方式更为复杂,其他以平面为主的竹编多为抬一到抬五循环编织法,而道明竹编的立体竹编编法千变万化。编织手法是老祖宗传下来的,编法的理念几乎没变,变得主要是造型,比如说原来用抬一压一编一个筐筐或者篓篓,现在用抬一压一编一个灯具。

(三)新型工艺品的创新。“山上清泉山下流,家家户户编花篼。” ②自古以来,四川省崇州市道明镇以其独特的竹编文化远近闻名。在早期,竹编多以生活用品为主,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老一辈的手艺人通过竹编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儿女,并将这门艺术传承了下来,而新一代道明人正带着他们对竹编艺术的执着和倔强,使其在新时代持续焕发出新的生机。

新一代的竹编产品已经不再单一的作为生活用品服务于日常生活,经过创新和改良后的竹编艺术品也打破了粗放简陋的印象,反而是从精细的编织做工中透露出典雅复古的气息。大到造型景观,小到耳饰吊坠,或气势磅礴、或精致小巧,都是从手艺人手里诞生的艺术品,值得细细品味和称赞。大型造景也是近年道明竹编的主要方向之一,一个优秀的大型竹编工艺品,往往经过数月的沉淀,其设计理念囊括中西方多种美学思想,最终效果的呈现更是来之不易,需要多位手艺人合作齐心打造。

(四)传承人的坚守。在对道明竹艺村实地调研过程中,我们有幸见到了丁志云师傅,最开始并没有注意到他,他就坐在一群手工艺人的中间,毫不起眼,正忙着为非遗博览节的作品做准备,丁志云师傅手上没有戴手套和任何其他工具,就徒手将竹编穿缠在一个模具上,动作十分熟练,我们的拍摄并没有影响他的速度。在问及丁志云师傅为何能几十年如一日地从事竹编编织工作,如何在之前竹编行业比较衰败萧条的情况下继续坚持下来时,他只是很平淡但很坚定地说:“我们老一辈的人也就只会这个东西,既然都开始做了,那就继续做下去。”如今,从小师从父辈的丁志云师傅已在竹编行业坚守了四十余年,他多方学习、不断创新,不仅成为手艺拔尖的工匠人,也是颇具影响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道明竹编传承人,“择一事,终一生”便是丁师傅的真实写照,正是有了像丁志云师傅这样老一辈传承人的坚守,才迎来了道明竹编新时期的发展。不只是丁志云师傅,在走访道明竹艺村过程中,笔者恰好都有幸记录了其他手艺人以及村民编织竹编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并不是巧合,竹艺村的很多人都是小时候就开始学习竹编,或是出于兴趣,或是以此手艺养家糊口,从小耳濡目染,经过口传手授,对于竹编技艺多少都会一点,而笔者只是目睹了他们生活的常态罢了。

丁春梅是丁志云的女儿,在父亲身上,丁春梅看到了老一代人对竹编的用心与坚持,她把各家竹编手艺人聚集在一起,如今,由丁春梅创办的“丁知竹”竹编创意馆已成为道明镇最大的竹编创作基地。丁春梅对政府和社会各界对道明竹编和村子的扶持与保护表示感谢,认为道明竹编的发展,首先是注重技艺的传承,不仅要传承,更要传播和发展。传承一门中国传统文化技艺好比教育,应该是润物细无声的,不能操之过急,并提出要实现竹编的转化价值,让手艺人们能安心地去做最在行的东西。要打造一种非遗文化传承的环境,才会有更多人坚定的去传承这样一门技艺,把产业做大了,知名度扩大了,才能吸引到更多人关注,由此开辟竹编相关的就业渠道,让更多想要从事竹编的人加入进来,扩大其经济效益,形成良性循环。早些年只有丁春梅一个年轻人在做,在丁春梅不断坚持下,现在也逐渐有年轻人加入进来。丁春梅也坦言最理想的状态是政府能给予更宽广的自由发挥空间,政府及社会各界都在支持道明竹编的发展,也提供了各种各样的平台和帮助,但是究竟哪些是真正需要的,哪些会给运营上增添负担,这是她和政府都需要思考的问题。

二、道明竹编的发展机遇

(一)竹编文化的内扩与外延。丁春梅的“丁知竹”竹艺馆是个人积蓄所建,以开放式的模式供前来道明村的游客免费参观,据村民所说也是在“丁知竹”竹艺馆建成后,受到了省市级领导进一步重视,政府斥资打造了“竹里”,由此开始建设竹艺村,政府从资金、土地、知识产权及宣传推广等多方面给予支持。丁春梅把这看作是自己对道明竹编文化传播所付出的公益力量,也希望将这份受益分享给更多人,她开设DIY线下体验课程,让来到道明竹艺村的人都真正爱上竹编文化,并且理解竹编艺人的匠心。在2020年清明节期间,有关非遗竹编传承教学体验包已经问世,材料包配有足量的竹编编织材料、辅助材料以及详细说明书,扫描二维码还可以观看制作全过程的视频教学,没有任何基础的爱好者也能轻松编织出小竹帽、小花篮等作品,是亲子互动、情侣DIY、老年人动手动脑的佳品。丁氏父女传播传统技艺文化的心情可谓是热忱可见,不仅在竹艺村发扬竹编文化,也将竹编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

(二)竹艺村的多元业态发展模式。乡村振兴战略是加快农村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推动城乡一体化的重大战略。道明竹艺村便是以文化艺术带动乡村振兴的典范,利用集体建设用地,打造了“竹里”这一造型独特的建筑和竹编文化博物馆作为竹编交流平台。吸引招募拥有“艺术家的眼睛、人文者的心、经营者的脑”的“新村民”,通过租赁农村宅基的形式,改建三径书院、遵生小院、来去酒馆、归野民宿等多元业态,为游客提供了餐饮、住宿、娱乐和其他综合性服务,并营造了展览沙龙、生活美学、中医养生、民俗手工等为主题的一系列文化空间。周末还经常会有在此开展户外亲子活动的团队,孩子们在田园间亲密接触大自然,笑声不断;大人们远离城区喧嚣,卸下工作的疲惫,乐在其中。游客们在道明竹艺村尽享生活的惬意的同时,更加深了对竹编文化的理解。

三、竹藝村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人流量不足,村民收入不稳定。成都市国土资源局副局长尹宏说“乡村振兴有两个重要标准:产业兴、留住人。”对于竹艺村的建设与发展,村民们普遍积极地支持、高度的参与,并且许多村民都在竹艺村的建设中获得了实实在在的收益,村民们可以在自家院落开设农家乐提供餐食,家中的多余农副产品也可以在“非遗市集”走廊集中售卖,这样家中闲散劳动力既能赚钱、又能顾家。与此同时也有村民表示目前竹艺村人流量还是达不到,售卖农副产品或者开设农家乐收入都不太稳定,年轻人仍需外出务工,即使在村子里能觅到一份稳定工作,仍然不及在外务工的经济效益高。问到是否有意在自家院落里开办农家乐,村民表示村子里的农家乐、住宿等也几乎达到了饱和状态,不能再多开商铺恶性竞争了。对于新村民们来说也是自负盈亏、长效回本的运营状态。

(二)新老村民存在利益冲突。欣欣向荣的道明竹艺村背后其实也充满了辛酸,这样的利益冲突不是新村民和老村民之间直接形成的,而是由于协调不当、改造心切等系列原因造成的,在实地走访中,有村民诉说存在着将老村民房屋强租,再承包给新村民的现象,因为不想把祖上留下来的房屋出租,自己也没有其他去处,不想离开这个生活了几十年的地方,于是成了村子里的“钉子户”,曾遭遇恶性断水断电,后来是央美美术馆的相关负责人帮忙说情得以解决。

(三)老村民文化建设参与较少。除少数村民加入当地竹编大户团队编织富有设计理念的新型竹编外,从事竹编的个体村民还是以计件形式编织开业花篮、筲箕等基础产品为主。村内联合其他组织举办的竹编文化艺术节、竹编大赛等活动,村民们有的只是报以看个热闹的心态,作为以竹编文化为内核的竹艺村主人公,村民们对竹艺村的文化建设参与较少。村民是乡村振兴的主体,要调动村民的参与积极性,使其在参与中提高文化自信和认同感 ③。

四、总结

道明竹编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道路上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拥有明显的独特性文化优势,故竹艺村总体发展也是向好的,但在非遗传统与现代的结合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多元业态发展模式要以道明竹编为核心展开,也只有道明竹编和村民本身才是乡村振兴的主体与源泉。

注释:

①刘庆、何海、沈昭萍:《成都地区慈竹生长状况及其与环境因子关系的初步分析》,《四川环境》2001年第4期,第43-46页。

②蒲骊衡:《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可持续性研究》,西南大学2018年。

③秦羽:《浅谈乡村振兴中农民参与的现实、问题与路径策略——以道明竹艺村为例》,《广东蚕业》2020年第54卷第7期,第125-126+137页。

作者简介:

周琳晞,汉族,四川泸州人,本科,四川大学锦城学院,汉语言文学。

猜你喜欢

非物质文化遗产乡村振兴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几个抓手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创产品研究
湘西苗族刺绣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