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核心素养研究对于音乐学科核心素养构建的启示

2021-09-10蒙剑英

安家(校外教育) 2021年5期
关键词:构建核心素养

摘要:“核心素养”是适应信息时代对人的自我实现、工作世界和社会生活的新挑战而诞生的概念。学科核心素养是核心素养的具体落实,是其在特定学科领域的具体化。音乐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所掌握的音乐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合体,更是人们能够在快速发展及终身学习型社会中生存下去所必须拥有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为应对全球化、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的挑战,音乐教育要注重学生隐性的情感要素和具体化的能力要素的培养,发挥育人功能,在构建审美感知、艺术表现、文化理解三大音乐学科核心素养的时候注意遵循非语义性、实践性和情感性的本质特征。

关键词:核心素养;音乐学科核心素养;构建

中图分类号:TU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06-408

一、核心素养研究综述

人类进入21世纪以后,信息通讯技术(ICT)迅猛发展和广泛运用,使人类社会快速迈入信息时代,个体如何在日益多元且快速变迁的信息时代、全球化时代和知识社会中自主行动,成为关系个体和社会发展的新课题。“核心素养”概念也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中应运而生。当今世界所有最著名的核心素养研究框架,无论源自国际组织还是特定国家,均指向于21世纪信息时代公民生活、职业世界和个人自我实现的新特点和新需求。核心素养研究是一种持续的多学科、多领域协同研究的集成,历来受到国际教育界的关注。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3年):五大支柱说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在2003年提出终身学习的五大支柱(素养)即学会求知(learring to know),包括学会如何学习,提升专注力、记忆力和思考力;学会做事(learring to do),包括职业技能、社会行为、团队合作和创新进取、冒险精神;学会共处(learning to live together),包括认识自己和他人的能力、同理心和实现共同目标的能力;学会发展(learning to be),包括促进自我实现、丰富人格特质、多样化表达能力和责任承诺;学会改变(learning to change),包括接受改变、适应改变、积极改变和引导改变。五大支柱彼此关联,同时涉及生命的全过程与各种生活领域。

(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2005):三类九项核心素养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于1997年末开启核心素养框架项目“素养界定与选择: 理论与概念基础”,简称“迪斯科”计划(De Se Co)。经过多年研究,确立“素养”观念,认为素养(competency)不只是知识与技能,而是在特定情境中、通过利用和调动心理社会资源(包括技能和态度)以满足复杂需要的能力。同时,在2005年提出知识社会要求三类九项核心素养(如图1所示)。三类核心素养的内在逻辑是人与工具、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之间的关系,既非彼此割裂,亦非机械组合,而是有机联系、互动、整合且适应不同情境需要而不断变化的动态结构。

图1:三类九项核心素养

交互运用工具互动异质团体互动自主行动

运用语言、符号与文本互动人际互动在广泛脉络情境中行动的能力

运用知识、信息互动团队合作个人管理规划能力

运用科技互动处理冲突表达并维护权益与需求的能力

(三)欧盟核心素养框架:八大核心素养

为应对全球化、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的挑战,2001年3月,欧盟理事会批准成立“教育与培训2010工作项目”,意为到2010年要建立起适应知识社会所需要的欧洲教育和培训新体系,其核心是形成欧洲核心素养框架。2006年12月18日“为了终身学习的核心素养: 欧洲参考框架”诞生,正式提出终身学习的八大核心素养:母语沟通,外语沟通,数学能力及基本科技能力,数位能力,学会如何学习,人际、跨文化与社会能力及公民能力,创业家精神和文化表达。同时提出贯穿于八大核心素养之中的共同能力,如批判性思维、创造力等。这八大素养“同等重要”,每一个核心素养都对个体在知识社会中取得成功必不可少,许多素养之间相互重叠、彼此交织。

(四)美国21世纪学习体系(2007):1+3类11项技能

为应对经济变化,美国劳工部长于1991年成立了一个高端专家工作委员会,主要完成两项任务: 确定21世纪所需要的工作技能;评估美国学校是否正在教授这些技能。2002年成立“21世纪技能伙伴协会”,简称“P21”,开始系统研制适应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所需要的“21世纪技能”,波澜壮阔的“21世纪技能运动”拉开帷幕。

“21世纪技能”有两个基本内涵: 第一,它是一种高级技能或“素养”(literacy) ,其对应范畴是“基本技能”(basic skills) ;第二,它是情境关联的,是知识和技能应用于21世纪生活和工作情境的產物。基于此,P21项目开发出了详尽的“21世纪学习框架”。该框架由两部分构成: (1) 核心学科与21世纪主题;(2) 21世纪技能,“21世纪技能”包括相互联系的三类。如图2所示:

图2:1+3类11项技能

核心学科与21世纪主题

学习与创新技能信息、媒介和技术技能生活与生涯技能

创造性与创新信息素养灵活性与适应性

批判性思维与问题解决媒介素养首创精神与自我导向

交往与协作信息通信技术素养

社会与跨文化技能

生产性与责任制

领导力与责任心

(五)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三个方面六大素养十八个基本要点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2014年教育部研制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教育部将组织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从中观层面深入回答“立什么德、树什么人”的根本问题。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3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18个基本要点。遵循“坚持科学性、注重时代性、强化民族性”的原则,各素养之间相互联系、互相补充、相互促进,在不同情境中整体发挥作用。

综上所述,对于“核心素养”的研究,不同的研究组织、国家对其具体内涵的界定都有所不同,但都是在回答“培养具有怎样的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的人才能让他顺利地在21世纪生存、生活与发展”的问题。因此,“核心素养”是面对知识经济、信息时代、全球化发展等复杂、多变的现实生活时,个体运用所学的知识、观念、思想、方法、技能,解决真实问题所表现出来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带着时代发展、社会发展以及人的全面发展的烙印,隐性的情感要素和具体化的能力要素并存,是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个体在面对不同的社会问题、岗位要求时所表现出来的关键的、共同的素养。

二、核心素养与音乐学科核心素养

20世纪五十年代以来,偏重“双基”的音乐教育一直以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主要目标,强调知识的系统性,重视课堂教学。进入21世纪,我国在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阶段的音乐课程标准均提出了“三维目标”的教学要求,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及价值观。无论是“双基”亦或是“三维目标”,音乐教育都侧重于知识技能的机械把握,将音乐课程作为培养“技术理性的人”“工具的人”,而不是视为促进师生共同成长、成“人”的过程,轻视甚至忽略学生品德、能力的培养,音乐教育的育人功能未能实现。

在当前还是以学科课堂教学为主的背景下,知识教学仍是当前课堂教学的主要载体。然而,信息时代带来知识爆炸式增长,学校不再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唯一来源,教师也不再是课堂上知识的权威,还停留在“为了知识的教学”层面的强调“知识本位”“教师本位”的传统课堂已不能满足时代发展对于人才培养的需要。核心素养的培养是应对“知识爆炸”“信息化浪潮”的必然选择,在有限的时间内,通过多学科、多课程的共同培养,使个体具备解决真实问题所表现出来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

核心素养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核心素养的培养必然要和具体的学科、课程、教学联系在一起。学科核心素养是核心素养的具体落实,是其在特定学科领域的具体化。当然,学科也不是为了迎合核心素养的要求而变成面面俱到的大锅饭,而是需要结合自身学科特色提炼学科核心素养,体现本学科对人的全面发展独特的贡献。根据“核心素养”的要义,音乐学科核心素养可以理解为使学生在音乐方面进一步成长的基础与内核,是学生所掌握的、指向情境与实践需求的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合体。

三、核心素养研究对于音乐学科核心素养构建的启示

音乐学科核心素养是音乐学习过程中和过程后形成的具有音乐学科特点的关键成就,是音乐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體现。面对信息化、全球化、多元化的21世纪,构建学生的音乐学科核心素养,发挥音乐学科的育人功能,关注学生内在的隐性情感要素和良好品德的形成显得尤为重要。根据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2017年)首次提出“音乐学科核心素养”,确立了音乐学科核心素养的审美感知、艺术表现、文化理解的三个基本方面。对于这三个音乐核心素养,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以及不同教师,会以不同的活动、不同的方式组织不同的音乐内容,但无论活动、方式以及内容有何不同,都要体现以下音乐学科核心素养的本质特点。

(一)非语义性

音乐本身是人类特有的一种语言,它看不到、摸不着,只能意会不可言传,具有非语义性。它以旋律、节奏、和声、音色作为基本表现手段,通过声音刺激听觉,使人们在头脑中产生联想和想象而获得听觉形象。审美感知,即对音乐艺术听觉特性、表现形式、表现要素、表现手段及独特美感的体验、感悟、理解和把握。基于此,教师要在音乐课堂中,通过不同的方式带领学生感受音乐的速度、力度、旋律、音级等音乐要素,帮助学生通过“听”感受不同风格的音乐变化,而不必纠结于具体的音乐公式,培养学生审美感知能力。

(二)实践性

在强调“知识本位”的传统课堂中,教师讲授代替了学生所有的学,学生在课堂中缺乏能动性和实践性。单纯的聆听只能让学生扮演一个装载机械知识的容器,音乐必须经过创作、表演、欣赏、聆听等具体的艺术实践活动来亲身参与。艺术表现,是通过歌唱、演奏、综合艺术表演和音乐编创等活动,表达音乐艺术美感和情感内涵的实践能力。基于此,教师要在音乐课堂中,以不同的活动或具体的游戏,摆脱僵化的躯体,帮助学生从椅子上“站起来”,跟随不同的音乐旋律“动”起来,利用身体的律动融入到音乐之中,培养学生的艺术表现力。

(三)情感性

音乐是人们用音符以各种形式组织起来表达思想感情或抽象出各种社会现实活动独特的听觉艺术。音乐教育之于学生,更重要的是一种情感上的共鸣与升华。文化理解,是音乐核心素养中最重要的一点,包括认知音乐的艺术形式和文化特征;了解音乐与其他艺术的关系;理解音乐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相互影响。基于此,教师要在音乐课堂中,摆脱机械的背景介绍,在实践活动中通过学生对音乐非语义性的感受,结合时代背景、音乐背景,由内而发地“想”、思考音乐背后所表达的文化深意,培养学生的文化理解能力。

四、结语

音乐是声音的艺术,在人的生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音乐核心素养可以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对外部事物较深层的感悟能力。面对知识纷繁复杂、信息膨胀、网络声音过度喧哗的当代社会,培养学生的音乐核心素养,有助于发挥音乐教育的育人功能,通过净化学生心灵、美化情操,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社会、人生和自己,促使学生健康向上,更有自信地面对未来社会和职业中的各种挑战。

参考文献

[1]张华.论核心素养的内涵[J].全球教育展望,2016年第4期.

[2]张华,曹丽萍.基于学科素养构建知识教学新样态.[J].教学与管理,2019(11):36-38.

[3]核心素养如何转化为学生素质[N].光明日报,2015年12月8日,第015版.

[4]陈培刚.从“双基”“三维”到“核心素养”——我国《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2017年版)》重大变化及其影响[J].人民音乐,2018(8).

[5]资利萍.音乐核心素养与音乐学科核心素养的辨析[N].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20.

作者介绍:蒙剑英(1989-),女,汉族,广西南宁,教师,硕士,北海艺术设计学院,教育学,广西北海,536000

北海艺术设计学院 广西北海 536000

猜你喜欢

构建核心素养
思想教育视域下公民核心素养教育的研究
动车组检修基地与动车检修分析
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环境生态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构建游戏课堂加强体育快乐教学的探究
共情教学模式在科学课堂的构建与实施研究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