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闻语言的社交化趋势探析

2021-09-10郭晋华

新闻研究导刊 2021年5期

摘要:在互联网技术成熟和移动终端普及的助推下,新媒体平台强势崛起,对传统媒体生态和传播格局形成冲击。网民在社交媒体平台中获取信息,进行人际交往、信息传播,社交媒体平台逐渐变成新闻信息传播和热点话题讨论的聚集地,公众也越来越依赖于通过该社交媒体平台进行信息的分享与传播。在此背景下,传统新闻媒体借新媒体之力实现从生产到传播的流程再造,信息传播与社交深度融合,新闻语言的社交化是重要一环。

关键词:新闻语言社交化;叙事风格;互动反馈

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05-0001-02

一、引言

语言作为一种符号,是人们进行信息交流的工具。编码作为传播活动中信息传播前的首要内容,是将一些显示具体信息的语言符号转化为具有特定语言形式的语言符号来进行传播,接收者在收到特定语言符号后,从语言符号中提取相关信息,从而出现译码的行为。新闻语言作为符号载体,在新闻的生产与流动过程中扮演着不可忽略的角色。

二、新闻语言社交化趋势成因

在信息化社会中,信息传播是新闻语言的目的,新闻语言所传播的信息的受众是广大群众,新闻语言必须方便群众接收所传播的信息。因此新闻语言必须避免晦涩难懂,应更加生活化、社交化,方便新闻信息的传播。在互联网时代,新闻受众通过互联网平台可以在平台内传播自己想要传播的信息,在自身的社交圈内传播信息,撰写、分享、评价、讨论其他被传播的信息,在交流与讨论的基础上建立起自身的社交圈,在社交圈内传播自己想要传播的信息,运用人传人的传播方式,提升信息传播效果。

(一)根本动力:5G时代开启万物互联

技术更新是新闻语言社交化的根本原因。随着5G时代的来临,万物互联的社会新样态形成,信息传播迅猛发展,受众也逐渐培养出不同于以往的阅读行为习惯,这要求相关新闻产品要能满足移动端用户体验要求,无论是叙事、操作还是产品形态方面都应有所精进。在5G时代,新闻传播方式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由原来的单线灌输式传播变成互动交流式传播,互联网多媒体平台打破了新闻信息传播的时空限制,使新闻信息传播更加便捷、高效[1]。在5G智能时代的浪潮下,4K/8K超高清视频信号、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智能机器人写稿、大数据与智能算法推荐机制等,各种技术的应用使得新闻从内容采集到呈现方式都实现了流程再造。

(二)有力推手:由被动受众向主动用户转型

聚合海量信息的网络、各类型媒体之间的竞争为受众提供了极其丰富的信息和选择。受众被新媒体赋权,开始转向主动选择、主动传播信息,单方面的信息接收者逐渐转变成与媒体产生双向交流的用户。社交媒体的使用者所建立起来的社交圈,里面都是具有相同爱好和相同社交需求的人。他们通过开展互动交流,逐渐形成共同语言,并且发展成为具有一定特色、有相同爱好的群体都可以明白且在一定领域内通用的语言、文本、符号等。如二次元文化、00后的“火星文”等,这些语言符号反映了特定群体的文化需求与审美意识,属于该领域内群众的阅读喜好和心理需求。新闻报道要具有社交性,其语言必须具有一定的时代特色,并得到群体的认可和支持。受众的喜好与意识特点倒逼新闻语言发展变革,最终使新闻语言符号成为人们日益接受的语言符号,具有社交化特点。

(三)语境变革:社交媒体语境对信息传播提出新要求

在社交媒体语境下,传统新闻报道一般都用一些制式话语进行新闻报道,这就导致阅读者和受众面对这种制式语言具有一定的不适应性。例如传统新闻媒体对典型人物的塑造,都倾向于从精神样板谈起,但是这种“高大全”的喊话姿态并不能被受众有效接受和吸收,更容易使新闻报道陷入说教的框架,新闻媒体信息的政治思想传播和社会意识形态确立的目的很难实现。于是,传统新闻媒体不得不转变话语方式,运用更加符合时代特征的语言进行新闻信息表达,甚至开始主动吸纳各种网络元素的特征,或者用“萌化”叙述策略来表达新闻信息,以此为新闻信息的传播营造轻松愉悦的氛围,以优化传播效果,满足受众社会化的传播需求。

三、新闻语言社交化的发展

新闻社交化时代,新型新闻作品在以基本语汇为基础的前提下,追求更加具有“网感”和缩短传受距离的用语,使新闻语言的社交化趋势日益明显。

(一)三元主体:重塑新型新闻语言

新闻语言的社交化,主要集中在社交化的变化上,社交化决定了必须具有多主体,这改变了单一的新闻传播主体方式,其吸纳了多元化的传播主题,使新闻传播主体由一元化传播主体向三元主体转变,而新闻传播的多元化主体除了专门的职业新闻主体之外,还包括个体群众传播主体,以及非专业化、非民众的个体组织传播主体[2]。

新闻媒体社交化通过新型的语言结構建构新闻标题以寻找读者,最主要体现在新闻媒体运用“萌化”的语言风格,拉近与受众之间的距离,例如政府微博的发文方式的变化,由以前的权威性、制式的语言特点转变为顺应时代语言潮流风格、接地气的语言特点,例如运用语言“萌化”的方式,使政府微博发文语言更加通俗易懂、简单明了,更有利于政务信息、政策措施等的传播,也转变了政府微博在人们心中高不可及、装腔作势的认识,更符合群众的认知。中央气象台官方微博曾因一段“萝卜蹲”预报而一举成名,其走红的关键就在于“萌化”的语言表达。

(二)渠道拓展:多元渠道融合传播扩大

新闻内容的传播渠道形成了多样化、个性化的格局,在传统传播渠道的基础上,又新增了抖音、快手、微博、微信、梨视频等自媒体平台以及央视频网络视频渠道等。

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的兴起,使得新闻信息传播的渠道扩大,这些短视频平台不仅可以传播新闻信息,对于社会正能量思想也可以及时传播,其传播的覆盖面大大扩大。通过查阅《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获知,截至2020年6月底,政府为方便政务办理而开设的抖音号遍布31个省(区、市),数量高达25313个[3]。四川广电的“四川观察”抖音号,通过极具“网感”的视频风格,粉丝数超3800万,成为最具影响力的省级主流媒体视频号,实现了专业媒体与互联网平台媒体之间的有效对接,通过有效的资源整合,优化主流舆论引导效果。

(三)互动式传播:交流互动优化新闻语言传播效果

社交媒体的出现将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有效整合,信息传播的情境性、互动性大大增强。

新闻通过与新媒体平台的合作强化社交性,达到相辅相成的效果。互联网技术促进大众媒体新闻报道的变革,新闻报道方式的变革赋予了受众更多的话语权,受众接收的每一条信息都变成一个交流互动的文本。社交媒体新闻通过新型的语言结构建构新闻标题以寻找读者,采用日常化对话而非以往仪式化演讲的方式与用户交往,并采用非正式语体和情感化文本与用户互动[4]。

四、新闻语言社交化的影响

新闻语言社交化的目标是使媒体通过社交化的语言表达来提高群众影响力,进而获得群众的价值认同,争夺舆论话语权。在传播方式日益多样化、传播信息内容被分为各种碎片、可以随时进行信息传播的新媒体时代,对于新媒体对语言社交化的影响值得展开进一步的探讨。

(一)丰富语言形式,倒逼新闻话语体系变革

新闻语言社交化从积极意义而言,其社交化的语言形态给受众带来了形态多样的语言形式,也吸纳了多元传播主体,传播渠道也增加。新闻语言新鲜活泼、形象生动,更容易被大众接受,并且新闻语言信息内容越来越具有时代化、生活化的风格,带给读者亲切感,满足受众的情感需求。《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统计显示,截至2020年6月底,中国网民高达9.4亿,占比77.1%的网民(约7.25亿)为网络新闻用户[3]。在受众使用的社交应用平台中观看新闻信息的数据指数一直在上升,这一现象反映了受众对社交媒体的一种偏好,更说明了传统的新闻媒体传播方式必须进行革新,才能抓住市场媒体发展的主动权与话语权。

(二)新闻生产需要叙事与内容双革新

新闻生产从受众视角出发满足受众期待,是社交媒体环境下新闻业务变革的必经之路。但是新闻媒体自身具有一定的专业价值定位,不可能脱离官方的标准而随意发展,必须在权威性、身份属性之内进行新闻信息的报道和传播。在遵循专业价值的基础之上,对新闻的叙事手法与内容进行双重革新,优化新闻信息传播的效果。

(三)改变传受距离,优化信息傳播效果

新闻语言的社交性是一种交流互动的过程,表现为新闻媒体通过一种拟人化的形态来表达新闻信息。社交媒体保证了人格的“亲密接触”与“直接互动”,也使专业机构借助社交账号的包装被赋予了更多的人格色彩。但另一方面,强关系信息传播可能会滋生社交疲惫,当过牢的关系捆绑了用户,每一次内容消费都变成一种社交表演时,用户可能会逐渐产生逃离信息和平台的诉求。

五、结语

新闻语言的社交化尝试在叙事风格与话语策略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新闻媒体所具有的权威性特点,决定了新闻媒体并不能随意发挥,必须在保持客观事实、简明语言风格的基础上,吸收新时代语言元素,并发展成具有自身特色的语言系统和传播方式,以确保新闻语言的规范使用,提高新闻信息的传播效力。

参考文献:

[1] 梅晓敏,吴晨倩.“智媒”时代新闻业态的再造与重构[J].新闻战线,2018(23):125-127.

[2] 邹晓玲.全媒体时代我国新闻语言的多元化变迁及其对传媒语言规范的启示[J].编辑之友,2014(11):63-66.

[3] 第4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20-09-29.

[4] 曾庆香,玄桂芬.社交媒体召唤结构:新闻交往化与亲密性[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9,41(01):42-48.

作者简介:郭晋华(1994—),女,山西平遥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广播电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