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英语口语教学模式问题及完善研究
2021-09-10李惠娴
李惠娴
【摘要】自新课改实施以来,我国教学事业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就当前小学英语口语教学来看,却不容乐观,特别是部分农村地区。如何改善教学问题,优化农村小学英语口语教学实效成为了广大教学工作者重点探究的课题。
【关键词】农村小学;英语;口语教学;语言环境
口语教学是农村小学英语教学中的重中之重,其成效直接关系着学生英语口语水平的高低。所以,要想促进学生口语能力的发展,就必须找出教学问题,并加以解决、优化。那么,农村小学英语口语教学有哪些问题?又需要采取何种方式解决呢?如下。
一、农村小学英语口语教学问题
就现阶段农村小学英语口语教学情况来看,或多或少还存在着一些不足,影响了整体教学的效果。具体来说,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教学模式陈旧。在农村小学英语教学中,依旧有这样一个普遍的现象,即部分教师将重心局限在单词、语法教学上,极大程度上忽视了口语方面的引导。并且,他们还会对学生进行填鸭式教学,使得英語课堂过于沉闷、乏味,这不仅会减弱学生对英语这门课程的兴趣,还无法实现良好口语平台的搭建,长期处于这种模式下,学生的口语能力自然难以得到实质性的提升[1]。其次,缺乏语言环境。“环境是人类生存的空间,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活和发展。”对于农村小学英语口语学习来说,这点亦是如此。良好的语言环境有利于学生语感的培养,同时也能够为学生口语能力的提升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然而实际上,农村小学生很少有说英语的机会和平台,并且农村条件相对落后,家长文化水平普遍不高,未能意识到口语环境创设的重要性。除此以外,一些教师有时也会忽视口语环境的搭建,这样学生就很难有运用英语的场合,学生的口语能力停滞不前,进而阻碍口语教学目标的顺利达成。
二、改善农村小学英语口语教学问题的对策
(一)革新教学模式
在新时期下,农村小学英语教师应当与时俱进,积极革新、优化口语教学的理念和模式,一改以往的填鸭式教学,使学生由以往的被动学习逐步向主动学习转变。其中,情境教学法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教师可以结合具体教学的内容和主题,创设符合学生实际需要的口语情境,由此提高口语教学的趣味性和生动性,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口语学习当中,在强化口语教学实效的同时,提高学生对英语口语的兴趣。例如:在教学“Happy birthday!”这部分知识内容的时候,本节课的主题为“购买蛋糕”,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十分贴切,对于学生有着极强的吸引力。对此,教师为学生创设一个“购买蛋糕”的情境,由此展现本节课的核心句型,即“How many…”,使学生在情境中学习、模仿,由此达成交流、对话的目的。在此期间,教师带领学生演唱歌曲《Ten little candles》,并一边做出相应的动作,由此进行日常口语对话训练。接着,让学生认真观察“count and say”这一模块中的图片,并且猜测其中的对话内容,并且要求学生试着以表演的方式展现对话内容。通过这样的方式,舒缓了教学的紧张气氛,使口语课堂更加轻松、活跃,有效放松了学生的心情,使学生敢于、勇于参与到口语训练当中,进而为自身口语能力的提升创造良好条件。
(二)创设口语环境
在农村小学英语口语教学中,教师要想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口语能力,那么就必须加强口语环境的创设,这点毋庸置疑。对此,在具体教学时,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和教学内容,创设相应的口语环境,让学生有说英语的机会和平台,在不断训练中提高其口语水平,真正做到乐说、敢说、会说[2]。例如:在教学“Colours”这部分知识内容的时候,可以明确的是,本节课的主题是“色彩”,涉及到大量与色彩相关的词汇。当学生对这些词汇有初步掌握后,教师可以先介绍自己衣服的颜色,接着将舞台交给学生,让学生依次介绍自己衣服的颜色。在结束上述环节后,组织学生开展“萝卜蹲”的游戏活动:邀请学生上讲台前,选择一种颜色,将其作为自己的代号,当他人喊出自己的代号后,对应的学生需要正确读出自己的代号,并且将其拼读出来,如“black”——“b、l、a、c、k”,出错的学生被淘汰,由其他学生代替,以此类推。在欢声笑语中,学生自主说英语,并在无形之中提高了对口语表达的兴趣和欲望。这样一来,不仅使学生的口语能力得到良好锻炼,英语口语教学效率也得到了稳步提升。
结束语:
总而言之,农村小学英语口语教学中还有不足之处,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学工作者,应当积极反思自我,寻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且采取相应的对策加以解决、完善。如此一来,则能够有效提高农村小学英语口语教学实效,使学生的口语水平“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肖学敏. 农村小学英语口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海外英语, 2018, No.380(16):35-36.
[2]李琼华, 罗敏. 多模态视角下农村小学英语口语教学的问题诊断及对策研究——以湖北省B小为例[J]. 湖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 039(001):138-142.
作者单位:广东省棉洋镇溜砂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