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的应用
2021-09-10杨莉
杨莉
【摘要】小学这个学习阶段,对于一个人的学习生涯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是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关键。语文作为一门基础课,对学生的未来学习有着重要的影响。学好汉语可以帮助学生学习其他学科。古诗研究作为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古诗教学具有重要意义。在教学过程中,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教师必须改进传统的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的合理运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本文主要探讨情境教学法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策略,以帮助教师改变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关键词】情境教学;小学语文;古诗教学
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产业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作为祖国未来的花朵,小学生的发展受到社会各界的深切关注。教师在教学中应不断改进教学模式和专业素质,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古诗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质量,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在小学古汉语诗歌教学中,采用情境创投教学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创投情境教学的重要性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将教材理论知识与学生实际生活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学生根据生活情况感受文章的内容,有利于学生学习知识和感同身受,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以教材为中心,结合多媒体资源,帮助学生理解教材,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情境教学使课堂气氛良好,加强师生互动,学生遵循教师的教学步骤,有效促进师生关系,使学生真正在课堂上占据主导地位,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更有利于教师完成教学任务。
二、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善于应用情境创投来保持学生的注意力
小学生正处于一个爱玩的年龄,在课堂中难以集中很长时间的注意力,教师可以采用情境创投来保证学生跟随老师的脚步。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应用情境创投让学生进入到角色中,通过角色扮演使得学生感同身受,理解所学的知识。
(二)合理地结合实际的生活,情境创投教学更有利于学生的理解。教师在教学中,讲古诗结合实际生活,从而更好的帮助学生的理解,实际生活中对学生的冲击更大,更有利于知识的掌握。小学语文古诗在教学中,应该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不断地改进教学策略,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先进的网络资源进行教学,从而使得课堂生动有活力,学生在学习中,兴趣得到很大的提高,生动形象的图片、视频有利于學生的理解与记忆,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充分结合多媒体教学资源。
(三)设置问题帮助学生导入情境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设置问题的教学形式在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分析能力与完整的思维学生在不断地思考中更好的把握知识。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情境再现的模式使学生感同身受,立体的感悟古诗中人物的形象,了解古诗的内容,帮助学生对古诗的记忆,因此情境再现应适当的用于教学过程中。
(四)多手段创设情境
教师在教学中使用多手段进行情境创设,帮助学生理解,例如,教师可以给学生播放电影或者给学生播放一段音乐等。音乐可以帮助学生心情愉快,放宽自己的心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结合音乐元素,有利于学生健康心理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结合课文的特点,融入音乐元素。
例如,教师在讲解《静夜思》的时候,可以给学生播放一段相思的古典音乐,让学生在音乐中朗读古诗文,感受作者的感情,感受到皎洁的月光衬托作者思念故乡的情感,学生感同身受,思念家人,营造了教学氛围,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学习《春晓》时,教师播放雨声的轻音乐,学生在雨声中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情景,仿佛置身于雨后,空气清新,雨水将花打落,满地的鲜花,学生感受到作者春天春困醒来之后外部的环境,鸟的叫声夹杂着花的香味,多美的一幅春景。
结束语:
综上所述,创投情境教学模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以移情的方式理解古诗中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理解古诗词的内容,增加情感体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有效地完成教学目标。因此,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应改变教学模式,采用新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语文古诗文,为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顔建军. 情境教学法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J]. 华夏教师,2019(28):23-24.
[2]冉林玉. 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0,36(03):83-84.
[3]张锡良. 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应用情境教学法的对策研究[J].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7,1(31):41-42.
[4]黄永瑞. 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 西部素质教育,2018,4(17):228-229
作者单位:陕西省渭南市潼关县城关镇文川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