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文物管理保护重要性和相关保护措施
2021-09-10吴鹏
【摘要】文物是人类在历史长河中创造的精神财富,具有历史价值、艺术价值以及科学价值。尤其是中国这样的文化大国,文物数量众多,但经过朝代变革、战乱和自然破坏等因素,能幸存下来的只是其中的一部分。由于文物是不可再生资源,所以说文物安全尤为重要,要把它们的保护和现有各项建设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尤其是博物馆建设。需要借鉴发达国家文物的保护经验,从完善立法、科学规划、加强预防性保护、培养人才、提高公众保护参与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文物保护措施。
【关键词】文物安全;博物馆建设;文物保护措施
【中图分类号】G2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24-0127-02
中国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文物安全越来越严重,保护的难度越来越大。因此,对于文物保护工作者来说,保护文物安全是责任与义务。本文主要通过收集相关的专业文献、书籍以及各类学术论文等作为基础资料,并了解当今文物保护的现状,通过分析,作为本文的文献综述和相关观点的支撑。
一、文物管理保护面临的现实安全问题
(一)人为因素
文物保护所面临的安全问题时常发生,主要还是人为因素,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对文物进行破坏。像盗窃、火灾等,例如:2011年故宫博物院、黄冈市博物馆、如皋市博物馆分别发生了盗窃案件;2018年和2019年,巴西国家博物馆、巴黎圣母院分别发生了火灾,其中巴西国家博物馆只有10%的文物幸存,而巴黎圣母院具有代表性的塔尖,因屋顶焚毁而坍塌。这类人为对文物造成破坏的事件往往容易引起重视。但因为了加快城市现代化建设,时常出现文物古迹不自觉地就被破坏了,反而没有引起重视,但这类危害尤为严重。例如:在修复古建筑过程中,随意改变了古建筑的原有风格;为了城市基建发展,肆意破坏了地下文物和遗址,有可能还破坏了原有地质结构的稳定性;为了开发旅游产业,在古迹名胜处周围建设酒店、商场等,破坏了文化古迹的环境风貌。
(二)自然因素
还有一种因素就是自然灾害,常见的自然灾害有:地震、洪水、潮汐、台风等。此类自然灾害对文物有着相当大的威胁,往往难以预防。例如:2008年“5·12”汶川地震中,世界文化遗产——都江堰二王庙大殿和伏龙观屋面受地震影响垮塌,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及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收藏的部分文物标本受地震影响,均不同程度受到损坏。2015年的一场强震使尼泊尔文化古迹损毁严重,位于加德满都市中心的老皇宫院墙坍塌,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杜巴广场上三分之二的建筑物受地震影响倒塌。2020年7月,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数百年历史的黄山市中心城区屯溪的明代老大桥(镇海桥)被凶猛的洪水冲毁。江西省被誉为“中国廊桥史上的绝版”,全长140米、800余年历史,同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江西婺源县彩虹桥,也被洪水冲毁了桥面和桥廊。
二、文物保护面临的法律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文物保护法律体系也在逐步健全、完善。初步建立了多层次、全方位、立体化的文物保护法律体系。《文物保护法》作为我国文物保护的基本法,行政法规主要有《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博物馆条例》等,全国各个地方也出台了的许多地方性的法律、法规。不过,在准文物保护、公众参与性保护、文物保护资金筹措以及文化执法專职化方面仍然存在不足之处。
1.由于我国地大物博,准文物资源储量十分丰富,而这些准文物在民间通常会私自当作一般物品来交易和处理,而且数量众多,所以准文物流失严重。
2.保护文物的目的就是要对抗上述人为破坏及自然破坏两方面的破坏行为。然而要对抗人为的破坏力,就需要加强对文物全方位地保护和管理,在广大人民群众文化素养和道德风尚日益提高的形势下,在文物保护法律、法规、政策的有效约束下,加强对文物保护科学、系统、立体地管理工作,可以减少人为因素破坏文物的情况。而自然因素破坏文物的情况,主要还是需要依靠现代化科学技术手段来加强对文物的保护。
3.科学保护和系统管理是文物管理保护的侧重点,这两项工作是密不可分的,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这两者相互补充、紧密配合、相辅相成。如果没有严格的管理制度、严肃的法律法规、先进的科学保护技术,文物管理保护工作则不能发挥其作用。反之,就算已经制止人为破坏文物的行为,如果没有先进的科学保护技术手段,也只能面对文物的自然衰败、人为毁坏而束手无策。保护文物应当从科学保护和系统管理这两方面来同时进行。所以,提高文物保护科学技术、加强文物保护系统管理,是当前最紧迫的任务,也是逐步实现我国博物馆现代化的重要任务。
三、加强文物管理保护措施
1.一座博物馆的文物或多或少,少则几千件,多则几十万、上百万件,如果没有一套科学、严谨、细致的管理保护措施,就不能够便捷地提供严谨、利用、展览,同时也无法保证文物的安全。
2.建立健全的文物管理保护制度,是对文物科学管理保护的依据和准则,也是文物得到完善保护及使用的保证。规章制度必须是文物科学管理保护工作客观规律的反映。所以,文物管理保护的各项规章制度都应当在实践的基础上来制定,并不断在总结经验中进一步修订、充实、完善。
3.按照一定步骤和方法来进行文物的科学管理保护。文物管理的目的,一是保护文物安全,防止丢失、损坏;二是方便研究、利用、展示,使每一件文物的由内在价值转变为外在价值。文物管理必须做到:账目要清晰、制度要健全、鉴定要确切、编目要详明、保管要妥善、查阅要方便。
文物管理保护单位必须根据上述要求,认真做好文物管理保护工作,才能顺利完成国家历史文物遗产的安全保护任务。
四、文物管理保护系统化
1.文物管理保护系统化是文物科学管理、整理研究和提供利用的中心环节。分类的目的,一是便于文物的科学管理。博物馆文物有许多特点,如材质:金石、陶瓷、纸绢、漆器等质地不一;体积大小:大到恐龙化石、大钟、大炮,小到珍珠、金币,体积大小相差很大。重量不等:造像、大鼎,重者几千公斤,珍珠、金器轻者仅几克,重量悬殊。对于这样庞杂的文物要做到科学管理。
2.不同质地的文物,所要求的保存条件也不同。只有分类管理才能便于管理保护,如果把怕潮湿的书画、丝织品,和需要适当湿润的漆木竹雕藏品放在一起,就很难保管好。如果把石刻、铁炮和珍珠、金器混杂保管,不同材质的文物得不到相应的保存条件,会难以管理。
3.系统化的第二个目的是为了便于整理研究、提供使用。必须按材质、体积、大小进行分类,分类下再分纲分目,才便于查找,便于整理研究,提供利用。文物分类保护需要先确定文物的分类保护标准,才能制定相应的文物分类保护方法。
文物分类保护是按一定的分类保护方法,把不同时代、功用、材质、特征的文物按照不同类别聚集在一起,不具备相应特征的区别出去,另行分类保护。一类一类地把全部文物组织起来、联系起来。
五、文物管理保护科学化
1.文物需要养护及修复,是因为文物历史悠久难免质变损坏。针对质变损坏的文物,需要先从文物受损的具体原因中,查明不利于文物保存的有害因素,采取相应的科学技术手段,从根本上清除导致文物损坏的各类因素。不能以文物发掘出土或发现时的状态而不去进行相应的保护,从而使文物不利于保存,导致文物逐步质变损坏。对文物的污迹锈斑、泥污尘垢等不利于文物保存的成分,都要及时的祛除。对一些馆藏的文物也不能以收录入馆时的保护状态而保护,要祛除不利于保护的成分及其他有害因素,同时创造有利于文物保护的条件使其尽量展示原貌。
2.文物的材质、材料和制作的工艺、做工,应该作为文物最原始的状态尽量保留。但是保护文物,就需要不断引进当代先进科学技术手段,例如:新工艺、新材料等,这样才能让现代科学技术手段为保护历史文物遗产来服务。这是我国文物管理保护发展的必然趋势,应积极推进。在应用新技术,装备博物馆的文物管理保护实验室、修复室;对发掘到的文物进行分析、检测;创造优越的藏品保存环境等方面,应该大力推广。要把文物管理保护科学技术水平,同步提高到与当代先进科学技术相应的水准。当然,应用的范围、深度、广度则需慎重对待。
3.对接触文物的养护、修复工艺,则应采用经时间考验成熟可靠的方法,同时应该注意运用传统的文物修复工艺技巧。每一件文物的材质、时代、造型、环境等情况都不一样。因此,同一类型的文物也不可以用同一种方法来进行保护处理,而要量体裁衣。在使用新技术、新材料进行文物保护时,需要反复试验、研究,确保准确有效。目前,在博物馆的藏品养护修复和古建筑的养护维修中,已使用了高分子材料和钢筋水泥等新材料、它们强度较大、坚固耐久、使用简便、施工迅速、来源丰富、 造价较低,故易于推广。但这些现代材料与文物原材料的质地截然不同,使用现代材料与不改变文物原状的要求往往不相符合。这是目前文物保护工作中争议较大的一个问题。
六、结论
博物館是国家文化传承的关键,展望未来,文物管理保护的总基调不会改变,重点在针对各种不同质地的文物进行不同标准的管理保护措施以及环境影响因素辨别与评估,文物管理保护技术操作流程与规范,以及提升文物管理保护装备设施水平等方面开展工作,从而推动文物管理保护的专业化、科学化水平,推动文物管理保护现代化科学技术的应用普及与推广。
参考文献:
[1]徐艳.博物馆文物管理中的文物保护措施分析[J].中国民族博览,2020,(14):216-217.
[2]摆小龙.博物馆文物管理中的文物保护研究[J].参花,2020,(7):89.
[3]陈菲.博物馆文物管理中的文物保护措施初探[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0,(13):173-174.
作者简介:
吴鹏,男,汉族,江苏南京人,本科,中级馆员,研究方向:文物保护、博物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