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化与归化视角下《聊斋志异》阿列克谢耶夫与翟里斯译本的对比研究
2021-09-10于文静
【摘要】《聊斋志异》是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翻译成外文语种最多的小说之一,在众多翻译版本中,英国汉学家翟里斯的英译本《聊斋志异》和苏联汉学家阿列克谢耶夫的俄译本堪称《聊斋志异》众多外文译本中的经典。两位汉学大家在翻译《聊斋志异》时根据自身的理解选择了不同的异化与归化策略,产出了不同创作风格的译作。
【关键词】《聊斋志异》;归化;异化;阿列克谢耶夫;翟里斯
【中图分类号】I3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24-0121-02
《聊斋志异》是中国清朝小说家蒲松龄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集,也是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翻译成外文语种最多的小说之一。在众多译本中,英国汉学家翟里斯的英译本和苏联汉学家阿列克谢耶夫的俄译本堪称《聊斋志异》众多外文翻译里的经典。两位汉学大家在翻译《聊斋志异》时根据自身的理解选择了不同的异化与归化策略,其译作的表达方式、呈现内容、风格特點也有所差异。
本文将对《聊斋志异》阿列克谢耶夫和翟里斯译本的部分内容进行对比,管窥二者翻译策略的选择产生差异的原因。
一、归化、异化策略
德国翻译理论家施莱尔·马赫率曾指出,翻译其实只有两种途径,一种是尽量让作者安居不动,使读者靠近作者;另一种是尽量让读者安居不动,而使作者靠近读者。
韦努蒂在《译者的隐身》一书中提出:“归化”就是以目的语或译入语文化为归宿,尽可能采用读者熟悉的表达方式;而“异化”就是以原语言文化为归宿,尽可能保留作者使用的表达方式。
在《中国作品的文艺翻译原则》一文中,阿列克谢耶夫总结了自己的俄汉翻译理念。在语言形式上阿列克谢耶夫尽可能避免归化。他强调,在翻译中国古典文学作品时,除了准确传达原文的意思外,原文的行文风格、节奏和韵律都应该在译文中有所体现,同时阿列克谢耶夫坚决反对“异国情调化”,所以他避免音译,异化式处理建立在等值翻译的基础之上。翟里斯作为英国汉学的执牛耳,深谙古汉语文字的奥妙,但他并不打算将其作为《聊斋志异》的翻译重点。翟里斯在翻译《聊斋志异》的策略选择上则是尽可能地归化,对小说中的文学典故、形象化表达等文学性相关的元素都不甚关注。
二、归化与异化策略的运用
本文将《聊斋志异》中《狐嫁女》的中英俄版本进行对照分析,将译作中相同文化素英译本与俄译本翻译处理有区别的地方标出,分析其翻译策略,分类整理后得到下面数据:
归化法(处) 异化法(处)
翟里斯(英) 12 5
阿列克谢耶夫(俄) 7 15
结合上表,可以看出,二者在翻译《狐嫁女》时,翻译策略的选择基本与其翻译理念相一致,即阿列克谢耶夫以异化式翻译为主,翟里斯以归化式翻译为主。然而在某些文化因素的处理上,二者的翻译策略相同。如:
1.视东方既白,乃从容出。
阿:Подождав, пока на востоке забелело, Инь не торопясь вышел. (他等了一会,等到东方开始变白,殷生不紧不慢地离开。)
翟:Faint streaks of light now appearing in the east, he began quietly to make a move.(等到东方出现了白光,他静静地离开。)
“东方既白”一语出自苏轼《前赤壁赋》,“相与枕藉
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中国人习惯用“东”“南”“西”
“北”来表示方位,以太阳的方位来表达时间是汉语的一个特点,在汉语中不乏有诸如“东方破晓”“夕阳西下”“东升西落”等表述。
阿列克谢耶夫和翟里斯在翻译“东方”一词时,都采用了异化式的处理手段,保留其方位之意,蕴藏其时间内涵。且阿列克谢耶夫此处仿译,保留变白之意。
2.此殷尚书,其睡已酣。
阿:Это министр Инь. Он сладко спит. (这是殷大臣,他睡得很香。)
翟:It's the future President: he's as drunk as can be. (这是殷大臣,他已醉倒。)
在对官职的翻译中,二者都采用了归化式的处理方式,分别将“尚书”译为министр和President。虽然两种译文和原语的官位所指有所差异,但其语言外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基本相同,选词都能够传递出殷生必将身居高位的含义。
二者翻译策略的选择有所区别的例子,摘选如下:
1.携一席往。
阿:Взял с собой циновку и пошел к дому.(带着草垫子进了屋。)
翟:So, taking with him a sleeping-mat, he proceeded thither. (所以,他带着睡垫朝里走去。)
“席”在中国是指由草编成的垫子,可用来坐、躺。在翻译“席”字时,阿列克谢耶夫直译为циновка(草席),而翟里斯则泛化处理,翻译成其类属 sleeping-mat(睡垫)。
需要指出的是,虽然在俄语中有“草席”一词,但是与汉语的草席的功能存在着差异,在俄语中,“草席”的用途类似于地毯,起防潮、吸尘、保护地板的作用。
2.后举进士,任于肥丘。
阿:Впоследствии, когда Инь уже выдержал последние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ые экзамены, он был как-то назначен в Фэй-Цю. (随后,殷生通过了最后的国家考试,他被委任到肥丘。)
翟: Later on Mr. Yin took his doctor’s degree, and was appointed magistrate over the district of Fei-chiu. (后来,殷生获得了博士学位,并被任命为肥丘地区的治安法官。)
在译“举进士”一词时,阿列克谢耶夫采用阐释式的异化处理手法,将其译为“通过最后一场国家考试”。而翟里斯则将此处的“举进士”翻译为“获得了博士学位”,从某种程度上,二者的确是有共通性,都可以说明殷生的学识成就很高。
三、影响阿列克谢耶夫和翟里斯《聊斋志异》翻译
归化与异化策略选择的因素
二者在翻译策略的选择上出现的差异,主要是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考虑:
(一)译者对读者的定位
阿列克谢耶夫将其译作的读者定位为知识分子,他认为读者可以理解并且接受与原文风格相符的译文,因此他在翻译时甚至不愿放过原文中任何的文化信息,以期为读者展现原汁原味的中国古典文言小说风貌。
而生于19世纪的翟里斯面对的则是受西方主义思想影响的群体,他的任务是向处于“高级”文化中的人来普及“低级”文化。因此,翟里斯多采用归化式的翻译策略,增强亲近感,便于读者理解,进而起到普及、传播中国文化的作用。
(二)译者对原著的定位
翟里斯认为,《聊斋志异》是“增进人们了解中国民间传说、社会生活和风俗习惯的一本指南”。可见,翟里斯更注重《聊斋》里所展现的中国社会风貌。
而阿列克谢耶夫认为“聊斋志异的用词、韵律及引文的选择和安置都与叙述的风格完美结合。小说被视为小品文之最……不在于其荒诞的故事情节和奇诡的鬼神”。
由此可见,相较于《聊斋》的奇志怪异,阿列克谢耶夫更注重《聊斋》的语言魅力。故其在翻译过程中,尽可能地选择异化式处理,以期保留原作的整体风貌。
四、总结
通过对比研究,可以管窥阿列克谢耶夫在《聊斋志异》的翻译中较多地采用异化的翻译策略,而翟里斯则大多归化。这是由二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导致对读者群体的定位和其自身对原著定位的不同而造成的。但是阿列克谢耶夫和翟里斯的翻译策略都不是绝对意义上的“归化”或“异化”,而是根据实际情況灵活应对。如此,才创作出各自语言里的译作珍宝。
参考文献:
[1]Алексеев.Восточная классика в русских переводах: Образы, анализ, критика[M].Вост.Лит,2009.
[2]DENIS C,VICTOR H. Mair.Strange Tales from Make do Studio[M].Beijing:Foreigh Language Press,2001.
[3]SCHILEIERMACHER A.On the Different Methods of Translating[M].Chicago and London: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2
[4]L.Venuti,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 A history of translation[M].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1995
[5]Giles,H. 1886. The remains of Lao Tzu[J]. The China Revies 14:355-356
[6](俄)阿列克谢耶夫.1907年中国纪行[M].闫国栋译.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
[7](清)蒲松龄著,朱其铠主编.全本新著聊斋志异[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
[8]王晔.《聊斋志异》俄、英译本注释中的文化解读[J].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语文双月刊),2018,(5).
作者简介:
于文静,女,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2020级研究生,俄语笔译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