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秦兆阳编辑思想及当代意义

2021-09-10武兆雨张浩

新闻研究导刊 2021年5期
关键词:当代意义

武兆雨 张浩

摘要:秦兆阳是新中国第一代文学编辑家,其编辑实践对编辑学及当代中国编辑史具有显著的研究价值。他的编辑思想包含四个方面:第一,在编辑原则上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舆论导向;第二,在编辑指向上坚持以人民群众为服务中心;第三,在审美导向上遵循艺术基本规律;第四,在编辑实践上重点发现和培养新人新作。当下社会语境中,其思想在编辑层面有助于编辑社会使命感的传承和精品意识的树立,在文化层面有益于展现新时代中国形象与推进文艺创新。

关键词:秦兆阳;编辑思想;当代意义

中图分类号:G239.2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05-0058-02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新时代辽宁精神’与辽宁工业题材小说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L19CZW004

秦兆阳是新中国第一代文学编辑家,被誉为“中国的涅克拉索夫”。自1939年开始编辑工作,秦兆阳历经30余年的编辑生涯,其文化人格与文学主张投射到编辑活动中,形成了全面系统的编辑思想,其思想对当代文学期刊编辑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其编辑实践对编辑学及当代中国编辑史具有显著而典型的研究意义。在当下文化语境中,秦兆阳的编辑思想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借鉴价值。

一、编辑活动

秦兆阳兼具编辑家、作家和文艺评论家等多重身份,编辑活动主要集中于文艺期刊领域。其编辑经历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39—1949年,参与编辑《黎明报》《歌与剧》《锄奸画报》《联大画刊》《华北文艺》等刊物,先后担任社长、副社长等职,这一时期的编辑活动肩负了救亡图存的社会使命。第二阶段为1949—1957年,秦兆阳于1949—1952年任《人民文学》小说组组长,1955年任《文艺报》执行编委,1956—1957年任《人民文学》执行主编。后因在《人民文学》的编辑活动、《现实主义——广阔的道路》一文、致邵荃麟的信被划为右派,流放边地20余年,编辑工作暂时中止。第三阶段为1979—1994年,1979年秦兆阳平反后担任人民文学出版社副总编辑并实际主持《当代》工作,1986年起正式担任《当代》主编直至逝世。秦兆阳在编辑生涯中的理论探索和实践工作,体现了一代编辑人忠于文学、忠于社会、忠于时代的价值追求。

(一)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舆论导向

作为出版业的从业主体,编辑需要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和良好的政治素养,以确保出版业能够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进行正确的舆论引导。“编辑人员对于提供有益的精神养料、防止精神污染,负有重大的社会责任。”[1]秦兆阳经历了波澜起伏的一生,但他始终对党和祖国保持强烈的认同感,他认为编辑工作应坚持党性原则,保持政治正确,发挥社会功能,履行社会使命。经历过战争第一线的洗礼和锻造,其对于自我的确认和国家意识形态紧密贴合,投射到编辑行为中即表现为强烈的政治意识形态自觉。从20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秦兆阳所编辑的《人民文学》和《当代》是社会主义理论战线的重要文艺阵地,直接或间接地反映了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立场和主张。秦兆阳坚定的政治信念和高度的政治自觉,使其为所编辑的刊物作出了正确的文化选择,他从编辑的视角透视改革与时代发展的长远画卷,把握国家发展与世界前进的总体趋势,为人民群众提供有益的精神资源。

(二)以人民群众为服务中心

编辑主体以人民群众为服务中心,投射到编辑行为中即把人民群众所创造的历史和当下现实情况反映出来,以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以人民为中心的话语立场。秦兆阳在编辑活动中坚持以人民生活为表现主体,以人民意愿为表达方向,以人民精神为最终指向。早在1956年,秦兆阳以何直为名发表的《现实主义——广阔的道路》一文就表明了人民性追求,“文学事业是人民的革命事业的一部分,应当为政治服务和为劳动人民服务,这应该是没有疑问的事……去与人民——与现实结合从而使作家能够获得现实生活的源泉”[2]。他要求文本客观反映历史趋势和现实社会,表现人民群众的真实生活,并契合同一时期人民群众的阅读期待。以此理念为指导,秦兆阳在担任《人民文学》副主编期间,组织发表了《在桥梁工地上》《本报内部消息》《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和《明镜台》等一批正视现实、直面人生的作品。以广阔的现实主义为话语资源,在《当代》的办刊过程中,秦兆阳敏锐地捕捉人民群众的社会生活事件。尤其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广泛进行工业建设的过程中,他准确而及时地反映时代节奏,把服务人民和引导人民结合起来。

(三)遵循艺术基本规律

作为活跃在文艺领域并有丰富创作经验的编辑家,秦兆阳深切认识到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的特殊属性,对组织发表作品的艺术性有严格的要求。其编辑活动的审美追求集中体现在通过现实主义方法将艺术性与政治性有机统一,即在保证作品与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保持共鸣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地给予文学的审美艺术性以空间。实际体现在编辑工作中,首先是反对公式化概念化的写作,“我们不勉强地、生硬地、不顾文学特点地去配合每一个临时性的政治任务,但必须密切地注视现实与结合现实。我们不忽视作品的艺术性,但是主张政治性与艺术性统一于艺术的真实性之中”[3]。20世纪50年代中期,秦兆阳以亲自编辑的稿件为实例,通过理论文章分析已出现的图解政治观念的创作倾向并阐明创作规律。其次,要求编辑尊重艺术规律,有审美地表现生活,提倡艺术表现风格多样化。将编辑的审美追求与文化理念投射到刊物当中,在20世纪50年代《人民文学》中发表了一批具有艺术性和探索性的作品,包括《百合花》《洼地上的“战役”》《铁木前传》等,形成了新中国成立后的一个文学高峰,这一阶段的编辑活动显示出秦兆阳在选发作品上的慧眼独具。

(四)发现和培养新人新作

编辑实践的需要具有创新性和创造性,主要体现在作家的发现和作品的选取中。作家是文学刊物保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对其的发现和培养是发展文艺事业责无旁贷的任务。及时发现有潜力的新作家是训练编辑眼光和锻炼编辑队伍的重要环节,是具有长远影响的重要任务。秦兆阳在现实主义艺术方法的指导下,广泛发掘和培养文学新人,丰富和扩大作家群体,为刊物注入源源不斷的新鲜血液。他认为编辑对作者不能存在门户之见,在团结知名作家、稳定固有作家群体的基础上,需要以长远的战略眼光和宽广的胸怀发现、培养新作者。在选稿过程中对新老作家采取不同的审稿标准。对名家严厉且不降格以求,对新作家相对宽松,注重鼓励。建议编辑走出编辑部,与作者交往并发动作者的写作热情,了解作者的写作进程,对稿件全文进行细读并反复推敲,对于文学新人尤其需要耐心地帮助和指导,从而优化作家的队伍结构,调控配置作家资源。在担任《人民文学》小说组组长时期,秦兆阳创新编辑理念,由重视发表名家名作转向发掘新人新作,扶植了包括王蒙、刘宾雁、林斤澜、玛拉沁夫在内的诸多文学新人。

二、当代意义

在当下社会语境中,秦兆阳的编辑思想仍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和指导意义。在编辑活动层面,其思想中政治性与人民性的统一有助于当代编辑社会使命感的傳承,艺术性与创造性的统一有助于精品意识的确立。在文化层面,有益于展现新时代的中国形象与推进文艺创新。

(一)传承编辑社会使命,展现新时代中国形象

编辑具有重大的社会责任,在编辑活动中应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秦兆阳在其编辑生涯中坚持政治性与人民性相统一,通过组织、修改和刊发稿件等编辑活动,在文艺作品中展现出奋进的中国形象,显示出了一位编辑家对国家和社会的使命感与责任感,其编辑理念和实践对当下的编辑工作仍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新时代语境中倡导宣传和文艺工作需坚持党性和人民性,其中党性是要求编辑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正确的舆论方向和出版方向,人民性要求编辑活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文艺作品讴歌人民和英雄、书写伟大时代。秦兆阳在30余年的编辑实践中所坚持的编辑原则的政治性和编辑指向的人民性,契合了新时代语境中倡导的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在新的社会环境中,秦兆阳给予文艺编辑工作的启示是贴近人民、贴近现实地反映社会的广阔面貌,书写奋进发展的中国故事,展现生机勃发的新时代中国形象。

(二)打造文化精品,推进文艺创新

秦兆阳在新中国成立后参与编辑的《人民文学》《当代》和《文艺报》是中国文学界具有持久影响的精品刊物,其中前两者的刊物定位、办刊方针和发展方向深深镌刻着他的印记,是其编辑理念与实践的融合。秦兆阳编辑精品刊物的宝贵经验,在实际操作上对当代文艺编辑有重要的借鉴意义。第一,明确刊物定位,稳定刊物发展方向,坚持刊物发展理念,不盲目跟风而动。第二,合理设置栏目,强化和突出优势栏目。如《当代》以长篇小说作为主打文体类型,因此刊物将长篇放置在突出位置,从篇幅和布局上进行强化。并通过其他板块如文学评论、读者来信等,进一步集中推进优势栏目发展,使主打产品精品化。第三,打造多样化格局、综合性文艺刊物,需要在突出个别领域的基础上,通过多样化文学种类的呈现达到全方位发展,形成全面化、整体化的刊物面貌。第四,推进文艺创新,帮助和引导作者提升作品质量,提升文艺原创力,创作形式新颖、内涵丰富、思想深刻的文艺精品。

三、结语

秦兆阳坚持编辑原则的政治性、编辑指向的人民性、编辑审美的艺术性和编辑实践的创造性,其编辑理念对当代编辑工作具有持久的指导意义,在新时代语境下为展现中国形象和推进文艺创新提供了有效借鉴。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出版工作的决定(中发〔1983〕24号)[Z]. 1983.

[2] 秦兆阳.现实主义广阔的道路[J].人民文学,1956(9):5-6.

[3] 《人民文学》编辑部.编者的话[J].人民文学,1957(1):126.

作者简介:武兆雨(1988—),女,辽宁葫芦岛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中国当代文学期刊。

张浩(1997—),男,辽宁朝阳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中国当代文学。

猜你喜欢

当代意义
邓小平的哲学思维方式及其当代意义
浅谈对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认识及其当代意义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国家理论及当代意义
近代农民教育变迁及其当代启示
刘瑞龙的群众观及其当代意义
浅谈藏族服饰文化内涵的当代意义
马克思与弗洛姆自由观比较
以法治文的当代意义及其科学发展
从中医药文化看中医药的普世价值
邓小平“北方谈话”及其当代意义再审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