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创意与策划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2021-09-10龙悦
摘要:本文针对新媒体创意与策划课程教学实践存在的问题,将学科竞赛引入课程教学。教学改革借鉴工作坊的教学模式,通过教学内容项目化、教学过程竞赛化、教学评价科学化等方法,构建了以学生为主体,校内外实训项目为基础的实践教学平台。
关键词:教学改革;学科竞赛;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05-0029-02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衡阳师范学院教学改革项目“项目+竞赛双驱动模式下《媒介活动策划》课程教学改革研究”成果,项目编号:JYKT201939
新媒体创意与策划是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媒介活动策划的基本理论,而且要求学生将创意思维融入具体实践中。在许多高校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新媒体创意与策划已经从选修课变成一门必修课。作为一门重视操作性和应用性的课程,新媒体创意与策划课程教学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旨在增强学生的策划实务技能。
一、新媒体创意与策划课程教学的现状与问题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学课堂过度依赖老师的讲解,填鸭式的灌输教学依然存在[1]。教学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往往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教学过程中过度依赖教材,照本宣科,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些问题具体表现为以下三点。
(一)教学内容陈旧,没有紧跟业界动态
新媒体创意与策划课程注重新媒体案例的分析,重点培养新媒体思维与创意思维,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大多数教师都来自高校,其中大部分老师一毕业就开始从事专业教学,缺乏新媒体实践经验,难以保证实践教学的效果[2]。教学中过度强调理论教学,忽视实际应用,教学内容没有紧跟业界动态,缺乏前沿的业界洞察与思考。媒体融合已经成为媒体发展的大趋势,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推动了媒介变革,媒介技术的发展又推动了媒介教育的改革[3]。
(二)学生缺乏相应的实践经验,教学效果不理想
新媒体创意与策划课程于大三下学期开设,而许多高校都将专业实习安排在大四上学期,此时绝大多数学生缺少媒体实习经验,对于相应的媒体业务也不熟悉,实践教学缺乏真实的体验与感受。在撰写活动策划方案时,学生往往照搬书本理论,忽略了真实的社会环境;在选题策划方面,学生缺乏创意,导致作品陷入“炒冷饭”的尴尬境地。
(三)教学评价不够客观,以教师主观评价为主
传统的教学评价方式单一,以考试、分数和试卷为重点,过度强调对理论知识点的考察,偏离了教学目标,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课程考察仅仅停留在知识点的死记硬背上,挫伤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教学评价以老师的主观评价为主,难以形成客观综合的评价体系。
二、“项目+竞赛”双驱动模式的教学改革
本文通过总结新媒体创意与策划课程的教学经验和学生参加学科竞赛的经验,结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整合线上线下教学资源,搭建实践性教学平台,建立了“项目+竞赛”双驱动的教学模式,以实现“以教参赛、以賽促学”的教学目的,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具体的实施方案如下。
(一)选取合适的项目,搭建实战化教学情境
针对教学内容与实践教学脱节的问题,项目课题主要从真枪实战的学科竞赛中选取,比如教育部主办的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中国广告协会主办的学院奖、省级比赛“中国梦、校园情”微电影微视频大赛。在项目选择上,老师并不会强制要求学生参加某类赛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与能力选择不同类型和不同级别的赛事参加。在此过程中学生拥有一定的自主选择权,这进一步激发了学习的内驱力。
在项目实施的初期阶段,由于学生参赛经历较少,缺乏对于学科赛事的了解,往往会出现无从下手的状况。针对这一问题,在选取赛事之前,老师要给予学生针对性的指导,比如分析命题策略,赏析往届获奖作品,帮助学生了解赛事规则等。
根据项目开展的进度,课程主要可以分为策划、实施、总结、评价四个阶段。在策划阶段,赛事分析必不可少,老师可以通过针对性的答疑解惑帮助学生尽快选取合适的赛事项目。许多赛事的官网都保留了历届获奖作品,这是极具价值的线上资源库,授课教师可以通过整理往届学生的参赛作品,结合赛事优秀的获奖作品不断丰富教学案例库。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课堂上教师带领学生一起赏析优秀作品,学生每周需课后完成一份作品研读报告,从获奖作品中找到灵感,反思作品存在的不足。从学生的教学反馈来看,绝大多数学生对作品研读持正面的态度,学生普遍认为赏析获奖案例对今后的作品创造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二)转变学生角色,应用工作坊的实践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都是老师主导,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灌输,而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主动性,教学模式也应进行相应的变革。可以以小组的形式参赛,由学生自行组队,每个小组4~6名成员,小组成员组成要相对合理,这样才能扬长避短,相互协作。每个小组要进行内部沟通,选出项目总监、文案专员、美术设计专员、媒体策划专员等,小组成员基于自愿的原则明确分工,有利于后期项目的顺利开展。值得注意的是,老师需强调小组分工是自愿的结果,每个成员都要为自己的选择负责,小组成员要服从项目总监的安排,有问题及时沟通,不能消极怠工,这样可以避免小组内部不必要的争端。实行项目总监负责制,由项目总监统筹安排各项工作,督促小组成员完成相应任务,保障项目开展的协调性与系统性。
项目开展的过程中,老师要进行全程的动态指导。在选题阶段,老师要严格把关,避免选题雷同,如果出现选题雷同的情况,则由老师协调各组进行换题。在创意形成阶段,老师要鼓励学生充分发挥创造力。创意是策划的灵魂,有创意的作品才能获得青睐,但是创意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期的思维训练。因此,教师可以通过组织一些思维训练帮助学生形成创新思维,比如运用头脑风暴法集思广益,扩展发散性思维。在创作阶段,有些学生会存在惰性,随意提交作品敷衍了事。针对这一问题,老师要及时跟进项目的进度,督促学生按时完成任务,老师可以进行定期考核,并对考核的成绩进行评比,以激发小组之间的竞争意识。
(三)建立多元的评价体系,增强教学评价的科学性
通过长期的摸索与实践,笔者在教学评价层面打破了“以教师为中心”的单一评价模式,建立了综合多元的评价体系。新媒体创意与策划作为一门实训课程,过程性评价尤为重要。教师应灵活把握过程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的比例,既要考虑参赛作品的质量,也要看到学生在创作过程中的素质与潜力。实际教学过程中,每个学生的专业能力参差不齐,如果仅仅以作品的完成质量打分,忽视了学生在创作过程中的成长,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老师在跟踪项目进度的同时要分阶段组织项目进展汇报,由各小组轮流分享创作的流程与细节。通过交流分享会的形式,老师可以了解各小组的工作日志,有利于动态比较学生专业技能是否有提升。
在个人评价与小组评价层面,对于小组合作完成的项目,既要看到项目的整体完成质量,也要考虑个人的能力与作用,要在保持小组内部评价一致性的同时,为对作品有突出贡献的成员予以适当的加分。要在小组之间展开自评与他评,增强各小组间的竞争意识,通过自评和他评分析本组作品的不足,不断提升作品质量。
三、“项目+竞赛”双驱动模式教学改革的注意事项
(一)充分利用线上资源,合理分配课时
由于专业课程的课时限制,线下课堂教学内容相对有限,如何在有限的学时内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平衡,是考验授课教师的一道难题。目前,越来越多的平台支持线上教学,教师可以通过录制线上教学视频,帮助学生了解课程相关的基本原理与方法。中国大学MOOC(慕课)、学堂在线等网络平台提供了大量优质的线上精品课程,学生可以自主利用线上资源,寻找与课程相关的辅助课程。线上课程可以实现移动场景中的学习,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线下课堂的局限性;在线下课堂,教师可以更具针对性地解决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二)倾听业界的声音,提升作品的质量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媒体融合成为媒体发展的趋势,课程教学内容要与新媒体实践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关注前沿的业界动态,并将之引入课堂。在项目實施的过程中,可以引入业界名师指导参赛作品,对作品进行把关;在最终的作品评比环节,可以邀请业界专家参与评选,提出修改意见,进一步提升作品的质量。
(三)建立长效激励机制,鼓励学生积极参赛
出于课业压力,很多学生对一些非主流的学科竞赛缺乏足够的了解,在没有课程硬性要求的情况下,他们很少主动了解相关信息,即使报名参赛,没有老师的指导,作品质量也不高,达不到预期效果。而依靠老师单方面的宣传,对于学生而言,参赛更像是为了完成任务,学生难免会敷衍了事。因此,学校可以设立一些奖励措施,为学生参赛提供更好的保障。比如,可以给予学生一定的物质奖励,激发学生的参赛热情,还可以对获奖的作品予以表彰,通过正式的渠道进行宣传,提升学生的参赛积极性。
四、结语
新媒体创意与策划课程改革以实践教学为目标,通过从赛事命题中选取实训项目,将媒体行业真实的工作氛围引入教学情境中,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工作坊的教学模式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不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过程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师评、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多元的评价体系确保了教学评价的科学性,教师的教学与管理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提升。在具体实践过程中,教师应结合课程目标进行调整,高校应建立一定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 安珊珊.建制激增、学科互渗与课程互构: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教育的结构性特征与关键问题[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0,42(08):158-163.
[2] 邓庄.媒介融合背景下地方高校新闻实践教学的困境与对策[J].传播与版权,2017(12):156-158.
[3] 赵肖雄,宁国勤.媒介融合时代数字媒体教育理念创新——基于“项目+竞赛”双驱动教学模式实践的思考[J].艺术教育,2018(20):65-66.
作者简介:龙悦(1995—),女,湖南衡阳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影视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