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活用语文教材提高初中生的习作能力

2021-09-10张晓婷

广西教育·A版 2021年3期
关键词:习作能力语文教材初中生

张晓婷

【摘要】本文论述活用语文教材提高初中生习作能力的策略,建议从题目入手,引导学生学习拟题技巧;关注开头结尾,学写“凤头豹尾”;抓住文章的细节,学习细节描写的妙招。

【关键词】语文教材 习作能力 初中生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09-0112-02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着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课文”即“源泉”,是习作的资源;“课文”即“宝典”,是习作的典范。语文教材中的文章大多出自名家之手,不仅在内容、形式等方面有着较高的艺术价值,也具有许多值得借鉴的技法,如文章的标题、首尾、细节、布局、立意、选材、修辞等。教师要利用好教材这个例子,引导学生品读、分析课文,多理解、多分析、多借鉴,从中掌握写作技巧,让教材资源成为学生写作的“源头活水”。

一、从题目入手,学习拟题技巧

常言道:“题好一半文。”标题是对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通过标题可以了解文章的中心。从某种程度上说,文题的优劣直接关系到文章品位的高低。笔者上课时用心抓文题,启发学生品味、比较,明确题目与内容的关系,懂得精心命题的妙处,学会拟题的方法。如《死海不死》悬念迭起,激起兴趣;《竹林深处有人家》意境深远,含蓄隽永;《“飞天”凌空——跳水姑娘吕伟夺魁记》巧用比喻修辞手法、生动形象;《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以反问句拟题,加强语气、突出主旨;《白杨礼赞》托物抒情,凝练传神、情真意切;《最苦与最乐》运用对比,鲜明突出;《我为什么而活着》运用问句,引发读者思考;等等。

这些课文题目可谓新颖别致、耐人寻味。针对这些独具特色的标题,在导入新课释题、析题之时,笔者首先从内容或文体、或语法、或修辞等方面启发学生品赏、比较,提问道:请说说文章标题的妙处?这也是为上好作文课让学生学会拟标题过渡。学完课文后,笔者让学生根据训练要领活用课文标题,试拟题目,要求:题目力求言简意丰、新颖别致,又靓丽夺目。经过精心指导,不管是命题作文、话题作文,还是补题作文,学生自拟的题目都令人耳目一新。例如,学生在关于“考试”为内容的习作中巧设悬念,拟题《一百分,我恨你》;在以“陪伴”为话题,引用歌词拟题《常回家看看》;在半命题补题作文中,巧用比喻修辞手法拟题《家,爱的港湾》,等等。

二、关注开头结尾,学写“凤头豹尾”

开头、结尾是文章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好的开头先声夺人,令人手不释卷,激起一睹为快的兴趣;好的结尾则有高屋建瓴之势,画龙点睛之效,余音不绝之感。语文课本中开头、结尾不乏“凤头”“豹尾”等特点的丰富例子。例如,朱自清的《背影》开篇点题、简洁明快:“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这一结尾呼应开头,深化主旨,升华情感。在引导学生学习这些文章时,笔者关注其开头和结尾,导入课文:你认为本文的开头、结尾有什么特点?你能用简洁的语言提炼方法吗?学生自主探究,接着师生互动,共同总结得出开头、结尾的方法。如开头的方法有:开门见山法、联想回忆法、创境导入法、妙用题记法、活用修辞法、巧设悬念法;结尾的方法有:照应开头法、抒情议论法、景物烘托法、解开谜团法、卒章显志法。最后指导学生仿写,例如在命题作文《那一刻,我终于读懂了你》中,有的学生这样写开头:“雨天,我独自坐在窗前,静静地听着窗外的雨声,‘滴答’‘滴答’雨不停地下着,我百无聊赖地转动着手中的笔,望着窗外淅沥的雨滴入神,脑海却不时地闪现出刚才与父亲争执的画面……”结尾写道:“雨渐渐停了,天色变得清晰而透亮。望着远处他渐行渐远的背影,心里也为之释然。那一刻,我终于读懂了你!”学生利用开头创境导入法,结尾景物烘托法,化平淡为神奇、充实丰富且有内容。

三、感受文章细节,学会细节描写

中国近现代哲学家金岳霖说:“细节之美装点了一个人的灵魂,使苍白的文字一下子神采飞扬,血肉丰满。”细节决定成败,怎样才能写好细节呢?首先,平时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养成细心观察事物的习惯。其次,多借助教材,关注课文细节描写处,探索课文细节描写的奥秘。笔者引导学生从以下两个方面关注文章的细节描写。

(一)抓动作描写

著名作家老舍先生说过,只有描写行动,人物才能站起来。如何让动作描写更“出彩”。教师出示课文和修改稿,让学生比较阅读,师生交流探究:课文“穿、爬、攀、缩”几个动作细写,较之修改文的“走、抓、踩”,更能把父亲爬月台买橘子的艰难凸显出来,反映父亲对儿子的慈爱,使儿子自然而然流露对父亲的痛惜和思念的感情,激发读者情感的共鸣点。

(二)抓心理描写

心理描写是塑造人物形象、刻画人物性格的重要手段,具有揭示人物内心世界,表现人物丰富而复杂的思想感情作用。心理描写又有三种基本方法:内心独白、神态显示、梦境和幻觉。

1.关注内心独白。如作家毕淑敏的小说《一厘米》中多处运用心理描写,刻画人物性格特征,突出作品主题。在教学时,笔者让学生分析描写心理的句子:通过哪种形式,表现什么内容,起到什么作用?例如“怎么办?吵架吗?她不怕吵架,可是她不愿意孩子看见这一幕。为了小孩,她忍”。这样的内心独白写出了陶影尽管深受委屈,但为了儿子一再忍让,表现了陶影对儿子深沉的爱以及内心的善良,刻画了人物的性格特征。

2.关注神态显示。人们常说:“脸是人感情的晴雨表。”这说明了神态与人物思想感情的关系是极为密切的,内心活动常常通过人的面部表现出来。如名家笔下的人物神态描写惟妙惟肖,用上了传递表情、神态的词语,法国作家都德的《最后一课》写道:“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祈祷的钟声也响了。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在分析此细节时,笔者首先让学生体会韩麦尔先生聽到钟声、号声,宣告最后一堂法语课结束了,时间到了,从此与法语告别时内心痛苦的神情,然后明确作者选用“惨白”一词的妙处,让学生拿出课前写内心痛苦的片段作文进行对比。学生通过比较,体会到了注意用表情、神态词语的描写细节,比注重语言表述更精确,最后模仿课堂中学到的技法,实现创新。

3.关注梦境和幻觉。人物的喜、怒、哀、乐等情绪,通过梦境、幻觉间接委婉地透露出来,反映人物的命运、际遇,以及对未来的憧憬与追求。其中,常见的标志性词语有“觉得”“仿佛”“仿佛听到”“似乎看见”等。如俄国作家契诃夫创作的短篇小说《凡卡》的结尾:“他在梦里看见一铺暖炕,炕上坐着他的爷爷,搭拉着两条腿,正念他的信……泥鳅在炕边走来走去,摇着尾巴……”在分析这一细节时,笔者先让学生反复读,体会小凡卡受不了老板的虐待而偷偷写信给远方爷爷时的心境,然后让学生分析这一写法的妙处:通过梦境描写委婉地透露小凡卡的归乡之心、实现自己愿望的困境。最后,让学生仿写巩固提升,提示学生在进行幻觉描写前,适当用上一些提示语,如似乎、或、好像、仿佛等。

四、探究文章的结构,掌握布局谋篇

经典之作是指设计师匠心独运的成果,布局合理、构思巧妙。有了好的写作思路,才能写出好的作文,教师在指导学生布局作文结构时,主要分以下两个步骤。

(一)以教材为抓手

本着“阅读文本—分析文本结构特点—总结布局谋篇”的思路进行,最终探究出四种可行性结构布局方法,即总分式、并列式、层递式、对照式。具体如下。

比较典型的总分式结构的课文有《春》等。朱自清的散文《春》紧扣一个“春”字,写了盼春、绘春、颂春三部分内容,文章的中心部分是“绘春”,作者围绕“绘春”有序地描绘了春草、春花、春风、春雨、迎春(通过几个画面连缀、突出文章主题,且几个画面呈现并列关系)。并列式结构的文章有《精神的三间小屋》等。文中有三个观点:“第一间,盛着我们的爱和恨”“第二间,盛放我们的事业”“第三间,安放我们的自身”(这三者之间呈现并列的关系)。这篇文章运用了画面连缀,或者观点并列,或者小标题连缀结构——“串珠”法等,采用“串珠”法进行作文,段落形式呈现整齐并列的样式,文脉清晰、结构工整、层次井然。对照式结构的文章有《阿长与〈山海经〉》等。文中作者对“长妈妈”的情感变化:不大佩服—不耐烦—空前敬意—新的敬意—怀念。作者的情感随着事情的发展而变化,典型的“事回情转”形成波澜起伏,造成鲜明对比。递进式的结构有《家》等。《家》一文中“家是一只船”—“家是温暖的港湾”—“家是永远的岸”,由三个比喻句作小标题连缀全文,层层深入,抒写自己对家、对人生由浅入深的哲学思考。这种层递结构的方法由浅入深,层层深入,揭示了文章的中心,或抒写了自己对人生哲学的思考。

(二)出示习作要求

(1)以“成长的滋味”为题,先列写提纲,然后写成文,要求:体现“总分”式结构和并列式结构。

(2)以“面对    ”为题,先列写提纲,然后写成文,要求:写分述部分,体现“层递式”结构。

(三)展示习作,师生评议

示例:《成长的滋味》

每个人都在成长,从依赖亲人到独立,有春风的抚摸,也有暴雨的袭击,历经风风雨雨,成长的过程就像一个调味瓶,充满了咸甜苦辣。

甜——薄荷糖的滋味

成长是薄荷糖的味道(你有很多事可以做,也有很多新天地可以发现)……成长的滋味如薄荷糖般,甜而畅快。

辣——姜糖的滋味

成长是姜糖的味道(遇到了挫折,让你苦闷至极)……成长的滋味如姜糖般,辣而深刻。

咸——话梅糖的滋味

成长是话梅糖的味道(明白了生活就是苦乐交织的精彩)……成长的滋味如话梅般,咸甜交并。

成长过程中,我们会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失败的痛苦;有理解的畅快,也有误解的揪心。这些滋味像调味料,咸甜苦辣并具,这便是成长的滋味。学会调料,我们的生活就会更精彩。

这篇习作是并列式结构的散文,分述部分围绕“滋味”一词用3个小标题连缀,每个段末用小结局结尾,段落形式呈现出整齐并列的样式,文脉清晰、结构工整、层次井然。

艺术家罗丹有句名言:“生活并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的眼睛。”这话放到欣赏语文教材同样适用,每篇课文都有其突出的亮點,教师要有一双慧眼,带领学生发现、欣赏、品读、仿写、运用,通过深挖细嚼课文,读中悟法、以读促写、以写促读,有效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责编 杨 春)

猜你喜欢

习作能力语文教材初中生
《发明与创新》(初中生)征稿啦
《发明与创新·初中生》征稿啦!
初中生作文易犯的“十大病”
论语文教材中古典诗文吟诵教学方法
语文教材中寻找口语训练的契机研究
多点开花,务实有效的举措
小学语文教材共有课文的词语编排情况考察
用“开放式”作文教学点燃学生写作激情
农村小学作文教学策略
初中语文教材中情感元素的教育价值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