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精读打开学生的认知通道

2021-09-10谢雪敏

广西教育·A版 2021年3期
关键词:精读副词矛盾

【摘要】本文以《邓稼先》教学为例,论述以精读打开学生认知通道的策略:紧扣矛盾点,内外验证,体悟文本深层意蕴;聚焦数字,串联文本,探寻内生价值;依托副词,在品味鉴赏中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

【关键词】精读 认知通道 矛盾 数字 副词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09-0076-02

部编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邓稼先》一文由邓稼先的挚友、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先生所写。由于该文所写事件年代久远,且引用了学生较为陌生的诗词、电报和歌词,导致学生对文本的语境缺乏直接的经验感知,在认知上与文本形成了较大的距离。这既是教学这篇课文的障碍,又是契机。上海师范大学王荣生教授说过:“一篇课文的教学内容,从学生的角度讲,可以归结为三句话:学生不喜欢的,使他喜欢;学生读不懂的,使他读懂;学生读不好的,使他读好。”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距离的方法有很多,其中精读文本就是一种重要的策略。这篇课文所在单元提出要“在通览全篇、了解大意的基础上,把握关键语句或段落,字斟句酌,揣摩品味其含义和表达的妙处”。这就意味着教师要以“把握整体大意”为精读的前提,以“字斟句酌”为精读的方法,引导学生紧扣文本语言反复揣摩,达成“入乎其内,出乎其外”的境界。

一、紧扣矛盾点,内外验证,体悟文本深层意蕴

孙绍振教授说过:“语文教师一定要讲出学生一望而知,其实一无所知的东西来。”解读文中的矛盾点,既可以借助细读,从文本中寻求信息与依据,又可以借助资料,从文本外围层面求得印证,从而洞察文本矛盾点中蕴藏的微言大义。

文中第一自然段概述了百年屈辱史,作者以“巨大贡献”与“鲜为人知”这两个极具冲击力和矛盾感的词语,展现了邓稼先在民族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一方面,从外围层面来看,教师有必要拓展补充邓稼先的生平资料与当时的国际形势,让学生感受到核试验对国家安全和民族发展的重要意义。比如由于工作的特殊性,邓稼先的工作需要保密,他曾经对自己的妻子说:“家里的事情交给你,我的未来要交给工作。做好这件事,我一生就有意义。”这些资料的引入,便于学生更加深入地阅读文本,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理解“巨大贡献”和“鲜为人知”之间的矛盾关系。另一方面,从文本内在信息来看,邓稼先身先士卒,在28年的时间里一直都站在原子武器研究的第一线,带领我国早期一批顶尖的技术人员先后研发了中国的原子弹和氢弹,将我国国防技术推向了世界先进水平。这些信息从表面上看,与一开始的“鲜为人知”是矛盾的。事实上,这篇文章是杨振宁教授于1993年所写,当时的人们对于这一批科技人员的事迹已经不陌生,而在之前,国人对此可谓是知之甚少,这也与课文开始直接点明的“长期以来鲜为人知”这一概念相契合。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文中所指向的“28年”只是一个相对概括的表达,人们对于这一期间的大量细节并不了解,自然就对邓稼先在研究过程中的感人事迹缺少体验和认知。

《邓稼先》一文存在诸多矛盾之处,这些看似矛盾的地方其实蕴藏着丰富的教学价值,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文内、文外两重维度进行文本细读,更深入地感受文本内在的深刻意蕴。

二、聚焦数字,串联文本,探寻内生价值

《邓稼先》这篇课文的作者杨振宁与邓稼先为同窗好友,对他的经历较为熟悉,写这篇文章以还原客观事实为己任。同时,文中又饱含着作者的深情,抒发了作者对亡友深切的怀念之情。因此,这篇课文带有写人散文和人物传记的双重特征。其中,作为人物传记,作者为了体现客观性和精准性,就大量使用了一系列的数字,加上作者并没有依照年代和时间顺序描写,而是依照不同的板块和维度展开描写,无形之中就加大了文本接受的难度。事实上,由于其写人散文的特质,这些数字就不再冰冷,而是饱含着人物的泪水与真情。教师可以尝试以数字为线索,串联、整合文本内容,引导学生品味数字背后所蕴藏的价值。

比如在写“1985年8月”邓稼先患病到“1986年7月29日”邓稼先逝世的经历时,作者以一连串的數字揭示了邓稼先生命的流逝,配合“全身大出血”简洁的语言描述,不仅再现了一幅惨烈的画面,也昭示了邓稼先为祖国国防事业所付出的巨大辛劳。因此,在这一段描述中,作者以一连串的数字组织了邓稼先人生最后阶段的行事链条,只有将这些数据与所做的事情进行联系,打通这段文字内在的气韵,比如作者穿插交代了“他和于敏联合署名写了一份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核武器发展的建议书”等事件,教师可以紧扣数字,组织学生感受邓稼先在病重期间忍受病痛,完成建议书的场景。此时,教师可以拓展一些鲜活的素材加以佐证和支撑。比如邓稼先当时的身体状况、心理活动以及起草建议书的难度之大等,帮助学生从更为深切、全面的视角探寻文本中数字背后所揭示的人物特点。

因为这篇文章具有人物传记和写人散文的双重特征,文本中的数字既是展现人物特点的重要依托,又承载着作者内心丰富的情感寄托,所以教师就需要将文本中的数字与所描写的具体内容进行整合,扩展看似机械数字背后巨大的表达空间,探寻其蕴藏的内在价值。

三、依托副词,品味鉴赏,走进作者世界

精读文本不难发现,《邓稼先》一文中存在着两个世界,即外显在文本中的课文主人公邓稼先的“人物世界”和创作者杨振宁心中意欲抒发的“情感世界”。前者融入了邓稼先的个体化生命和心中所系的民族情怀,后者则注入了丰富的私人友情。很多学生在阅读文本时容易被文本语言吸引到描写对象的“人物世界”中,而严重忽视了创作者的“情感世界”。鉴于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精读文本中的副词,关注作者运用副词所展现出来的修饰程度、状态特征以及所呈现出来的语气语调。

在这篇课文中,作者运用得最多的副词就是“最”字,比如“一百年前,中华民族历史上最黑暗最悲惨的时代”“最重要、影响最深远的巨大转变”“最不要引人关注的人物”“他是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的人”“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是我最敬爱的挚友”。看似简单的一个字,却充满了值得学生探究与品味的内涵。其中“最黑暗最悲惨的时代”“最重要、影响最深远的巨大转变”这两句以对比的方式,强化了民族遭受侵略和屈辱的程度,与邓稼先取得成功之后的荣光相得益彰,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对比辨析,“最”字作为副词的修饰性效果可见一斑;而“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的人”“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中的“最”字,则是对邓稼先精神品质的高度凝练和概括,凸显了他的内敛、朴实和奉献精神,这是作者做出的主观判断,联系起来阅读品味,则可以走进作者内在的精神和情感世界;而“是我最敬爱的挚友”则来自作者于邓稼先逝世之后写给邓稼先夫人许鹿希的电报中,是作者经过慎重考量和斟酌说出的肺腑之言,是对两人五十多年友谊的高度概括,“最”与“挚友”形成了丰沛的表达合力,其真挚程度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此外,课文中一些看似简单的副词极易被学生所忽视,教师也需要引导学生结合具体的文本情境进行感知和体悟。比如,在“竟能说服工宣队、军宣队的队员”“邓稼先竟有能力说服两派继续工作”以及“人们知道他没有私心,人们绝对相信他”中,作者运用了副词“竟”和“绝对”,表达了程度之高,用在句子中将邓稼先为人的忠厚与朴实展现得淋漓尽致。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尝试将这些副词剔除,与原文进行对比,深入感受这些看似可有可无的副词所形成的表达效果。

入选教材的文本都是文质兼备的典范之作,值得学生精读和品析的内容有很多。教师要善于从文本的特质出发,巧妙地开掘资源、搭建通道,运用精读的方法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引导学生在字斟句酌中走进文本世界、人物世界和作者的内心世界,实现学生认知与文本的高效对接。

【作者简介】谢雪敏(1976— ),女,玉林陆川人,大学本科学历,一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学语文教学。

(责编 秦越霞)

猜你喜欢

精读副词矛盾
The Wheels on the Bus
几类树的无矛盾点连通数
再婚后出现矛盾,我该怎么办?
副词“好容易”及其词汇化成因
矛盾的我
对矛盾说不
浅析如何提高英语阅读能力
副词和副词词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