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风导向的城市研学实践课程建设探究
2021-09-10梁建华劳颖明
梁建华 劳颖明
【摘要】本文论述以学风为导向的城市研学实践课程建设的实践,介绍南宁市凤翔路小学的经验:以全域视角,开发设计基于学风建设的研学实践课程,从主题定位、基地建设、项目学习、评价体系、协同育人等角度创设城市研学实践课程范式,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学生的人文品质与道德修养,指向学生高阶思维的发展、综合能力的迁移应用,与学校的传统文化课程、社团活动课程、智慧课程相结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关键词】学风导向 研学实践 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09-0006-04
南宁市凤翔路小学自建校以来,以“树君子品行,立君子风范”为主导思想,开展“君子文化”育人的研究与实践,“君子文化”价值理念逐渐成为凤翔路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灵魂与核心。学校一直致力于顺应新时代的需求,以学风“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为导向,借助项目式学习促进研学实践活动课程化,实现课程观念、开发实施、评价方式的创新,形成城市学校研学实践活动的新范式。下面,介绍学校对研学实践课程建设的探索成果。
一、主题定位,实现研学实践课程化
凤翔路小学的办学理念是将学生培养成具有传统君子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彬彬少年、谦谦君子。为此,学校围绕“君子文化”着力打造“君智”课程体系,即智慧课程与君子课程,向教育教学全方位渗透。学校开发兼具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针对性的研学实践内容,实现学风导向的城市研学实践课程建设探索的课程化发展。如图1所示。
(一)学校文化理念下的研学实践课程定位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学校的学风,也是学校研学实践课程的核心表达。其核心目标是着力培养具有高尚的道德修养(仁义)、扎实的科学文化素养(智、礼)、健康发展的身心(智、孝)、儒雅的审美情趣(礼、义)、团结合作克服困难的能力(信、义)以及面向未来的自信与能力(智、信)的谦谦君子,努力使学生具有民族文化的底蕴、热爱祖国建设家乡的使命感与责任感,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如图2所示。
(二)确立校本研学课程六大主题
学校依据国家、地方及学校校本课程发展要求,以学校师生发展特点及需求为起点,开发探索校本特色研学实践课程,让学生走出教室,在广阔的大自然中学习,促进书本知识与生活经验的深度整合。学校立足育人目标(仁义礼,智信孝),以挖掘“行”的深度、拓展“行”的宽度、落实“行”的效度为依据,形成六大主题课程框架。如图3所示。
明确研学课程的主题板块后,学校共开展了6次主题研学活动,组织一年级、二年级学生游览家乡绿城南宁的自然风光(诗意田园),开展为祖国母亲庆生的主题活动;组织三年级学生到南湖公园开展“传承红色精神”主题研学活动,组织四年级、五年级学生到广西规划馆开展“家乡的变化”主题研学活动(场馆寻迹);四年级学生乘船游览母亲河——邕江(文化探寻);组织五年级学生参观四野牧业(职业体验),了解肉牛的养殖,并与动物亲密接触;组织六年级学生到金穗农业生态基地参观现代农业(科创未来),了解现代农业生产与销售相结合的现代工作流程。
(三)明确研学项目式课程生态系统
经过一年的实践,学校以学风为导向的校本研学课程特色鲜明:以“行”为核心,教学内容行成于思,教学手段思行合一,形成君子特色研学实践课程生态系统。如表1所示。
学校以年级为单位進行课程规划设计,在六大主题课程板块中分别设计不同的项目学习内容,课程建设与地方文旅资源互生互促,“国家—地方”课程有机结合,形成了校本研学课程生态系统。在课程建设中分学段制订学习要求和发展目标:低年段以培养兴趣、涵养君子品行为主;中年段强调知行合一,注重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高年段则突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学校在设计研学活动课程时挖掘具有南宁地方特色的研学活动资源,因地制宜,因势利导,让学生观察真生活,获得真体验,在活动中锤炼君子品行。
二、创设范式,聚焦学生核心素养
(一)创设研学实践活动范式
基于以上导向与设定,学校创设了城市学校的研学范式:时间固定、地点共享、组织合作、全员参与。如图4所示。
每个月末的最后一周的周五为研学活动日,地点为南宁市内的各大研学基地,参与者是全校师生、家委。其中,对参加研学活动的家委有明确的任务分工规定:每次研学活动每班最多5位家委参加,一人负责医疗,一人负责拍照,一人负责班级文字宣传,一人负责纪律协调,一人负责财务,分工明确。每次活动由不同的家委轮流负责,促进家校沟通,拉近家校关系。
在组织形式上,体现学校为主导(定时间、定地点、定主题)、年级组长具体负责(研学方案、项目式学习成果呈现、评价)、家委协助落实完成(踩点、路线规划、收费),实现真正的家校融合。如图5所示。
(二)学科协同聚焦提升核心素养
研学课程把课堂搬到大自然当中,学校仔细考察实施环境和条件,让学生在阳光微风、鸟语花香中进行学习。通过各学科教师沟通融合,为研学课程设计明确的主题和目标,设置“行前准备—研学实施—课后反思”三个环节,为学生设计富有趣味性、体验性、挑战性的实践项目课程。让学生在实践体验中经历深度学习的过程,引导学生在体验与实践中将认知、情感和行为内化为直觉的行为习惯,达到知行合一,从而实现价值体认。以隆安金穗生态园火龙果基地参观研学方案为例:
这份研学课程方案分别就参观前、参观中、参观后提出项目式学习要求:参观前让学生了解研学课程的目的地、课程任务;参观中学生可以对自己关注的方面进行专项调查学习;学生亲身体验后想一想这次参观考察让自己了解到了什么,从而形成研学报告。学生在这个过程中看到了农产品深加工的过程,从而形成了农产品增值的概念,更加深了对扶贫脱贫工作的了解。研学活动真正让学生拓宽视野,提升综合素养。
三、建立课程实施保障体系
凤翔路小学依托相关政策保障,建立了包含师资保障、团队保障、组织保障和设施保障的研学课程实施保障体系,实现分工合作、逐层上报、管理落地。如图6所示。
政策保障:2016年底,教育部等11个部门联合下发了《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文件提出“开发一批育人效果突出的研学旅行活动课程”。2017年9月国家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中,明确将“研学旅行”纳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四种主要活动方式。与此同时,青秀区党委、青秀区人民政府、青秀区教育局大力支持学校开展研学实践课程的探索,并为学校提供了研学专项经费支持,解决学生的研学课程费用。政府的大力支持为学校课程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
师培保障:加强教师队伍培训,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校内培训与专家引领相结合。在学校层面上,由各分管负责人召开全体教师、年级组长等联席会议,解读“六义四动”课程建设,明要求、懂规范,系统地开展课程建设。对外,邀请了柳州教科所唐丽老师、广西师大熊西蓓博士等专家名师来校对学校课程开发建设进行指导,专家引领促进了教师队伍的课程开发与建设能力的提升。
团队保障:学校重视课程建设,进行了周密的计划、合理的分工,建立了由两校区德育主任牵头、德育组长组织、两校区轮流负责的制度,组建了课程建设团队。团队各司其职,协同开展研学工作,团队成员包括校级、中层、年级组长及教师、家委等,课程建设团队化有序开展。
组织保障:学校每学年伊始,即制订本年度的研学计划,定时间、定地点、定主题、定人员。规范家校融合范式,分工合作制订方案,全校上下齐心协力共同保障研学课程顺利开展和落实完善。
设施保障:学校每次开展研学活动,都会进行详细的设施检查。学校租用信誉好、车辆安全检测过关的车队的车辆,与其签订安全协议,具体到每位司机的姓名与联系方式,保障通讯畅通。对研学场地,由家委组织先行踩点,对路线、设施及餐饮等进行检查审核,提交年级组讨论后,再上报教师,最终由教师逐级上报,保障活动设施安全。
四、构建和完善研学综合评价体系
根据课程评价的要求,学校把对研学课程的评价分为:学生发展性评价、教师发展性评价和课程发展性评价,互为反馈、相互促进。如表2所示(见P11)。
课程开发与评价紧密相连,学校构建了符合新时代要求的研学校本课程评价体系。在研学活动过程中,以问答、知识竞赛、动手实践、作品展示等形式了解学生的课程掌握情况。在四年级、五年級学生参观广西规划馆的活动中,采取了班级知识竞赛的形式以检测学生的研学学习情况,更好地激发学生的自信心与求知欲,提高研学课程实效。学校还设计了研学自我评价表,要求学生从团队精神、自我管理及实践活动三个方面进行评价。学校还在期末对学生研学课程进行综合评价,检测教学效果,提升学校办学质量。
综上所述,南宁市凤翔路小学的研学实践课程,立足学校文化,以学风建设为导向,构建“君子”研学实践课程体系,实现了五育并举、立德树人,以期培养出行稳致远、行思合一的谦谦君子。
【作者简介】梁建华(1968—),广西天等人,特级教师,南宁市凤翔路小学校长、书记,研究方向为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劳颖明(1974—),女,广西南宁人,南宁市学科带头人,研究方向为小学基础教育。
(责编 雷 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