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张国江主任中医师从湿论治治疗杂病的经验

2021-09-10王君艳褚琦

锦州医科大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病案

王君艳 褚琦

【摘要】:湿邪可引起多种疾病,根据病因可分为内湿和外湿。湿症是临床常见的一种病症,而临床常见的祛湿的方法有很多,如化湿、渗湿、燥湿、胜湿、利湿等。治湿的方剂亦比比皆是,而三仁汤是其代表方,以杏仁、白豆蔻、薏苡仁为主药,起到宣上、畅中、渗下作用,上中下三焦通治;张国江主任中医师从湿论治治疗杂症,应用三仁汤,疗效显著。

【关键词】:湿邪;三仁汤;张国江;病案

【中图分类号】R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6-5328(2021)05-119-03

吾师张国江是唐山市中医医院中医经典科主任中医师,国家级名老中医药专家诸云龙老师的高徒及学术继承人;唐山市卫生系统优秀中医专家;第三批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天津中医药大学及华北理工大学中医内科学硕士研究生导师。长期从事中医门诊及病房内科临床工作,善用经方治疗内科疑难杂病,尤其从“湿邪”致病理论上,对疾病的诊治有独特的见解,在临床上常以三仁汤为基础方,加减化裁,灵活运用,治疗效果显著。笔者是华北理工大学中医学院20级中医内科学研究生,有幸跟随张师出诊,现将吾师治疗经验分享如下,以供借鉴。

1.湿困中焦案

患者冯某某,女,61岁,河北唐山人,2020年9月20日初诊。患者诉浑身酸痛沉重,腹胀不适,口苦,时有胸闷气短,大便稀,舌质偏红、苔白腻,脉濡。西医理化检查未见异常。中医诊断为湿困中焦证。治以清热祛湿,宣畅气机。处方如下:柴胡12g、黄芩9g、炒苦杏仁10g、薏苡仁15g、白豆蔻10g、半夏10g、厚朴15g、滑石15g、通草6g、淡竹叶8g、苍术15g、陈皮10g、藿香10g、佩兰10g、砂仁10g、焦三仙各10g。共7剂,水煎服,早晚分服。

2020年9月27日复诊:患者诉浑身酸重症状减轻,无口苦,大便正常,舌苔仍白腻,张师遵循效不更方原则,在原方基础上临证加减,处方如下:炒苦杏仁10g、薏苡仁15g、白豆蔻10g、半夏10g、厚朴15g、滑石15g、通草6g、淡竹叶8g、苍术15g、石菖蒲10g、陈皮10g、藿香10g、佩兰10g、砂仁10g、莱菔子15g、焦三仙各10g。继予7剂,服药两次即告痊愈。

按语:中焦脾土喜燥恶湿,湿属阴邪,最易困遏脾阳,导致脾阳不振,不能运化水湿,水湿弥漫三焦;《素问·灵兰秘典论》“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三焦是全身津液运行的通道。患者老年女性,素体脾虚,则最易生水湿;湿渍肌肉,湿性重着,故患者浑身酸痛沉重;湿性黏滞,容易阻滞气机,导致脾气不升,胃气不降,故腹胀、胸闷气短;湿邪日久,郁而化热,湿热弥漫三焦,影响肝胆,则出现口苦;《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中“湿胜则濡泄,甚则水闭跗肿。”故患者大便稀。舌偏红提示有热象;苔白腻,脉濡滑均为湿邪之象。故辨证为湿困中焦为主,三焦皆受影响。治以清热祛湿,宣畅气机。《温病条辨·上焦篇》第四十三条:“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舌白不渴,脉弦细而濡,面色淡黄,胸闷不饥……三仁汤主之”[1]。患者症状与此相符。故处方中以三仁汤主方,并合平胃散加减化裁,三焦湿热往往影响肝胆,三仁汤加柴胡、黄芩,寓柴胡三仁汤之意,亦是手少阳三焦经与足少阳胆经同治的体现。杏仁润降肺气的同时走大肠,润肠通便,通调相表里的两脏腑,偏于开宣上焦;白蔻仁辛芳香燥,在理肺气的同时还走脾,有燥湿健脾之效,偏于芳化中焦;薏苡仁在清利肺气的同时走膀胱,能渗湿利水,偏于渗利下焦[2] 。柴胡、黄芩走少阳胆经,清泄少阳肝胆之热,疏利气机;半夏、苍术、厚朴以行气燥湿;陈皮、砂仁健脾行气,气行则水行;滑石、通草利尿通淋,有利小便实大便之意,也体现了“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的理念;焦三仙健脾消食。藿香、佩兰芳香化湿。张师强调:祛湿重在治脾,湿属有形,有形之湿去,无形之热无所依附,则亦去而病解。故方中以大量祛湿药为主。张师认为:遇到正气偏虚而湿邪盛的病人,应先祛湿邪再补其虚,以防病深不解。

2.湿蕴肌腠案

患者刘某,男,28岁,河北唐山人;2020年10月12日初诊。患者面部痤疮反复发作2年余,曾外涂西药软膏(具体药物不详),效果不佳。近期面部痤疮加重连及项部、额头等,局部红肿凸起,个别伴有白色脓头和搔抓遗留痂皮,面部油腻,故前来就诊。观其患者舌淡红苔黄腻,脉滑。吾师认为:中医诊断为肺风粉刺,湿毒蕴结证。治以宣肺化湿解毒法[3],处方以三仁汤加味。处方如下:杏仁10g、白豆蔻10g、薏苡仁15g、通草10g、厚朴10g、滑石15g、半夏10g、淡竹叶8g、枇杷叶10g、白前10g、前胡10g、紫菀10g、桔梗10g、蒲公英15g、金银花15g、野菊花10g、紫花地丁10g、土茯苓15g、地肤子10g、苦参15g。共14剂,水煎服,早晚分服。并嘱患者少食甘甜辛辣油腻之品,以防助湿生热。

2020年10月26日复诊:患者面部红肿已消,脓头已溃,有色素沉着,面部未出现新的痤疮,患者诉无瘙痒。舌淡苔白腻,脉滑。处方如下:杏仁10g、白豆蔻10g、薏苡仁15g、半夏10g、淡竹叶8g、通草10g、厚樸10g、滑石15g、枇杷叶10g、蒲公英10g、金银花10g、野菊花10g、紫花地丁10g、土茯苓15g、地肤子10g、苦参15g、白鲜皮10g、藿香10g、佩兰10g、焦三仙各10g。让患者继服14剂。剂尽,患者面部仅有散在色素沉着,无红肿及新生痤疮。

按语:肺风粉刺相当于西医所说的寻常型痤疮。《诸病源候论 面疱候》记载:“面疱者,谓面上有风热气生疱,头如米大亦如谷大,白色者是[4]” 。《素问.生气通天论》中曾论述“汗出见湿,乃生痤氟”。 吾师认为痤疮的发病机制为湿邪浸淫肌肤、肌腠,蕴久化热成毒所致[3],痤疮常发生在面部肌腠,病位表浅,肺主一身皮毛,故方中以桔梗、枇杷叶、前胡、紫菀、白前以清宣上焦肺气;湿性重浊,故患者面部油腻,因肌腠与三焦、膜原等均为湿邪之道路,是湿邪善袭之部位,故方中以三仁汤为底方加减化裁以清利三焦之湿;清利三焦之湿间接就可以清利肌腠之湿;湿邪郁久化热,热盛成毒形成疔、疖,故以五味消毒饮清热解毒,散结消疔。地肤子、土茯苓、苦参以除湿止痒,为皮肤科常用药。诸药合用,共奏宣肺化湿解毒之功。张师强调湿性黏滞,病程缠绵难愈,且容易反复发作,治疗此种疾病时,用药时间较长,且肥甘厚味、情志不畅易诱发痤疮生成,故嘱患者在生活中应注重饮食情志的调节。

3.湿流关节案

患者唐某某,女,38岁。河北唐山人,2020年11月2日初诊。自诉全身关节酸重肿胀疼痛半年余,晨僵明显,近期天气转寒,疼痛加重,活动不利,舌淡胖水滑,舌质淡红、苔白腻,脉沉。西医诊断:类风湿性关节炎;中医诊断:痹症,证型为风寒湿痹;治疗为芳香化湿、散寒止痛、通利关节。处方亦以三仁汤加味。方如下:杏仁10g、薏苡仁15g、白豆蔻10g、厚朴10g、甘草10g、通草6g、滑石15g、淡竹叶10g、半夏10g、威灵仙10g、秦艽10g、海风藤10g、青风藤15g、木瓜15g、广藿香10g、佩兰10g、土茯苓15g、防己15g 、海桐皮15g、 焦三仙各10g。共14剂,水煎服,早晚分服。

2020年11月26日复诊:患者诉疼痛明显减轻,苔白,脉沉。处方如下:杏仁10g、薏苡仁15g、白豆蔻10g、滑石10g、淡竹叶10g、厚朴10g、威灵仙10g、秦艽10g、海风藤10g、青风藤10g、木瓜15g、廣藿香10g、佩兰10g、土茯苓15g、防己15g 、海桐皮15g、杜仲10g、牛膝10g、桑寄生10g、川乌(先煎)5g、焦三仙各10g。连服一月余,回访患者,诉症状消失,全身关节活动如常。

按语:《素问·痹论》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至而为痹也”。仲景在《金匮要略·痉湿病脉证治第二》曰:“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者,此名湿痹。”湿邪最易流注关节。湿为阴邪,易袭阴位,因此湿邪最易流注关节;湿性重浊,故患者关节酸重疼痛;《素问·皮部论》曰:“寒多则筋挛骨痛”。寒性主痛,故遇寒加重。《素问·至真要大论》中论:“诸痉项强,皆属于湿”。湿留关节,故关节活动不利僵硬。舌淡胖水滑,苔白腻,脉沉,均为寒湿之象。类风湿性关节炎属于中医痹症范畴。张师认为:“早期类风湿性关节炎病因病机为人体阳气亏虚,不能固护肌表,致风寒湿之邪侵及人体关节所致,并认为风邪在该病发病机制中并不十分重要,处于从属地位。湿邪是类风湿性关节炎发病的重要因素,因此,我们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应以温阳益气,散寒除湿,通利关节为主[5]。祛湿是类风湿性关节炎主要的治疗原则[6]” ,故方中以三仁汤清利湿热;威灵仙、木瓜、青风藤、海风藤、防己、秦艽、海桐皮散寒除湿、通络止痛;土茯苓通利关节;焦三仙、佩兰、藿香健脾祛湿;湿热去除,脾胃得健,水湿得运,湿邪自祛,痹症自除[7]。张师认为湿邪去,阳气自然会恢复,强调若湿邪偏胜,初期就予附子、川乌、草乌等温阳之品,容易湿热胶结,致病情迁延,故张师治疗湿症,多先祛湿,湿祛后再温阳,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4.湿伏膜原案

患者王某某,女,47岁,河北唐山人,2020年11月20日初诊。患者自觉忽冷忽热(低热)已半年余,体温波动在35.7℃至38.2℃,午后多见,时有烘热汗出,情绪不佳,烦躁易怒,夜间易醒,醒后难寐,白天乏力嗜睡,精神不振。舌淡红、苔白腻,脉濡细。西医理化检查未见异常。中医诊断为湿伏膜原证,张师以祛湿化痰,疏肝理气为治法。处方:柴胡15g、黄芩9g、杏仁10g、薏苡仁15g、白豆蔻10g、半夏10g、厚朴15g、 滑石12g、槟榔15g、草果10g、合欢皮15g、石菖蒲15g、郁金15g、佛手10g、香橼10g、夏枯草15g、夜交藤15g、枳壳10g、莱菔子15g、茯苓15g、陈皮10g、竹茹10g、焦三仙各10g。共7剂,水煎服,早晚分服。

2020年11月27日复诊:患者诉忽冷忽热症状减轻,无烘热,精神状态好转,夜寐可,白天精神佳。舌淡苔薄腻,脉濡。处方如下:柴胡12g、黄芩6g、杏仁10g、薏苡仁15g、白豆蔻10g、半夏10g、厚朴10g、 滑石12g、木通10g、槟榔15g、草果10g、合欢皮10g、石菖蒲10g、枳壳10g、莱菔子10g、郁金15g、佛手10g、香橼10g、夏枯草10g、夜交藤10g、焦麦芽10g、焦山楂10g。共7剂,水煎服,早晚分服。患者回访疗效明显。

按语:患者中年女性,外感湿邪,加上素体脾虚不能运化水湿,致湿伏膜原,膜原即半表半里,亦归属少阳经。湿伏膜原,少阳枢机不利,故患者忽冷忽热,烘热汗出,身热不扬;湿邪阻滞气机,导致肝胆气机不畅,故情绪不佳;湿邪蒙蔽清窍,则嗜睡,精神不振;舌淡红苔白腻,脉濡细为湿热之象。根据《温病条辨·上焦篇》第四十三条:“午后身热,状若阴虚,病难速已,名曰湿温……三仁汤主之 [1]”,再结合小柴胡汤四大症“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张师遵循但见一症便是,不必悉俱的原则,以三仁汤合小柴胡汤加减为主方。其中以“三仁汤”清热祛湿,去除病因,再选取小柴胡汤中和解少阳的柴胡、黄芩疏利少阳气机,直达病灶,两方合用,共起清泄少阳湿热之功;合欢皮、郁金、佛手、香橼疏肝理气;枳壳、莱菔子、槟榔、陈皮行气解郁;石菖蒲、竹茹、草果清热化痰;夏枯草清泄肝经之郁热;茯苓、夜交藤以宁心安神;诸药合用,共奏神效。

以上四个医案的分别从湿困中焦、湿蕴肌腠、湿流关节、湿伏膜原的角度,均以三仁汤为主方治疗,体现了中医辨证论治中“异病同治”的理念。亦验证了肌腠、胃府、膜原、三焦相通、是湿邪善袭之部位的理论。三仁汤虽清利三焦之湿,其主要偏重中焦脾胃,这也体现了“治湿重在治脾”的思想。从以上四案可见,张师深得薛生白治湿理论要旨,可灵活运用,加减化裁。

参考文献:

[1]孟澍江. 温病学 [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5:196

[2]唐略.思考中医--纯中医思维下的方药入门课[M]. 北京: 学苑出版社, 2017:226.

[3]张国江, 韩玉申, 任朝霞, 等.宣肺化湿解毒法治疗寻常性痤疮的临床疗效观察. 内蒙古中医药. 2013(032)018

[4]《隋 巢元方著》. 诸病源候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80:768

[5]柳建军, 张国江, 杨艳祥, 等. 自拟龙腾方治疗类风湿关节炎30例.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1672-2779(2009)-11-0104-02

[6]苏艳仙, 黄清春, 陈秀敏, 等. 湿邪在痹症发病中的作用[A] 中国中医急症,2010:199

[7]王智明. 张延昌治类风湿性关节炎学术探讨[J]. 中医药通报,2009,8(1):15-17.

作者简介:王君艳,出生于1996年7月20日,性别女,汉族,籍贯安徽省,研究生,目前就读于华北理工大学中医学院,2020级中医内科学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医内科学。

华北理工大学中医学院 063000

猜你喜欢

病案
质量控制在病案管理工作中的实际应用成效
住院病案首页ICD编码质量在DRG付费中的应用
基于PDCA循环理论的病案首页质量控制
病案数字化质量控制研究
数字化病案扫描质量问题与对策
医院病案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有效措施
实施病案数字化翻拍处理技术提高病案科学化管理水平
如何做好新形势下病案档案管理
基层医院病历档案安全管理
谈病案信息统计的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