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遗”语境下 设计类专业本土特色课程建设探索

2021-09-10赵云芳

大学·教学与教育 2021年5期
关键词:非遗课程建设语境

赵云芳

摘  要:课程建设是提高高校教学质量的核心内容,而“非遗”语境下本土特色课程建设是地方高等院校教学改革和基本建设的重要工作。文章围绕“非遗”语境下本土特色课程建设的必要性、“非遗”语境下本土特色课程建设的实践及“非遗”语境下本土特色课程建设的思考三个方面,探讨将“非遗”项目与专业人才培养有机结合的方法及如何有效利用地方资源建设本土特色课程,以期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发挥教育在民族文化传承创新中的基础、服务和促进作用。

关键词:“非遗”语境;设计类专业;课程建设;实践;思考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獻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1)19-0044-04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们在长期从事生产、生活中积累而形成的具有民族性和地域性特色的文化瑰宝。我国各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彩,大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尤为丰富。地方高校应充分发挥地方优势,对当地非遗资源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将地方独特的文化资源与专业特征相结合,建设具有地方特色的本土课程,打造地方高校的办学特色。高校教育是地方非遗文化传承与传播的重要方式和途径,也是保护非遗文化的主要形式之一。将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与高校教育相结合,才能充分发挥高校教育在地方文化中的促进作用,才能更好地传承、保护和开发传统非遗文化。

一、“非遗”语境下本土特色课程建设的必要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对民族优秀文化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传承困难的问题,例如:年轻人们对传统文化和非遗知识的认知不深;参与度不够;现有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年龄偏大,无法传承;非遗产品与当下生活黏合度低等。高校是民族优秀文化传承和创新的重要阵地,汇聚着先进的教学理念和丰富的学术资源,同时地方高校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高校教育中课程建设非常重要,要将非遗项目与专业人才培养有机结合,建设本土特色课程就具有很大的必要性。所以,建设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要教学内容的本土特色课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能够使学生受到传统文化和民族艺术的滋养,增强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和专业知识的融合能力。

以非遗为主要教学内容的本土特色课程不仅会让学生对传统文化有更深层次的理解,还会对学生的专业学习产生积极的作用,当学生更深层次了解非遗项目,就会让非遗项目的传承种下种子,相关研究如刘青青《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学校教育研究——以贵州省民族地区学校教育为例》[1],刘春玲《论少数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校教育价值——以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例》[2]。因此,本土特色课程应根植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土壤,充分发挥其地方优势,用朴实的艺术语言、富有特色的艺术形态来启发、培养和教育学生。这不仅可以提高他们的艺术文化素养,还能开拓他们的视野,陶冶情操,使其充分了解本地区、本民族的各种优秀艺术资源,更重要的是激发他们爱国、爱民族的热情,增强学生立志报效祖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使他们自觉地更好地传承家乡的艺术文化[3]。

二、“非遗”语境下本土特色课程建设的实践

近年来,地方高校结合艺术类专业特色及本地非遗丰富的资源优势,将非遗项目引进到高校进行教学,积极探索“非遗”项目与艺术类专业建设之间的共生及相长方式,在高校及传承人之间搭建起了传承和创新民族文化和艺术的平台,从而使学生将传统文化与所学专业相结合的能力得到提高,同时培养了许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感兴趣的学生。

(一)教材建设

本土特色课程是根据非遗项目内容和专业特点相结合而成的课程,课程具有一定的地方特色,课程教材应同时具有特色性,因此,教材的编写是课程建设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以剪纸工艺这门课程为例,教材编写相关内容如下:

《剪纸工艺》教材编写思路。该教材是在参考前人研究成果如《中国民间剪纸史》(王伯敏著)、《剪纸艺术与工艺》(赵玉亮著)、《民间老剪纸》(王念祥编著)、《活态的纸文明》(乔晓光主编)等基础上,结合课程实施的内容及学生的反馈等进行编写的。

《剪纸工艺》内容框架。全书共由四章内容组成。第一章导论,主要论述剪纸是中国独特的、具有强大魅力的艺术形式,它集聚了许多民间习俗,具有丰富的文化意涵。内容主要涉及民间剪纸的基本知识及基本技法、民间剪纸的产生与发展、民间剪纸的设计立意、民间剪纸的艺术语言等。具体教学中,主要运用讲授法、鉴赏法、技法演示法等。在课堂教学实践中,需要多媒体、剪刀、纸及剪纸的辅助工具。第二章民间剪纸概述,从五个方面展开探讨:1. 民间剪纸的基本概念;2. 民间剪纸的产生与发展;3. 民间剪纸的材料与工具;4. 民间剪纸的工艺流程;5. 民间剪纸的用途、内容和种类。第三章民间剪纸工艺,涵盖五个方面的内容:1. 民间剪纸的风格及流派;2. 民间剪纸图样的寓意;3. 民间剪纸的基础技法;4. 民间剪纸运用于其他设计领域的方法及案例;5. 民间剪纸作品赏析。第四章民间剪纸工艺的技法与设计原则,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 折纸剪技法的基本训练;2. 简单剪纸图形训练;3. 民间剪纸创作。最后,将师生的部分优秀剪纸作品设为附录。

(二)师资队伍建设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提高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人才培养课程是基石。课程建设决定人才培养的目标与方向,师资力量的强弱很大程度决定着课程的教学效果,所以师资队伍的建设在课程建设中尤为重要,而本土特色课程是以当地非遗文化和艺术相结合而建设的课程,具有很浓的地方特色,它具有独特性,所以师资队伍建设同样应具独特性。

高校应依托当地非遗资源实行双师制,由高校教师承担特色课程的理论知识讲授任务,代表性“非遗”传承人承担技能传授任务,两种教学模式相结合,从而达到从理论到实践的相互转换与促进。所谓双师制,一是在地方高校教师资源中遴选长期从事和研究该方向的教师作为师资的重要保障,高校教师都是接受过专业教育的教师,具备高校教师的业务能力和职业道德,所以比较容易完成相关建设,高校教师将承担理论、审美及创作等方面的教学任务;二是依托地方资源特聘高级别的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作为技艺导师,着重进行技艺传授及非遗项目的传播推广。

(三)课程实施方案

首先,根据相关要求,高校应制订符合规范的本土特色课程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根据大纲的要求完成教学规划及教学计划。其次,拟定教学实施方案。结合设计专业课程特征,高校应将此类课程设置为地方高校设计类专业的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大纲的要求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再次,高校应在课程教学中加強实践教学内容,特别加强产学研相结合的教学形式,使传统工艺与专业教学改革完美结合,打造具有本土特色的专业人才培养方向。最后,专业有关课程教学可针对性地结合非遗中的传统元素,在非遗传统制作技艺与专业发展之间寻找结合点,使其在传承中创新、变革中发展,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为各专业特色化建设打下坚实基础[4]。

三、“非遗” 语境下本土特色课程建设的思考

在“非遗”语境下进行本土特色课程建设具有时代意义,课程建设过程中,改革和创新教学模式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具体实施过程中,可由高校教师承担特色课程的理论知识讲授,代表性“非遗”传承人承担技能传授。两种教学相结合,可实现理论和实践的相互转换与促进;同时将传统技艺与实际学习相融合,使传统技艺更贴近现代生活,从而实现传统技艺的创新与发展;充分利用艺术类学科的优势和非遗特点,实现产学研的结合。

在传统文化回归的大背景下,基于“非遗”语境下艺术类本土特色课程的建设既可以增加高校办学的特色,又能助力“非遗”项目的保护与发展,针对现有的“非遗”特色课程进行教学模式的必要性改革,并对地方“非遗”项目建成特色课程,对未建立课程的资源进行特色课程群建设具有现实意义。课程建设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核心环节,通过改革及课程建设,可以实现传承与教学相结合,助推“非遗”项目的传承及发展[5]。

对设计类专业学生来说,丰富的设计表现手法是提高设计作品质量的手段,教会学生使用不同的设计手法来表现设计理念和设计作品尤为重要。非遗项目中的文化元素、文化符号、文化内涵以及非遗表现形式等都是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地方高校引入独具地方特色的“非遗”项目,可以通过项目的教学实施使学生的视野得到开阔,从而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实践将传承和产学研相结合的教学理念。

四、结语

课程建设在高校教育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其质量和成果是衡量一所学校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志。因此,本文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田野调查及理论学习,就“非遗”语境下本土特色课程建设的必要性、“非遗”语境下本土特色课程建设的实践以及“非遗”语境下本土特色课程建设的思考这三个方面展开了论述,希望通过多方的力量,将非遗技艺与设计类专业人才培养相结合,培养出一批既懂得非遗文化又具有专业技能,更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刘青青. 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学校教育研究——以贵州省民族地区学校教育为例[J]. 贵州民族研究,2015,36(09):236-239.

[2] 刘春玲. 论少数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校教育价值——以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例[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37(19):38-41.

[3] 杨婧.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浙校地方音乐课程建设[J].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10,8(01):120-124.

[4] 李佳. 示范高职院校课程建设探索与研究——以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为例[J]. 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学报,2017(01):93-95.

[5] 宋志强. “非遗”项目传承在艺术设计专业课程建设中的实践与思考[J]. 百家论坛,2017(12):47-48.

(荐稿人:杨德爱,大理大学民族文化研究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淳洁)

猜你喜欢

非遗课程建设语境
语境与语境教学
主题语境八:语言学习(1)
主题语境九:个人信息(1)
“非遗”走进高校
官渡古镇“非遗”联展
“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基于卓越计划的金属结构材料课程实践化改革与建设
资源、生态与环境学科群体系下普通地质学课程建设思考
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跟踪导练(三)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