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体验导学之四种方式情境创设
2021-09-10刘丹阳
刘丹阳
著名教育理论家鲁洁教授说过:“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回归生活’是德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品德教育的灵魂,也是新课程的生成点。”《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年版)》倡导以小学低年级儿童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具有良好品德与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倡导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着力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无论是低年级儿童还是中高年级学生,他们的生活都是“品德教育的灵魂”,是“新课程的生成点”。
小学德育课程如今已由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更名为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仍然沿用2011年版的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为了让课程“回归生活”,课标倡导“通过创设多样化情境丰富和提升学生的生活经验”。我市道德与法治课题组提出情境体验导学理念,通过在课堂中创设实物体验、生活体验、多媒体体验、游戏体验等形式多样的生活化情境,助推学生“走进”生活、满怀热情地体验和探究生活,从中发展道德情感、道德认识、道德判断与行为选择能力,逐渐形成良好的品德与行为习惯,实现良好的社会性发展,成为有爱心、有责任心、有良好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新时代合格小公民。
一、用实物创设情境
学习兴趣是学生参与学习的重要前提。教师只有了解学生的兴趣所在,方可据此创设能够诱发学生学习兴趣、激励他们充分参与学习体验的活动情境。低年级学生形象思维高度活跃,将与课堂学习内容主题相关且学生感兴趣的实物引进课堂,巧妙设计情境体验活动,可有效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例如,教师执教二年级上册“我们生活的地方”第2课《家乡的物产养育我》,课前与学生进行了充分的沟通,了解了每一个学生各自家乡的物产,并建议学生把一些方便攜带的家乡物产带到课堂中来。课上,教师把课桌椅分别集中到一处,把课桌拼成一个展台,让学生把带来的家乡物产统一放到大展台上,召开了一次“家乡物产博览会”。看到琳琅满目的家乡物产,学生们个个欢喜雀跃。于是教师让学生一个个走到展台旁边,找出自己带来的家乡物产展示给全班同学,并用“说一说”“唱一唱”“跳一跳”“弹一弹”等自己喜欢的方式夸一夸家乡的物产。有的学生带来了家乡的美食,在介绍完家乡美食后,还请同学们现场品尝了美食。这样的实物体验情境,将学生变成课堂的主人,有效激发了学生探究自己家乡物产和同学家乡物产的兴趣,不仅强化了学生的各种感官体验和情感体验,而且有效深化了“家乡物产养育我”的课程主题,让学生认识到了中华民族大家庭的物产丰饶,水到渠成地培育了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渗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家国情怀的培育。
创设以实物为载体的教学情境,教师课前的调研和“导学”是确保课程成功实施的关键。在本课中,因为有了教师扎实的课前调研和课中实物体验情境的巧妙设计,所以才有了课堂上学生家乡物产的琳琅满目(既有学生可见的一般物产,也有学生不曾见过的物产,还有一些可吃可玩的物产),充分满足了低年级学生的“探究”兴趣。
二、用真实生活创设情境
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一门综合性活动型课程,教材中提供了不少活动设计的范例,然而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还是应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尽量“选取学生生活中真实可信的生动事例,采用学生乐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形式”,比如将真实生活引入课堂,创设情境,使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效融合,确保德育内容真正“回归”学生自己的生活。
例如,教学一年级下册《风儿轻轻吹》,教师一方面可以从教材提供的图片中,引导学生发现“风藏在小河里,因为我们看见小河泛起了波纹,那是风娃娃把河水吹皱了”“风在风车上,把风车吹得呼呼地转起来”“风在天空中,拨动柳树的枝条,吹动花儿的裙子,风筝被风吹上了天”,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学生走出教室去寻找风,“在我们的身边,还有什么地方能够找到风呢?给你们5分钟时间,到教室、操场上去寻找风吧”,于是学生“在转动的风车中找到了风”“在飘动的红旗中找到了风”“在摆动的花草中找到了风”……真实生活体验,可以激励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同时培养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的良好习惯,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
再如,执教三年级下册《说声“谢谢”》,为了让学生体会到平凡劳动者的伟大,教师设计了一个体验送水工工作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扛着半桶水在教室走一圈,然后谈感受。学生的感受是“太累”“太辛苦”“腰都要断了”,由此深刻体会到平凡劳动者的不易。教师在导学过程中小结升华:这仅仅是半桶水,而且只是在教室里面走一圈,而送水工日常送出的远不止一桶水,走的也远不止这一点儿路,因此,我们要对他们说声“谢谢”。生活情境体验加教师导学,让学生对送水工的辛勤劳动感同身受;延伸生活,学生对诸如送水工、清洁工、交通警察、公交司机等平凡劳动者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此时说出的那一声“谢谢”更能体现他们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而非虚情假意,学生的道德修养在真实的情境体验中得到了升华。
由上观之,到了中高年级,学生生活体验的“分量”较之低年级有所加重,需要学生“更加深入地体验”社会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从中实现良好的社会性发展,促进学生的道德成长。
三、用多媒体创设情境
多媒体是现代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手段。当课程内容涉及部分历史、地理知识时,教材里的几张图片很难触发学生的情感体验,而合理发挥多媒体信息量大、图文并茂、动态可感的特点,可以让课堂教学的内容更加直观,更容易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并促进学生对相关内容的理解。
例如,教学五年级上册《改变世界的四大发明》,教师在课前调研中发现,许多学生只知道中国的四大发明是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但它们究竟是怎么发明的、对我国历史文明的发展又有怎样的影响等,学生都不甚了了。为了帮助学生增进对四大发明的了解,教师先用较为写实的视频资料给学生呈现了四大发明的发明创新过程,然后用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表演中展现的我国四大发明的视频片段,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张艺谋导演会在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用文艺表演的形式来呈现我国的四大发明”。这样的多媒体情境,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我国四大发明发明过程的直观感受,而且让学生体会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辛劳,并为中国四大发明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地位而感到由衷的自豪,从而水到渠成地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对国家、民族的政治认同。
教师把学生的真实生活用小视频的形式拍摄、记录下来并运用于课堂,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例如,执教三年级下册《生活离不开规则》,为了让学生切实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规则”,教材展示了“在校园门口”“上下楼梯”“在公园里”“看电影时”四个图片场景,提示学生“生活中处处有规则”。然而,与学生生活有关的规则远不止这些,于是教师在设计这个教学内容时,组织了一个“小记者在行动”实践活动:请几名小学生记者,一起去寻找身边需要遵守规则的生活场景,并用视频方式录制下来。这样的设计,不仅丰富了教材内容,而且有利于课程“回归生活”,使教学成为学生体验生活、道德成长的有效过程。
四、用游戏活动创设情境
苏联杰出教育家娜杰日达·康斯坦丁诺夫娜·克鲁普斯卡娅说过:“对孩子来说,游戏是学习,游戲是劳动,游戏是重要的教育形式。”游戏一直以来都是儿童最熟悉、最喜欢、最乐意参加的活动,教师创设符合儿童心理发展需要的游戏活动,让学生快乐地参与其中,不仅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而且可以提升他们学习的专注力水平,达到用游戏导行的目的——学生在游戏活动中可以加深对自我的了解,促进自我健全人格的形成和道德修养的提升。
例如,执教二年级下册《奖励一下自己》,教师为了突破“体验欣赏他人、欣赏自己、获得赞赏的快乐”的教学难点,创设了一个“搭桥”游戏,游戏规则如下:小组学生围成一圈,每一个学生都要夸奖一下自己右边的同学,并把手搭在该同学的肩膀上,直到所有学生都夸过别人并被别人夸奖过,一座“夸奖之桥”就搭好了。在这个游戏活动中,学生们发自内心地夸奖别人(欣赏他人),感受到被别人夸奖时的自豪(唤醒自我欣赏)和开心(获得赞赏的快乐),顺利突破了“体验”教学的难点。
总之,情境体验导学作为一种以学生亲身实践为基础的生师交互学习方式,对小学生准确理解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构建相关知识框架、发展道德判断和行为选择能力等都具有积极的作用。以上所列举的情境创设四种方式,无论采用哪一种方式,无论情境中出现的是实物、游戏、视频还是故事、音乐、图片,其操作的关键,都是让所创设的情境“回归”学生的真实生活,诱发学生的真实情感、真实体验,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帮助学生理解所学内容,促进其道德情感、道德认识、道德判断和行为选择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沈丽萍.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发展——小学品德学科“实践体验式”教学模式初探[J].江苏教育,2013(45).
[2]聂晶.体验式教学法在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中的应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4(36).
[3]倪福庆.体验式教学在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中的实践[J].中华少年,2015(28).
[4]蔡碧玉.道德与法治课体验式教学的实践与反思[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9).
(责编 白聪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