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把握新时代反腐败斗争的三重维度
2021-09-10曹林
曹林
摘 要:腐败侵蚀党的肌体,影响党的形象。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党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的战略高度,坚定不移推进反腐败斗争,回答了新时代反腐败斗争何以必要、何以实现、何以保证的重大问题,实现了新时代反腐败斗争理论和实践的新发展,推进了全面从严治党和国家治理现代化深入发展。
关键词:新时代;反腐败斗争;维度
反腐败斗争事关党的前途命运和国家事业兴衰成败,始终受到我们党的高度重视。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党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的战略高度,坚定不移推进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始终拧紧反腐败斗争的“螺栓”。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全面审视和认真考量新时代反腐败斗争的理论与实践问题,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价值维度:新时代反腐败斗争何以必要
旗帜鲜明地反腐败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加强自身建设的鲜明议题和实践主题,是我们党始终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内在要求,也是党赢得人民、获取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实需要。
反腐败斗争是永葆党的肌体健康的需要。先进性和纯洁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属性,是党肌体健康的标志。党要“肌体”健康,就需坚持“治”和“管”。坚持“治”以确保千千万万党员的牢记使命、不忘初心,清正廉明;堅持“管”以保证清正廉明、德才兼备的干部走上领导岗位。腐败现象侵蚀党的肌体,腐蚀党的灵魂,易于使党的肌体发生病变。坚持不懈地反对腐败,就是坚定不移割除党员干部身上这种毒瘤,保持党的肌体健康和灵魂纯洁。要保持党的肌体健康也必须持之以恒地推进反腐败斗争,及时清理病菌毒瘤,提升广大党员干部的领导力、引领力、组织力、号召力,从而确保党组织的生命力和战斗力。
反腐败斗争是党有力量的表现。习近平同志指出:“坚定不移惩治腐败,是我们党有力量的表现,也是全党同志和广大群众的共同愿望。”[1]为政清廉才能取信于民,秉公用权方能赢得人心,若然摈弃,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就会大大削弱。党的力量源自于群众,根植于群众,党员干部腐败必然会引发脱离群众的风险。失去人民的信任与支持,甚至会丧失党的执政之基,而无力量可言。我们党只有始终保持“赶考”的清醒,谨防被糖衣炮弹“腐蚀”,警惕被金钱美色“围猎”,密切联系群众、宣传群众、组织群众、依靠群众,坚持为实现群众的利益而奋斗,才能汇聚党的执政伟力,才能使党和国家事业取得胜利。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是党的生命所系、力量所在,而反腐败就是为了增强了人民群众对党的信任和支持。
反腐败斗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历史证明,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什么时候我们党自身坚强有力,什么时候党和人民事业就能无往而不胜。”[2]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能否实现关键也在党。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视为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在完成这一使命征程中,困难与问题同在、机遇与挑战并存、风险与发展相伴,如何团结带领人民有效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成为我们党必须不断思考和回答的时代课题。因而,为完成这一历史使命,我们党就必须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以“刀刃向内”“猛药去疴”的决心和“壮士断腕”“刮骨疗毒”的勇气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把我们党真正锻造成为人民的主心骨。以党自身的清正廉洁,凝聚正气,团结人民;以自身的坚强有力,赢得人民,汇聚力量,凝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伟力。
二、实践维度:新时代反腐败斗争何以实现
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坚持打“老虎”与拍“苍蝇”相联动、国内反腐与国际追逃追赃结合,普遍治理和重点领域反腐同推进等举措,在腐败治理方面积累了新鲜经验,为进一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奠定了实践基础。
高压态势“打虎拍蝇”。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保持反腐败高压态势,正风、肃纪、惩贪,坚持“老虎”和“苍蝇”一起打,真正做到有腐必反,有贪必肃,受到人民群众的一致拥护和支持。既查处了周永康、薄熙来、郭伯雄、徐才厚、令计划、孙政才、李春城、苏荣等严重违反党纪国法的“大老虎”,也查处了一批发生在群众身边、影响特别恶劣的“小苍蝇”。坚持“打虎拍蝇”和专项反腐相结合,巡视巡察和海外追赃追逃相结合,做到打虎无禁区、拍蝇零容忍、追逃无国界、巡视全覆盖,凡是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都严肃认真对待,凡是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都坚决纠正。
空前力度“织网猎狐”“天网行动”和“猎狐行动”是党中央开展国际追逃追赃的专项行动。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把国际追逃追赃作为反腐败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内进行“打虎拍蝇”的同时,在海外展开“织网猎狐”,形成了对外逃腐败分子的巨大震慑,挤压了外逃腐败分子的生存空间,使外逃避罪的腐败分子无处可逃、度日如年,击碎了腐败分子国内腐败境外享受的黄粱美梦。据国家监察委报告披露,截止2020年6月,党和国家共从120多个国家和地区追回外逃人员7831人,包括党员和国家工作人员2075人。其中“红通人员”348人,“百名红通人员”60人,追回赃款196.54亿元。腐败是人类社会共同敌人,反腐败是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难题。中国“猎狐行动”取得的成果,一方面,强力震慑了意图外逃境外、躲避罪责的腐败分子,另一方面,也为其它国家和地区开展反腐败斗争贡献了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
全面推进巡视巡察。巡视巡查是中央开展反腐败斗争的制度性安排,是实现党内监督的重要形式。进入新时代以来,中央把加强和改进巡视巡察工作作为反腐利剑,加强对市级以上党组织进行巡视,对市县级以下党组织进行巡查,上下联动、左右贯通、同频共振、同向发力,构建了中央、省、市、县四级巡视巡察工作体系,发挥了巡视巡察的制度优势和纽带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通过巡视巡察发现了一批腐败的问题线索,惩治了一批“老虎”“苍蝇”,凝聚了党心,赢得了民心,发挥了巡视巡察在反腐败斗争中“显微镜”和“探照灯”作用。巡视巡察无缝隙、全景式、立体化、全方位的“扫描体检”,既使“老虎”“苍蝇”无处可藏,纷纷落马,也彰显了巡视巡察产生的巨大震慑力,迫使部分贪腐分子主动投案自首,更加警示教育了心存贪念的党员干部。巡视巡察全面实施以来,党和国家反腐败斗争取得的斐然成绩和压倒性胜利,表明巡视巡察是党内自我监督和群众民主监督的有效形式,是我党持续推进反腐败斗争的尖刀利器。
三、制度维度:新时代反腐败斗争何以保证
强化制度建设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所倡导、坚持的反腐思路与举措,同时也是反腐败斗争的战略目标。习近平同志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反腐倡廉的核心是制度制约和监督权力。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3]完善权力制约和监督的法律法规,建立制约和监督权力的机制,是新时代反腐败斗争的重要保证。
围绕授权、用权、制权,加强法规制度建设。腐败的根源在于权利不受制约和监管,本质是滥用权力、谋取私利。因此,反腐败斗争的关键在于围绕授权、用权、制权,加强法规制度建设。通过法规制度建设使授权的内容、边界清晰,权力、责任对等;用权的流程规范、透明,权力的配置科学、合理。实现以制度制约权力,减少权力寻租的空间和擅权妄为的可能,扎牢织密制度笼子。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在授权、用权、制权方面先后修订制定了《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条例》《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关于推行地方各级政府工作部门权利清单制度的指导意见》等90余部党内法规制度;成立和完善了各级监察机构,实现监察工作全覆盖;建立和完善终身追责制度,打破“退休即平安”的惯例。通过这一系列法规制度明确权利边界、强化权利监督、加大权利制衡,为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奠定了制度基础。
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长效机制。坚持有腐必惩、有贪必肃,构建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敢腐一是源自害怕查处而不敢腐败,二是因为敬畏权利和法治而不敢腐敗。因此,构建不敢腐的惩戒机制,就是要加大腐败外在的惩治力度,提高腐败成本,形成强大震慑作用,让意欲贪腐之人在“高压线”前不敢越雷池半步。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的态度惩治腐败,让意欲贪腐之人在“红线”面前不敢心存侥幸。坚持重遏制、强震慑、长监督,让意欲贪腐之人在“利益”面前不敢暗箱操作。
不能腐,就是从体制机制和制度上消除腐败发生的条件,通过全域化、立体化、常态化的制约和监督,使党员干部不能腐。从根本上消除腐败发生的机会,就必须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真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让党员和干部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习惯在受监督和约束下工作生活。一方面,建构权力清单制度,法无授权不可为。通过建构权力清单,划出“红线”、指出“底线”、亮出“高压线”,使权力公开、透明,挤压公共权力寻租空间,确保人民赋予的权力真正为人民服务。另一方面,完善党内权力运行和监督机制,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完善党内权力运行和监督机制就是要权力尽可能公开透明、权责对应,使腐败行为不能滋生。
不想腐,就是党员干部因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崇高的价值追求而拒腐。不想腐的关键是构建自律机制,使党员干部有更高的思想觉悟和精神追求,发自内心的不想腐,使廉洁从政成为一种行为自觉。习近平同志说:“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4]我们党是靠理想信念武装起来的党,没有坚定理想信念,中国共产党就不可能带领人民取得中国革命的胜利,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也无从谈起。进入新时代,我们党面临的环境更趋复杂,面临的诱惑更加多样,如果不能从根本上坚定理想信念,增强服务意识和宗旨意识,就会忘记初心使命,就会在政治上变质、经济上贪婪、生活上腐化,就会栽大跟头。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理想信念教育作为党员干部培训的第一课和学习的首要内容,以党委(党组)中心组日常学习和各级干部教育培训学习为主要载体,坚持不懈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用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补足精神之钙,教育党员干部坚定崇高理想,自觉抵制各种腐朽思想侵蚀,为党和人民事业奋斗终身。与此同时,还先后通过党的群众路线主题教育、“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等活动,从根本上提升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服务意识、价值追求和精神境界,筑牢了党员干部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为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奠定了思想政治基础。
建立健全制度执行机制。法规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法规制度的价值在于落实。习近平同志指出:“制定纪律就是要执行的。‘不以规矩,不成方圆’,‘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讲的就是这个道理。”[5]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在推进反腐败斗争的进程中,深刻把握反腐败斗争新形势和新特点,一手抓制度建设,一手抓制度执行,推动了各项法规制度成熟定型,推进了各项法规制度有效执行,扭转了制度执行的“宽”“松”“软”状态,把权力的制度笼子越扎越紧、越织越密,为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提供了可靠保障。
制度能否得到有效执行取决于制度本身是否科学合理,取决于党员干部是否有强烈制度意识以及制度执行是否受到有效监督。三者相互一致、共同发力,才能使法规制度真正成为带电的高压线。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坚持问题意识和问题导向,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听取各方意见,在传承创新的基础上,对现行制度进行了全面的检视、修正、补充、完善,建立了一套“实用”“管用”“好用”“可用”的制度体系,确保了制度本身科学合理和制度执行可信、可行。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强化党员干部的制度意识,执行制度的前提是知晓制度、熟悉制度。一方面,党和国家通过各种形式加大对现行法规制度的宣传力度,扩大法规制度的知晓度、提高法规制度的认同感,营造人人知晓制度、人人遵守制度的良好氛围。另一方面,通过多种途径加大对党员干部的培训教育,增强党员干部的制度执行意识,在全党形成人人敬畏制度,人人执行制度的文化氛围,使廉洁从政成为广大党员干部的自觉要求和自觉行动。
与此同时,建立健全制度执行的监督问责机制。法规制度必须得到严格执行,否则就会丧失“生命力”。法规制度执行也必须受到监督和问责,否则无法成为带电的高压线。制度执行要靠党员干部的自觉,更要靠对党员干部制度执行的严格监督和严厉问责。没有监督和问责,在执行中就可能做选择、搞变通、打折扣,对自己“宽”“松”“软”,对别人“严”“实”“硬”,使党纪党规成为“橡皮筋”“纸老虎”“稻草人”,就会出现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行为,就会产生反腐败是“势利店”“纸牌屋”的错误认识和错误言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进反腐败斗争制度建设和制度执行的监督、问责机制建设,坚持有权必须监、有责必问、问责必严,强力推动了法规制度的有效执行,为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和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了重要保证。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38.
[2]刘红凛.党内政治文化的具象化与建设逻辑[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65(03):4.
[3]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中国方正出版社,2015:124.
[4][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80,770.
责任编辑 许晓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