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红色基因教育的四个着力点
2021-09-10何卓雅
何卓雅
摘 要:红色基因教育是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内容。随着社会不断发展,传统的教师讲授模式已不能满足大学生学习的需要,教学效果难以入心入脑。新时期,在高校中创新红色基因教学的教育实施模式,提高红色基因教育的感染力与吸引力,充分发挥红色教育资源丰富的价值观教育功能,需要着力从价值导向、时代内涵、创新形式、平台搭建四个方面入手,全力凝聚主流价值,深度挖掘时代意义,优化教育组织形式,盘活融合资源载体。发挥红色基因教育的重要作用,使其成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为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正能量。
关键词:红色基因教育;红色资源;三全育人;感染力;吸引力
红色基因是中国共产党安身立命的一种象征光明与信仰的革命精神。传承红色基因,需要传播红色文化;传播红色文化,又发展了红色基因。在高校,红色基因教育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现的重要教育环节。一直以来,高校在价值观教育上广泛利用红色基因教学资源开展教学,取得较为满意的教学效果。但是,红色基因教育在价值观教育中的运用遇到了普遍存在的问题:大部分红色教育资源在中小学阶段均已讲授,学生由于接受重复的授课内容深感乏味;传统的教学书式讲授模式已不能满足于高校大学生学习的需要,教学效果不够入心入脑。因此,要创新红色基因教学的教育实施模式,提高红色基因教育的感染力与吸引力,充分发挥红色教育资源丰富的价值观教育功能,在大学生中传承和发扬红色文化精神,是現阶段高校提升核心主义价值观教育实效性的重要维度。
一、红色基因教育在高校价值观教育的运用现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是当代中国和当今时代发出的“最强声音”,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指明灯。如何让人们广泛认可和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而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成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的问题。当前高校,红色基因教育主要以革命事件、历史人物精神等内容为主,为弘扬与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传授方式,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德育具有内在的一致性。然而,面对当下文化多元、价值多元、思想多元的社会现状,红色基因教育作为单一化的说教素材,教师缺乏主动开发红色资源意识和动力、欠缺入心入脑的实践教学、学生的主体诉求没有受到充分关注,红色基因教育未能在高校思想政治课中充分发挥教育功能,造成了现阶段红色基因教育感染力和吸引力不足的现状:一部分学校对红色资源提供较有限的支持,教师对开发应用红色资源的积极性不高,学生对红色资源运用于课堂的认可度不高,学生主动学习红色基因的意识和动力不足等问题。高校应立足本土,从顶层设计开始加强红色资源在培育全面发展的人才上的运用,更接地气地增强红色基因教育,更注重学生的诉求和期盼,让思想政治课在坚持教育根本的同时保持与时代发展相匹配,提高学生学习参与的积极性,发挥出教学相辅的主体作用,从而真正帮助引导学生在多种社会思潮和多元价值观中进行鉴别和选择,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红色基因教育的重要性
因为“红色”,瑞金、井冈山、遵义、延安、西柏坡成为了红色基因教育的重地;因为这种精神,奠定了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开创了一个又一个的伟大胜利。可以说红色基因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内核,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是中华民族的伟大信念。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背景下,传承红色基因,探索民族复兴道路,寻求人民幸福途径的光荣历程,对于我们牢记建党初心、传承红色基因具有重要意义。
红色基教育是保障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选择。红色基因是一种革命精神的传承,是中国共产党人在近百年的历史中创造并积淀形成的精神内核,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它彰显了信仰的伟大力量,成为我们党的伟大事业不断走向胜利的力量源泉。党的十九大报告将传承红色基因这一举措上升到战略高度,表明了“要从顶层设计把传承红色基因上升到灵魂工程、固本工程,延续红色血脉,保持艰苦奋斗等优良传统和作风,坚定政治信仰永葆初心。”[1]这从理论上强调了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性及必要性。
红色基因教育是着眼于意识形态工作的需要。我们的主流意识形态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而红色基因是蕴含着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主旨与要义的政治基因。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综合国力不断上升,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人们在全球化的影响下,价值观念日益呈现多元化的趋势。各种社会思潮的涌入,使得自身价值观尚未成熟的人们尤其是青少年容易迷失方向。与此同时,“红色基因”一度成为了保守、落后的代名词,过去我们党的诸如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等优良作风和优良传统却渐渐成为人们闭口不谈的事情,部分党员干部出现了脱离群众、贪污腐败的现象;历史虚无主义在网络上一度盛行,解构历史成为一种新的潮流;一些年轻人沉溺在“富二代”、“官二代”等的享受中,不愿付出、炫富嫌贫、缺乏斗志、及时行乐、追崇佛系生活成为了这些年轻人追崇的价值取向。凡此种种,更需要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有针对性地激活红色基因内在的力量和能量,加强红色传承,让意识形态建设染上“红色”。
红色基因教育是加强文化认同的一个敲门砖。文化认同的核心是对一个民族的基本价值的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三大文化’共同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内容体系,是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一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各族人民共同拥有和不断增强的中华文化认同感、归属感和自信心的源泉。”[2]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艰辛历程中凝练出来的红色基因,体现了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的先进文化,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认同中华民族的文化的一个重要维度无疑是需要认同红色文化,认同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过程中积淀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红色遗存和红色精神,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中华民族文化价值,认同自身文化生命力,从而增强人们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豪感。
三、提升红色基因教育效果需要转变理念
传承红色基因不是一蹴而就,而是需要制定清晰的目标和方法。随着时代的进步,大众文化传播方式较之过往有了显著的变化,越来越多的文化交融进入到人们的视野,人们的思想认识也呈现了不同的特点和趋势。以往的红色基因教育主要以课堂说教式为主,对激活和传承红色基因主要放在理论层面,教学手段过于单一,这种传统的教育已无法满足人们特别是青年群体的教育需求,学生的认可程度不高,教育效果不够理想。在这种情况下,转变红色基因教育教学的理念成为当下红色基因教育的当务之急,高校需要进一步明确红色基因教育的宗旨,采取与时代发展特色相匹配的教学模式,引入红色教育教学优秀经验,提高整体红色基因教育教学的效果,为构建“三全育人”人才培养大格局发挥联动效应。
由此看来,转变红色基因教育的理念,需要明确培育和促进大学生精神成人的总体目标。在某种意义上,大学生精神成人的目标更注重培育人健康的心智和灵魂,即具有完整的人格,也是“三全育人”的一个基础环节。“红色基因具有文化基因的共同特征,包括稳定性、变异性、外在性、多维性、无形性;红色基因独有特征,包括无产阶级性,实践批判性,先进前瞻性,中华民族性。”[3]不管是文化基因的共同特征,还是红色资源独有的特征,无不显示了红色基因教育可以成为培育和促进大学生精神成人的有机因子,能为学生素质发展提供所需元素。大学时期是一个人思想意识形成的关键阶段,及时转变红色基因教育的理念,改变教育方式方法,有效传播和传承红色基因,可以在更大程度上促使大学生构建正确的人生观、價值观和世界观,帮助大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培养爱国主义精神,改革创新精神,形成良好的精神状态和道德品质,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从而丰富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知、深化大学生对红色精神的领悟、促使大学生对红色基因的自觉传承,完成培育和促进大学生精神成人的总体目标。
四、增强红色基因教育的四个切入点
讲好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是增强红色基因教育实效性的总体要求。高校要科学把握大学生的特点,从“教”走向“育”,进一步优化教师素质结构,遵循教书育人规律、学生成长规律,因材施教、深耕细作,构建育人新模式,坚持专业素养、职业素养、政治素养、人格素养一体化发展,从红色基因教育的价值导向、教育内容、组织形式、平台载体四个切入点着手,营造红色基因教育多方联动的育人新生态,全面提升人才培养水平,让学生享有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一)以导向为核心,全力凝聚主流价值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啊!上海石库门、南湖红船,诞生了中国共产党,14年抗战、历史性决战,才有了新中国。共和国是红色的,不能淡化这个颜色。”[4]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出席2019年全国两会的代表委员谈话时的这段话,强调了红色基因最核心的价值。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不断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以及改革开放的历史性胜利,是新中国最亮丽的底色——红色。这是历史的必然。然而,历史虚无主义却颠倒中国近现代革命史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践踏中国人民对革命历史人物的思想感情,扰乱中国人民对重大历史事件的正确认知,都是对新中国红色基因的销蚀和瓦解。红色基因教育要如何发挥导向作用,这是提高红色基因教育的感染力与吸引力的首个需要解决的问题。一方面,加强党史研究,充实红色资源“库存”。通过革命事件、历史人物的深入研究,结合历史题材和当下有影响力的素材,充分发掘革命历史事件发生的背景、立场、角度、过程、意义,以及革命人物在社会历史进程中所充当的角色和作用、思想感情、精神品质,因势利导,让人民深刻了解历史发展的真正面貌,增强对党和国家的自豪感和荣誉感,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强调红色基因内化于心、外化于形,使之成为中华民族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和力量源泉。另一方面,强化宣传导向,加强红色基因的“输出”。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宣传教育者和正确舆论导向的推动者,要敢于担当,发声亮剑,指导受教育者正确认识革命历史人物的思想感情,站在时代的角度抓住受教育者“痛点”,回应受教育者成长发展的需要,把有意义的事情变得有意思,让有意思的事情变得有意义。充分发挥红色资源魅力,在准确把握历史事件的真实过程和历史人物的感人事迹、高尚情操的基础上,积极利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模式,通过课堂、微信、微课等信息交流渠道与错误言论、思想正面交锋,以正视听提高宣传的生动性、真实性、权威性,杜绝封建迷信和虚构杜撰,防止宣传教育出现“低级红”“高级黑”、低俗化、庸俗化等现象,确保价值导向的正确性,为人民提供有价值的精神食粮。同时,在革命纪念馆、红色文化基地等红色教育阵地中,充分利用红色文化的有形资源来展开现场教学,通过大众教育的模式凝聚主流价值。
(二)以内容为抓手,深度挖掘时代意义
红色基因是共产党人革命精神的优良传承。这些精神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由“红船精神”开始,中国共产党人形成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西柏坡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航天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等富有时代特征、民族特色的革命文化精神,成为中国文化自信的优质基因,蕴含着革命先辈的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凝结着党的优良革命传统和集体智慧,成为我们党特有的政治优势和宝贵的精神财富,为不断发展着的党的伟大事业提供着不竭的精神动力。在日新月异的新时代,红色基因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焕发出符合时代特征的生机,产生更多与这个时代息息相关的红色基因内容。自2019年底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爆发以来,全国各地一批批医生、护士不顾个人安危,踊跃报名前往武汉参加抗击疫情工作,以及各行各业的“最美逆行者”相继为抗击疫情而无私奉献,最终在这场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中奋力夺取疫情防控和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双胜利。在这场无硝烟的战争中,中国共产党人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初心,这样的新时代内容应成为红色基因教育鲜活的宣传案例,激活受教育者的“红色细胞”。“在人民群众守望相助的磅礴力量中,在万众一心共克时艰的家国情怀中,党政军民生死与共、水乳交融共同铸就的革命精神在这场疫情中得到充分的体现。一场疫情,激发了广大党员群众团结一致、众志成城的斗志,传承了忠诚爱国、拼搏奉献的红色基因。广大基层群众积极站到抗疫一线,听党指挥、鼓舞斗志,做好防疫知识的宣传,发挥人民群众稳定人心、服务民生、支援一线的重大作用,汇聚了干群一心、担当作为的强大正能量,传承和展现了优秀的中华民族精神。”[5]
(三)以创新为关键,优化教育组织形式
传统的红色基因教育属于显性教育,通过课堂讲授、座谈、讨论学习等形式向受教育者直接输入红色基因教育内容。随着中国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创新红色基因教育成为了新的发展趋势,在教育中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通过挖掘课堂组织形式创新、感性体验模式创新、文化植入创新等三种主要方式,积极开发和利用红色文化资源铸魂育人功能,创新培养和教育大学生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坚定文化自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课堂组织形式创新。通过创新组织课堂内、课堂外相结合的组织形式,使学生多角度全方位地感悟和学习红色文化精神。课堂是传播红色文化的主阵地。通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授课方式,让课堂上的党史、红色文化鲜活生动起来。根据不同层次和不同类型学校及专业的特点,组织编写红色教材,开展生动形象的红色革命文化讲解,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彻红色文化教育全过程,深刻阐释其内涵特质、精神意义和时代价值,力求彰显时代特色,拓宽政治视野,提高政治站位,注重理论创新。课堂下,以辅导员、班主任为主体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通过学生社团、第二课堂的渠道,利用党课团课、主题党日活动、暑期三下乡、校园文化比赛等活动,实现课上课下、线上线下的同频共振,将红色基因内化为大学生的价值追求。
2.感性体验模式创新。感性体验模式有别于说教式的教学,通过实物和听觉、视觉冲击力净化心灵,营造庄严的仪式感,以潜而默化的形式,充分发挥红色文化铸魂育人的重要作用,以达到增强红色基因教育的感染力和吸引力的目的。比如带领学生参观充满红色文化精神的革命遗址、博物馆、名人故居、纪念馆、烈士陵园,或欣赏红色题材歌舞表演、观看红色电影,或体验红色文化周边设计产品、游戏,或参加经典红色文旅,通过“身临其境”的形式参与现场互动与感官体验,激活红色基因,产生直击心灵、学思践悟的教育效果。
3.文化植入创新。文化植入是红色基因教育强有力的宣传手段。这种创新方法与感性体验模式创新密不可分。在高校中,要努力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校园红色文化品牌,使红色文化成为校园文化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开展红色文化主题教育活动,开设红色文化讲坛、红色文化时代精神宣传、红色文艺赏析等,并以歌舞、诗朗诵、话剧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活泼的形式,让红色文化内化于心。此外,在大众教育的角度上,将红色资源的价值元素融入到文化创意产品中,开发具有吸引力的文创产品,让红色文创产品对人民价值追求产生潜而默化的影响;通过电影、艺术创作等多种形式展现红色文艺作品,将象征革命精神、爱国主义精神、中华民族传统的精神内涵等植入文艺创作之中,在“润物细无声”中坚持党的“初心”,牢记党的“使命”,实现红色基因凝聚正能量、弘扬主旋律的作用。
(四)以平台为基础,盘活红色资源载体
相對于以往的宣传教育阵地而言,这里的“平台”是“新平台”,主要有两个层面:一是网络传播平台,另一个层面是专业平台。一方面,在网络信息时代,谁掌握了现代传媒这个舆论战场的主动权、话语权,谁就能真正成为宣传运营的行家里手。在多媒体、自媒体时代的众声喧哗中,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红色基因教育要加强传播手段和话语方式的创新,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而形成丰富的宣教模式,融合各种载体和网络平台的优势,充分挖掘手机端的移动传播平台优势。网络传播平台如何更入心入脑地宣传红色文化,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也应成为网络传播平台持续向大学生推广红色文化、弘扬正能量、为新时代发声的一个不可忽视的着力点。在注重内容严肃性的同时,强化形式的灵活性,将红色基因教育主体内容细节化、系统化、共情化,增强互动性,全方面、持久地巩固宣传效果,传递红色基因。“学习强国”平台是近年来红色基因教育的一个成功案例,平台通过全方位、多层次的设计,从新闻文评到文化旅游,从历史片段到即时形势,从电视电影到音乐广播,从诗文原著到儿童文学,从学习积分到强国商城,几乎对当下人们关心的方方面面进行全覆盖,为受教育者提供了全面的学习资料,随时可以阅读学习,教育效果显著。另外,以建党、建军、国庆、红军长征、改革开放等重要纪念日为契机,将党的历史与精神和当前社会人民需求结合起来确立活动主题,实现宣传教育效应和时代潮流效应共赢。另一方面,红色基因教育做到“传承与创新”相结合,将红色文化与大学生自身专业结合起来,打破专业的工具理性,发挥专业的人文价值功能,汲取主动担当作为、干事创业的动力源泉、汲取狠抓落实的勇气和精气神等红色文化素养,使红色文化为主体的先进文化成为校园的主导文化,真正发挥主阵地的教育功能。如艺术专业的板块在结合专业传播红色文化有着独天得厚的优势,无论是影视、歌舞相关专业,还是设计、绘画相关专业,都可以在艺术表达上通过融入红色题材创作,而让自己的作品兼具思想性和艺术性,通过主旋律创作,即可教育作者自身,也可让观众在欣赏作品的同时产生共鸣,从而将红色基因教育传达给更多的人。
综上所述,增强红色基因教育的感染力与吸引力,必须要坚持主流价值意识、深度挖掘时代意义、优化教育组织形式、盘活红色资源载体。事物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随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转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红色基因教育必能发挥其重要作用,成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为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正能量。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并注意把所提倡的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因此,高校进行红色基因教育必须充分尊重大学生的主体性,积极为学生营造从专业知识到精神成人的教育氛围和育人环境,使学生主动、自觉从红色资源中汲取养分,在自我认识、自我体验中提高认知能力、判断能力和选择能力,主动选择接受以红色基因为基础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真正形成思想共鸣,真正转化为自身的价值取向。
参考文献:
[1]全家悦.传承和弘扬红色基因 坚定政治信仰永葆初心[N].光明日报,2019-04-08(005).
[2]李国良.增进文化认同 坚定文化自信[EB/OL].(2016-10-27)[2020-07-30].http://theory.people.com.cn/n1/2016/1027/c49157-28812758.html.
[3]田歧瑞,黄蓉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红色基因论略[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49-50.
[4]上下同心再出发——习近平总书记同出席2019年全国两会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共商国是纪实[N].人民日报,2019-03-15(003).
[5]田宽.在疫情防控斗争中传承与赓续红色基因[EB/OL].(2020-04-15)[2020-07-30].http://www.71.cn/2020/0415/1082847.shtml.
责任编辑 姜淑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