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抗疫精神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创新研究
2021-09-10刘一航
刘一航
摘 要:中国人民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伟大实践中形成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抗疫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伟大抗疫精神。伟大抗疫精神丰富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素材、创新了教育方式和途径,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伟大抗疫精神在高校宣传与输出的最重要的窗口,通过这一窗口能够最大限度地使学生明悟伟大抗疫精神,坚定学生的理想信念,培养学生的奉献精神和时代担当。
关键词:伟大抗疫精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意蕴;创新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21)06-0082-04
引言
作为共和国成立以来经历的最大规模和防控难度最大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新冠疫情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本时代教材。当前疫情已得到了良好控制,但需要重思在后疫情时代如何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这是高校思政教育中教学素材与教学模式创新的一次重要机遇。伟大抗疫精神为回答一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和维度。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视阈下伟大抗疫精神的价值意蕴
在此次抗疫实践中形成的抗疫精神是全国人民共同合作之下凝练而成的具有伟大意义的,对中国未来发展具有重要引导作用的精神指南。及至后疫情时代,伟大抗疫精神的内在价值开始为各领域充分融合。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而言,其具有如下价值:
(一)培养奉献精神
奉献精神是伟大抗疫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载体。伟大抗疫精神中蕴含着“舍生忘死”和“命运与共”的精神内核,这是培养学生奉献精神的重要依托。一方面,通过“抗疫精神+思政教育”的模式能够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对奉献精神的认识。另一方面,伟大抗疫精神不仅是国家层面的具有宏观性的精神指引,也是嵌入于具体生活和学习中的实践行动的总和。通过多元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能够以具体的学习和活动践行伟大抗疫精神,促进伟大抗疫精神的具象化和延伸化。
(二)赓续红色基因
红色基因是伟大抗疫精神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的链接点。伟大抗疫精神中蕴含的红色基因是当下中国发展的灵魂之所依、精神之所系。伟大抗疫精神的形成激发了学生群体对中国抗疫英雄与事迹的广泛认同与热衷,是对漠視中国英雄、污名化中国英雄事迹行为的最好回应。后疫情时代下抗疫精神的价值更加凸显。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赓续红色基因,维系新时代学生文化血脉中的红色优势,一方面学生正确认识和融合红色基因,是红色基因赓续的最重要途径。另一方面,红色基因为学生的成长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必须保证红色文化在学生思想阵地上的主导地位,将红色精神融入学生成长全过程。
(三)坚定理想信念
理想信念是伟大抗疫精神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基础。大力弘扬伟大抗疫精神,其首要目的即在于激励学生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伟大抗疫精神为理想信念的宣传提供了有力支撑。一方面,中国的抗疫斗争是一场所有国民都参与其中的伟大抗疫运动,其成果是得到国民公认的。尤其部分学生勇担大任,积极参与疫情防控志愿服务,得到了社会的充分肯定。另一方面,通过伟大抗疫精神及抗疫故事,有利于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疫情之下的“中国之治”,从思想信念上肯定中国特色的优势。
(四)承担时代使命
时代使命是伟大抗疫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学生理论学习和责任承担相统一的原因与任务。大学生必须要承担起民族复兴的大任。一方面,学生群体作为疫情防控的主力,是伟大抗疫精神形成的助力者之一。疫情防控前线上的90后和00后充分彰显了中国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强劲动力与优良素质。另一方面,伟大抗疫精神的一大价值即是将精神信念与青年人的时代使命相联系,通过思想政治教育,阐述、宣传、理解伟大抗疫精神的内涵,增强学生对自身责任与使命的认识。
二、伟大抗疫精神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融的内在逻辑
在2019年3月18日召开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教育引导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思想政治教育只有融入鲜活的社会现实,才能与时代同频共振;与学生思想相契合,才能引领学生增强使命担当。“伟大抗疫精神”为思政教育提供了坚实有力的精神基础,中国抗疫故事为高校课堂提供了鲜活生动的素材支撑。{1}
(一)抗疫精神是大学生明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接通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桥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所具有的显著优势,是抵御风险挑战、提高国家治理效能的根本保证。”{2}伟大抗疫精神突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这主要体现在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人民整体利益置于首位、经济支撑和强大的社会动员能力上。通过对伟大抗疫精神的宣传,有利于使大学生充分掌握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具象的表现。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和课下实践中,一贯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但是经常在教学中缺少接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桥梁——生动而具有代表性的实例。伟大抗疫精神作为人民群众在抗击疫情的实践中经过提炼和升华而形成的当下的中华民族和中国社会最为亮丽的精神标识,是最具说服力和权威性的桥梁纽带。大学生作为疫情期间志愿者的重要力量,对伟大抗疫精神的理解会更加深刻、准确和具体。
(二)抗疫精神是大学生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的重要载体
抗疫精神为大学生增强“四个意识”和坚定“四个自信”提供了载体和重要依归。大学生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主体,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是必须践行的重要内容。然而单纯地阐述“四个意识”和“四个自信”缺乏具体性。抗疫精神作为后疫情时代增强“四个意识”和坚定“四个自信”的重要载体,通过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对伟大抗疫精神进行系统的学习,有利于大学生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使“四个意识”和“四个自信”能够与时俱进,不断增强自身的包容性与时代性。
(三)抗疫精神是大学生把握“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承担民族复兴大任的重要内容
抗疫精神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是青年学子坚定国之大义,勇于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精神支撑。新冠疫情爆发时,一直“低调”的90、00后身影出现在疫情防控的各条战线上,向国家、向民族展现了当代青年学子的拳拳爱国心、浓浓爱国情。当下疫情虽已平缓,但是更需要大学生群体深刻领悟伟大抗疫精神的内涵,将爱国主义精神与奉献精神融入自身血脉,进行自我培养、自我更新,努力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这是大学生承担民族复兴大任的一场必修课。
三、伟大抗疫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路径
在齐心协力抗击疫情的同时,也应积极探寻抗疫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路径。各高校要充分利用这次疫情防控中涌现出来的先进事迹、优秀典型等思政元素,讲好中国抗疫故事,将抗击新冠疫情与思政教育相联,推进二者的融合以实现更高质量的思政效果。以伟大抗疫精神铸魂育人,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激励广大学子树立远大理想,厚植家国情怀,肩负时代重担,见诸爱国行动。
(一)梳理抗疫故事与精神,对接融入各类课程
首先,充分挖掘课程中的思政教育元素,将已有的抗疫故事与抗疫精神的内涵进行整理,深刻总结和反思挖掘其体现的重要原理。同时以抗疫的详实数据和鲜活案例为载体,增强案例素材的理论厚度,完成内容框架搭建。形成可读性强、更具情感的故事,用最真实生动的抗疫事例讲好各类课程,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其次,对各类课程的理论进行梳理,深度考量如何实现课程理论、原理性知识与展现抗疫精神的具体内容优性搭配,即在不同课程的不同知识模块间插入相对应主题的典型故事,有效输出抗疫精神。最后,在教学的方式方法上仔细打磨。充分运用案例教学和实践教学等方法,从“最美逆行者”的身影中发现他们的家国情怀,在科学攻关、技术创新中感受新时代下中国的科技雄风,将师生亲见亲闻亲为的事例贯穿课堂,感受抗疫精神。同时鼓励学生在课下积极参与各类实践课程和志愿者活动,在奉献中感受大爱的力量,引导学生强化责任担当,让抗疫精神融入基因血脉。
(二)采用多元化途径,全方位宣传抗疫精神
抗疫精神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最关键的途径即邀请抗疫勇士和“最美逆行者”们进学校进行宣讲或开办讲座,讲述他们在抗疫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想。通过真正奋斗在抗疫第一线的人的真情讲述,能够最大限度地还原疫情的真实场景。把握好“讲真人真事”“怀真情实感”“有真挚情怀”三个问题,这是宣传抗疫精神的基本支点。其次,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引入“云课堂”和线上线下“混合式”的教学模式。线上教学中丰富的多媒体资料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丰富的学习材料参考,抗疫主题的视频和音乐、实地调研资料、抗疫纪录片等等,将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课堂相结合,打造有主题、有思想、有温度的现代化智慧教育教学,完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第三,实现思政课与其他专业性课程在抗疫精神主题内容的共建共享。不应当将抗疫精神局限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有课程都应该充分借鉴抗疫精神的内涵与价值,将理论内容与抗疫主题的思政元素相结合,把爱国主义教育、生命教育、信念教育、科学教育、道德教育与各类课程的教学内容做到有机融合,创构蕴含抗疫精神的课程思政“金课”。使用好抗疫精神这本时代教材,真正实现以情动人、以理服人、以爱感人的效果,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多视角学习和全方位育人。
(三)组织多样性的校园活动,传播抗疫正能量
积极弘扬伟大抗疫精神的同时,要引导同学们主动加入和组织各类实践活动。2020年10月-12月,北京大学法学院动员组织全院同学开展“弘扬伟大抗疫精神,践行爱国卫生运动”学生党团日联合主题教育系列活动,包括讲座、参访革命纪念地、组织思想学习分享会、参观博物馆、开展普法行动和环保志愿服务等活动内容。这开启了抗疫精神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的新道路——发挥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优势,开展主题鲜明、形式生动、针对性强的活动。基于此,举办抗疫精神的主题教育系列活动,引导同学们将抗疫精神和爱国卫生运动理念融入到学习与生活的点滴实践中,促进青年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营造讲文明、重卫生、防疫病的良好风尚。再者,可以开展校园文化节。围绕“抗疫精神”为主题,通过演讲、歌唱比赛、舞蹈大賽、签名铭志、防疫知识竞赛和设计大赛等多种形式,创造性地将抗疫精神融入活动之中,既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能够使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和主动性,自行对“抗疫精神”和“校园文化”的内容进行构思和关联,在丰富的实践活动中增强对伟大抗疫精神的全方位认识。
(四)准确宣传真实阐释,引导学生理性思考
新冠疫情暴发伊始至今,一些虚假、恶意的信息在网络上扩散,真假难辨的观点产生激烈碰撞,对社会造成了大范围的负面影响。民众尤其是大学生中开始出现各种似是而非的声音。抗疫精神的诞生是对这些复杂繁乱的观点和信息的最好回应,但必须通过一定的主体对“抗疫精神”进行宣传阐释才能够更好地实现“解惑”效果。主管思政教育的领导和各类课程教师需要聚焦疫情之下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和问题疑惑,在生活和教学中直面解析疫情期间国内外的各种错误观点论调,用正确的理论和逻辑攻破错误的思想和逻辑,与大学生形成思想上的共鸣,及时纠正出现的“认知偏差”。这就对教师的授课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有坚实的理论基础,也要有真情实感的授课形式和内容,用更有温度的教育积极引导学生理性思考。抗疫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为提高大学生的自主思考和辩证思考能力提供了新的契机与佐证,以思想政治教育为通道,组织大学生有针对性地开展热点实践分析等活动,促进大学生养成辩证思考的思维习惯,能够在接受信息、探究分析和交流讨论中洞悉合理性与伪科学性,做到不信谣、不传谣,实现教化人心、铸魂育人的教学效果。
四、結语
这场新中国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抗疫战斗中孕育出的抗疫精神有着极其丰富的内涵,“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同时抗疫精神象征着永不言败的中华民族团结统一、守望相助、勇于担当、不屈不挠的崇高品德。对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而言,当下最重要的即是将抗疫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将抗疫精神内化为价值追求,外化为实际行动,全方位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使抗疫精神传承并发扬光大。伟大抗疫精神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创新将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进一步升华,这是学生个人成人成才的一小步,是中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大步。“青春由磨砺而出彩,人生因奋斗而升华。”{3}担当时代复兴大任是当代大学生义不容辞的责任,以抗疫精神为引,鼓励大学生学习领悟抗疫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
注 释:
{1}操菊华.“中国抗疫故事”助力思政课与新时代同频共振[EB/OL].中国社会科学网,http://www.cssn.cn/index/skpl/202003/t20200321_5104156.shtml,2020-03-21.
{2}习近平.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EB/OL].新华网,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leaders/2020-10/15/c_1126614978.htm,2020-09-08.
{3}习近平寄语新时代青年强调:坚定理想信念站稳人民立场 练就过硬本领投身强国伟业[N].光明日报,2020-05-04(01).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10-26(002).
〔2〕习近平.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0-09-09(002).
〔3〕习近平在北京考察新冠肺炎防控科研攻关工作时强调 协同推进新冠肺炎防控科研攻关 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提供科技支撑[J].旗帜,2020(03):97.
〔4〕习近平寄语新时代青年强调:坚定理想信念站稳人民立场 练就过硬本领投身强国伟业[N].光明日报,2020-05-04(01).
〔5〕王胜昔.深入挖掘战疫中蕴含的思政教育资源[N].光明日报,2020-03-18(002).
〔6〕徐艳玲.“抗疫精神”的生成逻辑、丰富内涵和价值意蕴[J].人民论坛,2020(Z2):44-47.
〔7〕杨澜,耿步健.抗疫精神内涵及融入学校思政教育研究[J].理论建设,2020,36(05):7-14.
〔8〕李小玲,王建新.重大疫情防控工作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应对[J].思想理论教育,2020(04):98-102.
〔9〕王欢.思政课弘扬抗疫精神的四个着力点[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21,33(01):124-128.
〔10〕梁巍.“战疫”之下思政课教学面临的挑战及应对[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0,36(02):68-72.
(责任编辑 赛汉其其格)
Innovative Research on the Integration of the Great Anti-epidemic Spirit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LIU Yi-hang
(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 Holhot 010070, China)
Abstract: In the great practice of fighting the COVID-19 epidemic situation, the Chinese people have formed the great anti-epidemic spirit of life first, the whole country is united, giving up life and forgetting death, respecting science, and sharing destiny. General secretary Xi Jinping pointed out that we should vigorously carry forward the spirit of great anti epidemic in the whole society. The great anti epidemic spirit enriches the material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innovates the ways and means of educatio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the most important window for the propaganda and output of the great anti epidemic spirit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rough this window, students can realize the great anti epidemic spirit to the greatest extent, strengthen their ideals and beliefs, and cultivate their dedication and responsibility of the times.
Keywords: The Great Anti-epidemic Spiri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Value Implication; Innovation Pa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