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基层射击运动员的心理技能训练初探
2021-09-10周正
周正
中图分类号:G871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21)02-045-02
摘 要 随着近些年省队对运动员选拔要求的提高,教练员在对地市运动员竞赛能力的要求上也有所提升。运动心理技能训练对射击项目而言至关重要,故而,心理技能训练也慢慢成为地市基层运动员训练的一部分。因此,基层运动员运动心理技能训练的重任责无旁贷落到了教练员的身上。本文通过理论基础研究与日常运动队工作、训练相结合,从三个方面阐述了地市基层教练员对运动员的运动心理技能训练的方法,以期为地市运动队的实际工作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经验。
关键词 射击项目 基层教练员 运动心理技能 训练 比赛
射击是一项静力性、闭锁性的个人项目。目前,在我国国家队和省队基本上都配有心理辅导老师来辅助运动队的训练。但是,在地市的基层训练中,射击队教练更重视基本的技术训练,而心理技能训练工作几乎没有人负责。有研究者认为,提高射击队员竞赛心理品质的重要方法是加强心理技能训练;也有研究者认为,要保证射击队员持续打出高环数,必须在平时的训练过程中加强运动员的运动心理技能训练。由于心理训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及顺应射击队运动员选拔的时代要求,我认为运动心理技能训练应成为地市基层运动员训练的一部分,这份沉甸甸的责任落在基层教练员的身上,我们应该尽职尽职的履行。本文通过理论基础研究与日常运动队工作、训练相结合,从三个方面分别阐述了地市基层教练员的运动心理技能训练过程方法,以期为地市运动队的实际工作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经验。
一、在射击地市基层运动员训练中融入运动心理技能训练
(一)更新地市基层教练员的训练观念
要在射击运动队实际训练中提升运动员的运动心理技能。首先需要教练员更新育人观念,重视在训练中融入心理训练;其次,在射击地市基层运动员训练过程中教练员需要掌握心理学方面的主要理论有合理情绪疗法(RET技术)、心理控制点理论、成就动机理论和目标取向理论等[1];最后,教练员应在理论指导下要将心理训练相关理论熟练运用于训练过程中,并根据运动员的具体情况实施个性化教育。例如,在射击训练中常用的方法有目标设置法,通过目标控制训练可以引导、激发射击运动员的自觉性与能动性,达到培养和提高运动员综合能力的目的[2],在日常的训练中教练员应帮助运动员建立具体的、明确的目标,并且该目标应为中等难度且可行的。常用的方法还有自我谈话法,自我谈话法主要是个体和自己的语言交谈。积极的自我谈话主要是指运动员在可能失败或落后的时候能够帮助自己努力继续坚持的谈话,如“沉着”“冷静”“稳定”等。在基层的基础训练中教练员应普及这些理论基础知识,并逐步将这些理论与日常训练相结合,从而达到提高运动员运动表现的目的。
(二)运动员全面认知比赛,培养健康心理
有研究者认为,运动员对比赛的理解不仅限于结果本身,更多的应为认识自己,学习他人。运动员对自身的定位既要符合实际情况,又要从长远角度树立目标。与此同时,比赛也是一个向对手学习的过程,既要学习优秀的对手在比赛中取得进步的经验,也要学习未能发挥出色的对手在比赛中的经验教训。只有将两者有效的结合,才能帮助运动员建立对比赛的全面认知,而非比赛只有输赢这个结果。
(三)基层教练员将运动心理训练融入日常技术训练中
如何将心理训练与日常技术更好地结合也是教练员和心理学科研人员所关注的重点。在实践中效果较明显的过程方法有表象训练法,表象训练可帮助运动员建立不同时期注意力分配的表象训练技能。例如,在训练初期,应把注意力集中在举枪动作和稳定身体、稳定枪支上,随后集中注意力于预压扳机,其后注意力应逐渐转移到枪支稳定性的保持上,此时在扳机上的意识应是微弱的,反复在头脑中演练举枪的动作,最后几乎是在下意识下扣响。
在目标设置的训练中,教练员要帮助运动员建立短期目标、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例如,帮助女子手枪运动员L建立相应的目标,短期目标如:在近三个月的训练中,每100发子弹中应有55发在10环以上,每天的训练中多体会感觉,多进行空枪练习,坚持写训练日记;中期目标:在年度比赛中达到570环,在出现了好十环后进行记录并定期总结,多进行注意力集中训练,多与教练员沟通如果是出现了较多问题也应该知道问题出现在哪里;长期目标:一年后进入省队,加强体能训练从而保持较高强度的训练,加强心理训练,对未来的比赛多做准备。
二、运动员比赛期间心理状态的调节
比賽期间的目标设定更应该注重表现目标而非结果目标。此外,在表现目标的制定过程中也应更多结合运动员当时的具体情况而定,从而在制定中留有余地,帮助运动员降低比赛预期,建立积极的比赛心理状态。
美国著名射击运动员埃蒙斯两届奥运会的失利也成为教练员、运动员心理学家探讨的重点。无论是试射转积分时的常见紧张,还是最后一发运动员容易出现抢扣,都是注意力不集中的表现。因此,在比赛期间,要求运动员更多关注比赛过程中的技术操作情况,而减少对结果的关注。
运动员对于比赛的胜负欲因人而异,但是由于射击比赛的特殊性,一般情况下尽量减少外界的信息干扰。第一,减少新闻媒体的干扰。在新闻媒体的宣传中,有可能夺得金牌的运动员往往被大肆渲染,甚至在比赛期间,新闻媒体工作者已经在运动员的家中等待,如果运动员夺得奥运会首金,记者则可获取第一手资料。但是,在大赛期间运动员的压力是不可小觑的,同时过多的外界干扰也容易对运动员造成各种心理层面的负担。第二,减少竞赛本身的干扰。运动员在决赛期间的比赛环数,以及和对手的差距的环数在每两发后都可以听到。这时,更应该要求运动员做到不听、不想、不算,保持头脑的绝对清醒。
三、基层运动员在赛后加强运动心理干预
(一)引导取得优异比赛结果的运动员正确归因
在运动员比赛结束后,及时帮助他们总结心理定向,关注可控性等因素有利于运动员进一步的训练。有研究者表明,射击比赛的正确心理定向应为关注比赛过程、关注自我、关注操作过程,而非关注比赛结果、关注他人、关注比赛环数[5]。同时,也要防止运动员在取得了优异成绩后故步自封,要求运动员戒骄戒躁,以期取得佳绩。
(二)引导发挥失常的运动员正确归因
运动员在竞技场上的发挥是千差万别的,尤其在赛后由于比赛的失利,来自教练和领导层的压力、观众的不理解以及媒体的批评,都会导致运动员产生消极心理。许多被大众视为天才的运动员也很有可能稍纵即逝。从运动员本身来说,大多数运动员的胜负欲也在影响他们的发挥,甚至有些运动员以表现结果为目标,却也难以发挥自身实力。故而,在运动员比赛失利后,如何鼓励他们振作并重新投入到训练中去也是教练员必修课的一部分。有些运动员在失利后会归因于外界因素,如枪不稳、身体不协调、风向问题;有些运动员会归因于内在因素,如自我内心的不平静、紧张、竞赛焦虑等。帮助运动员进行有效的归因,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对未来的训练和比赛都是大有裨益的。
四、结语
为了帮助运动员全面发展,综合提升竞技能力,教练员和运动员都应该加强运动心理理论学习,在训练实践中合理运用,以达到更好的训练效果,培养更优秀的运动员,为国家的体育事业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刘淑慧.射击比赛心理研究与应用[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6.
[2]刘淑慧,徐守森.正念训练对射击运动心理训练的启示[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3(09):455-458.
宜昌市体育运动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