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职业院校体育课在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面的价值探究

2021-09-10王磊

体育时空 2021年5期
关键词:体育课职业院校人才培养

王磊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21)03-077-02

摘  要  职业院校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肩负着培养人才和社会主要劳动力的职责,而且更多的是培养“蓝领”工人,塑造“工匠”精神的摇篮.而职业院校体育课在此环节中则承担着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作用。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通过对作者所在院校的体育教学现状进行分析,认为职业院校必须加强体育课程和教学的改革工作,以期为以后职业院校培养出更多创新型人才提供有效后备保障。

关键词  职业院校  体育课  教学改革  人才培养

一、现阶段职业院校体育教学现状

(一)教学内容偏少

走、跑、跳、投,作为体育最基本的活动方式,是目前职业院校传统的体育课教学方向和主要内容。因此,教学模式是较为单一的,这一情况与传统的中小学体育教学模式较为类似,甚至教学内容上与中学体育也区别不大,内容不够丰富。这样的模式对处在青春期的学生吸引力不是很大,不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二)学生分化较大

职业院校作为专科层次的院校,学生整体素质分化较大,这点在运动能力上体现得更为明显。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分层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但多数情况下体育课作为职业院校的公共基础课未受到足够重视,很少能够提供按照学生的不同兴趣、不同水平、不同层次、不同环节开展教学。按照班级、专业甚至不同年级合班“一锅端”式的体育课,对学生的体育兴趣培养是狭窄的,不同层次的学生无法进行同样的教学过程,这样会使他们对课程的理解和掌握也就达不到预期效果。

(三)师资力量薄弱

体育教师基本能力中要求能够做到“一专多能”,但因师资力量缺少和学院发展定位,职业院校的体育教师甚至被要求做到“多专多能”甚至“多专全能”。不过体育是分专业和专项的,不同专项的体育老师应承担不同项目的教学任务,让球类专项去教授舞蹈和操类项目难免有些东施效颦。师资配比的失衡不免使得学生需要外聘教师来予以缓解,而这又难以保证教学的系统性。

(四)评价体系缺失

现今职业院校的体育老师思维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在体育课程统一的考核评价方式中以固定标准衡量学生,忽略了个体差异和对运动技能的了解掌握,这些也只能通过教师的主观评价作为标准,难以形成统一体系。在学生关注的分数方面,体育课程与其他课程总评方法相同,皆为最终的考试成绩决定,对学生平时表现和努力程度的关注较低,即便有所关注比重也不高,这会造成平时认真努力练习的学生总是由于自身条件不足或临场发挥失常而成绩不尽如人意。

二、职业院校体育教学改革策略

(一)增加体育教育方面的投入

首先在硬件方面,职业院校应根据体育教学内容为学生配备足够的体育设施和器材。

职业院校应在体育教学师资队伍方面按照师生比例,分专项聘请一些专业的体育教师任课,同时要加强组织体育教师开展培训和继续教育,丰富全校体育活动的开展,进而为职业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打好基础。

(二)认清体育价值,提升体育形象

各方要努力转变人们对体育的陈旧观念,不要刻板地认为体育就是玩,体育人就是五大三粗等。在职业院校中,许多人都存在这种认知错误,为此要从上到下对此进行转变,提升体育学科的地位。传统观念的转变要从学校管理者开始,逐步扩展到学校的各个层面。职业院校可利用课余时间多组织一些师生共同参与的竞赛,这在增进师生友谊的同时也提升了他们的身体素质,更重要的是对体育的一种宣传。

(三)完善考核评价方式

教学评价是对学生在单位时间内学习成果的评估,因此,合理有效的教学评价体系对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和效率有重要的作用。作为教师,应充分认识到体育教学评价体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进而在体育教学模式创新中重视对体育教学评价体系的改革和创新,使得体育教学评价体系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发展所需。就体育教学评价体系而言,最主要的应该注重结合学生的综合方面进行评价,即除了考试成绩之外,还需要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进步幅度、学习态度、参与情况等多方面进行评价,以此来体现体育教学评价体系的客观性、综合性和公平性。但没有了中考和高考的压力,对一些抱有及格就行心态的学生更应该有相应对策和了解,使他们能够更加追求突破自己、超越自己,这也是“更快、更高、更强”的体育精神所要求的。

三、体育教学在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方面的价值定位

(一)提升自信,塑造健全人格

在“完全人格”中,伟大的教育家蔡元培将体育置于首位,也就有了“健全人格,首在体育”的经典语言。职业院校的学生将从青春期步入成年,此时也正是他们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而体育运动,尤其是竞技性运动可帮助学生建立成熟、积极的心理。另外,在其他方面可能技不如人的学生,可能会通过体育这一平台展示自己过人的天赋,由此增强了他们的自信,甚至找到奋斗的目标和人生的方向。

(二)养成健康生活的习惯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旦有了兴趣爱好,一些生活习惯也将随之改变。早有研究表明,健康生活的四大基石是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和心理平衡。经常参与体育运动能使学生精力充沛,通过日常体育教学能让学生对体育产生积极的兴趣,进而逐步养成在课余时间参与自主锻炼的习惯,进而能够从容不迫地应付日常生活和学习压力而不感到过分紧张。此外,通过日常锻炼能够促进睡眠质量和肌体的新陈代谢,能够抵抗一般性感冒和传染病,并使自身氣质和外形都发生良好转变。

(三)尊重规则,学会配合

通过各种体育项目的学习和锻炼,学生对项目规则的理解和掌握是必要的。各种项目的不同规则能让学生在体育比赛中学会尊重规则、理解规则甚至合理运用规则,并且在团队竞赛项目中学会更多与队友的配合与交流。这些都会为学生在以后更好地适应社会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

(四)追求更长远的成功

人生之路道阻且长,职业院校的学生更应注重“人生马拉松”的长期实践,起跑暂时落后无需妄自菲薄,并不是只有分数、成绩或者证书才是成功,让学生从多方面发掘自己的长处才是人生最大的价值。运动可以使人快乐,在运动时身体会分泌多巴胺,这是身体快乐的源泉,而快乐使运动成为习惯,身心愉悦的同时强身健体减少疾病又是长寿的必要条件,健康的体魄才是人生获得成功的关键。

四、结语

上述四点价值定位是目前职业院校体育教学对学生产生积极影响的主要方面。当然,这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对待体育的态度。体育强则中国强,国运兴则体育兴。发展体育事业是建设体育强国的关键,人民群众对体育的理解必将越来越深入,学生也能更加了解体育的诸多价值并将其视为毕生相伴的活动。这些进步都将体现在课堂中以及学生的日常的休闲娱乐当中,体育活动是将学生从虚拟世界拉回现实世界的最佳帮手。职业院校的体育课也将承担更重要的职责,建立健全体育教学评价体系和体育器械室是首要任务;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并合理区别对待和评价学生是提高学生参与体育积极性的重中之重;推进多元化的体育课程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基础;发挥学生主动性和提高学生课后参与度是关键。

参考文献:

[1]唐流泉.重庆市部分高职院校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现状与对策研究[D].成都:成都体育学院,2016.

[2]泰芬.对抗与超越:功利化培养环境下的高职通识教育的反思[J].厦门城市职业学院学报,2014(03):21-25.

[3]王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改革研究[J].黑龙江科学,2020(02):60-61.

[4]王义伟.高职体育职业体能创新教学体系分析[J].运动,2004(12):137-138.

天津市南开区职工大学

★天津职成教学会、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科研课题(2019年度)——职业院校教学改革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研究中的子课题,课题编号:XHXB2019B111。

猜你喜欢

体育课职业院校人才培养
如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
体育课
浅谈职业院校中的美术教育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上好期末三节体育课
"三个结合“上好室内体育课
支持水利职业院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