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立德树人视域下高校体育课程思政路径研究

2021-09-10李晓鸣

体育时空 2021年5期
关键词:高校体育立德树人课程思政

李晓鸣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21)03-016-02

摘  要  新时代,对于高校的体育教师而言,其肩负着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责任,其第一任务就是“育德”,而这不能仅仅依靠思想政治理论课来实现。体育课程是每一位大学生的必修课程,同时也是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将思政教育和高校体育课程融合起来能够使体育课程的育人作用得到充分体现,并且也可以真正做到价值引领与技能传授的协同。

关键词  立德树人  高校体育  课程思政

一、前言

2020年10月,《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正式发布,强调要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要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和立足点,要努力实现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升,要始终将“健康第一”作为教育必须遵循的理念和原则推动学生体育锻炼与文化学习的全面发展,要让学生通过体育锻炼锤炼意志和强化体质,感受体育锻炼的乐趣。高校思政工作与高校培养人的目的和方式以及培养的对象有着直接关系,应当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作用,所有的课程都应当与思政课程配合,这样才能产生协同效应。在高校思政教育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式就是政治课堂教学,随着新课改的推进以及当前学科交叉发展的趋势,使得教育系统的综合性越来越突出,同时在思政教学方面也有了一些新的要求,以思政教学为基础的其他专业课程的融合性的思政教育正被逐渐探索。

二、立德树人视域下高校体育教学中思政教育渗透的路径

(一)高校体育教学中思政教育的课程设计

高校体育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就是在原有的体育课程内容或体育教学里面的基础之上,在课程目标、内容、实施及评价等方面融入思政教育的内容或理念。因此,课程设计是实现高校体育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内容的第一步。从课程设计路径的实现角度来看,思政教育内容若要渗透在高校体育教学中,首先必须要与高校体育教学的顶层设计相融合,在顶层设计的引领下,各环节之间环环相扣,紧密联系,从而服务于高校体育教学“立德树人”目标的实现。从顶层设计角度考量思政教育渗透于高校体育教学中,从体育课程顶层设计的主要载体——体育课程标准着手,将思想政治教育等相关内容融入体育课程目标当中,将“立德树人”作为高校体育教学的显性目标,将其他思政教育的要求及内容作为隐性目标。其次在课程内容的整合方面,可以采用多种教育模式将思政教育的相关内容整合于高校体育教学中,如采用情景教学模式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在教学环节设计方面,根据教学目标的整体设计,将高校体育课程教学划分为体育理论教学和体育实践两个环节。体育理论教学部分应注重学生思想道德、情感认同等素质的培养,而体育实践教学的设计应注重强化学生意志品质的提升。最后在课程考核评价层面,教师在设计课程评价时应根据前期课程设计的相关内容将课程评价指标确立为体育体育测试评价、课外活动跟踪与评价、体育实践课表现评价和理论课表现评价等,从而引导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关注自我发展,享受体育课程,自觉将思政教育转化为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

(二)高校体育教学中思政教育的运动竞赛

高校体育教学中思政教育路径之运动竞赛路径的设计主要划分为三种形式。

第一种为小范围的体育课班级内部竞赛。即以班级为基本单位,从运动竞赛的范围角度进行考量,将班级内部竞赛划分为课内竞赛和课外竞赛两种形式。体育教师根据教学内容,适当设计并组织相应的班级学生之间的竞赛,采用分组竞赛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勇于拼搏、公平竞争、集体主义等优良意志品质,从体育课堂层面实现课程思政的渗透。此外,课外竞赛同样也是以班级为单位,体育教师通过布置体育课后作业,并积极对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价和考核。

第二种全校师生共同参与的运动竞赛。当学生与教师存在竞争关系时,学生的好胜心往往会被激发,因此,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该特性,开展师生共同参与的大型运动竞赛。从运动竞赛的参与人群来看,主要划分为赛事组织者、裁判员、志愿者及运动员四类。从当前高校运动竞赛的开展来看,赛事组织者和裁判员一般由教师担任,赛事志愿者及运动员一般为学生群体,而这种形式的运动竞赛往往会让降低学生的参与感和积极性。

第三类则为跨校间的校际交流赛。学生作为体育竞赛的运动员,让其代表学校参与跨校间的校际交流赛,一方面能够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集体责任感,另一方面运动竞赛本身就能培养学生自我超越、自强不息、团结协作、遵纪守法等意志品质。此外,从体育竞赛过程的角度来看,可以分为备赛、比赛、颁奖和赛后四个环节。学生会在漫长平淡的备赛过程中被培养出艰苦奋斗、坚持不懈的精神。

(三)高校体育教学中思政教育的校园体育思政文化建设

高校体育教学中思政教育路径建设之校园体育思政文化路径的建设主要以文化自信为切入点,要坚信中华传统文化的力量,将中华传统文化中优良部分加以继承和发扬,而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就成为了该路径建设的主要载体。

校园体育思政文化路径的建设可充分利用民族体育传统文化的重要育人功能和价值,通过开展传统民族体育项目让学生感受到中华传统民族体育文化的具体形式,如通过开展太极等传统项目。太极作为中华传统武术,其运动本身讲究以柔克刚、刚柔并济、开合有序,在高校开展太极项目教学一方面能夠帮助学生强身健体,另一方面还能让学生通过太极拳练习,使得意、气、形、神逐渐趋于圆融一体,并内化为热爱和平、善良谦虚、宽容大度、相互尊重、关爱他人的性格品质,从而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融洽和谐。再者,还可以通过定期开展武术英雄爱国事迹展演等系列活动的形式达到教育目的,如组织学生观看相关影视作品(抗击匈奴的霍去病、抗金英雄岳飞、抗倭名将戚继光、爱国武术宗师霍元甲和叶问等)和舞台剧展演等活动,或是由学生自导自演系列舞台剧,如此可让学生在充分了解历史的同时唤醒他们对国家的热爱,提升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增加了报效祖国的决心。再者,可以通过举办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知识竞赛等活动,以赛促学,让学生在了解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同时理解并铭记中华传统体育文化的深刻内涵,从而帮助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念。

此外,从基础设施角度着手也不失为良策。例如,在校园围墙、走廊、体育运动场所及校园宣传栏等位置设立体育专栏,专门讲述我国体育事业发展进程中的代表人物及他们不畏艰苦、拼搏奋进的励志经历;讲述中国乒乓球队、中国女子排球队、中国跳水队等先进团体追求卓越、不畏强敌、不懈奋斗的光荣传统。除文字、图片等形式,还可以利用校园广播,设立校园广播体育专栏,专门讲述相关故事及经历,从而激励学生在体育课程中形成勤于学习体育知识、敏于练习运动技能、勇于探索运动规律的良好体育学习方法和习惯,为学生终身体育运动提供思想指导和方法支撑。

参考文献:

[1]李田天.高校体育教学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研究[J].普洱学院学报,2016,32(03):50-52.

[2]李晓艳.高校公共体育教学中德育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10.

[3]熊文,张建永.学校体育中道德教育的多维审视[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6(05):80-83+106

[4]王学俭,石岩.新时代课程思政的内涵、特点、难点及应对策略[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41(02):50-58.

湖南省长沙医学院

猜你喜欢

高校体育立德树人课程思政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浙江省金华市社区体育与高校体育的互动研究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