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

2021-09-10刘长青

体育时空 2021年6期
关键词:传承与保护

刘长青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21)03-005-02

摘  要  在实现中华民族文化伟大复兴的历史背景下,重拾与传承体育非物质文化,探索其中的体育价值和文化内涵显得尤为重要。南社秋千作为一项具有千年历史的文化遗产项目,具有丰富村民业余生活、营造村民良好人文风貌、传承乡土文化和增强文化自信等作用。但目前南社秋千还存在文化内涵挖掘不深,绑缚技术传承过程中年轻人积极性不高,宣传方式方法不完善等问题。为此,应采取将秋千技艺的传承与保护纳入当地建设的整体规划之中、整合当地的秋千资源、立足文化自信、结合新兴技术等措施来共同保护和开发南社秋千活动。

关键词  非物质物化遗产  南社秋千  传承与保护

南社秋千在渭南市合阳县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宋代《事物纪原》一书中,记载着在汉武帝时期就有了秋千,距今已有了2100多年历史,它的产生与合阳有关武帝山的传说基本吻合,可见。南社秋千历史之悠久,在2011年被列入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有关于南社秋千的传说不尽相同,其中主要的传说有以下两个。第一个是雷简夫(1001—1067,字太简,今陕西合阳县城关镇雷家洼村人)曾经在四川为官,在四川见过许多不同种类的秋千,衣锦还乡后,他向当地村民说起“荡秋千”的乐趣,人们便按照他所说的样貌摸索着绑缚。后来,住在南社一代的后裔不断地加工改进,同时注入自己的创造,才得以逐渐发展成为著名的南社秋千。第二个是传说在商末周初,洽川的莘野村出了一位美女——太姒。周文王在听说太姒的美貌之后便到洽川寻找,最终在古晋墟南秋千下相识。从此之后,“南社秋千”便成为“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一代佳话的见证地。

从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角度看,南社秋千具有健身功能、竞技功能、娱乐功能、观赏功能和教育功能,探索南社秋千其中的体育价值与文化内涵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极具意义。下面笔者将试从南社秋千的作用、存在问题、建议对策三个方面浅析这一非物质文化项目。

一、南社秋千的体育价值与文化内涵

南社村的秋千以历史悠久、种类多样、风格独具名闻遐迩,堪称中国民间体育竞技活动中的一枝奇葩。被誉为“华夏一绝”的南社秋千,主要具有丰富村民业余生活、营造良好人文风貌、增强文化自信的作用。

(一)丰富村民业余生活,促进村民身体健康

南社秋千是农耕文明的产物,发挥着丰富当地村民业余生活作用。南社村民在每年清明节前都会积极参与到秋千的绑缚工作之中。清明节时,村中人更是齐聚一堂,整个村子因秋千而欢乐,人们的生活也因秋千而充实。

南社秋千作为一项体育活动,充分发挥了其促进人的身体素质发展的作用。从类型上南社秋千可分为门式秋、天平秋、状元秋、轮儿秋、过梁秋等多种形式,每一类型的秋千的参与形态都有所不同,如过梁秋。参与过梁秋时,会同时坐上四个人,人时而升在顶端,时而垂在下方,时而吊在半空,但不管处于何种位置,自有小横梁上的铁环转动,人始终保持坐姿,有升有降,时高时低。显而易见,无论参与到何种类型的秋千之中,对参与者的身心健康都有促进作用。

(二)增强村民人际交往,营造良好人文风貌

南社秋千这项传承千年的民俗活动在它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造就了南社人独有的精神传统和人文性格,因此南社秋千文化对增强南社村的凝聚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千百年来,每到清明或者农历四月初一,南社村民都会自发造秋千、荡秋千。南社每年的清明节,村里村外,无论老少,都会参与到秋千活动之中,希望“荡秋千”可以驱邪祈福。相传在旧时社会,妇女足不出户的封建传统思想在这一天也会被打破,她们可自由加入荡秋千活动中。这对当时及后来的女性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促进作用。

(三)传承乡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南社秋千是农耕文明的产物,所用器具一般取材于农具。南社秋千就地取材,把普通农具运用于秋千的绑缚过程。木柱是农村打墙用的“杆”,木椽则是打墙的“板”。秋千绳是勒麦车的勒绳和牛套绳,绑扎的绳是把子绳。大车轱辘、大车轴、碌碡、牛轭斗、辕环都是农村常见的农具或挽具,连大车尾巴上的车铃和牲口脖子上的串铃也都成了秋千架上的辅助物。

南社秋千在不断发展过程中和民间戏曲、社火、传统赛会等传统民俗结合起来。秋千把大家的心聚拢到一起,形成了南社独有的“秋千精神”,形成了构建南社文化认同和社会治理的重要资源。

二、南社秋千传承与发展存在问题

南社秋千是宝贵的体育非物质文化资源,在社会不断进步和发展过程中重拾秋千精神显得尤为重要。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角度来说,南社秋千的传承与发展的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

(一)南社秋千中的文化内涵被忽视

人们所熟悉的秋千,其设施和绑缚技术都比较简单,在生活中随处可见。这类秋千富有现代社会的智慧,可以供人们进行休闲、娱乐,其常见于公园、景区等户外场所,大人可以辅助孩子进行玩耍,情侣可以一起“荡秋千”,从而增加彼此之间的感情。现代的秋千与南社秋千无论从搭建技艺还是文化内涵都极为不同。南社秋千谷在建设与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忽视了本地秋千的历史渊源与精神文化。“南社秋千谷”在每一类秋千旁虽然都立有此类秋千的简介,但对其文化内涵的挖掘是远远不够。如果缺乏文化的根基,秋千谷在未来的发展之路注定将阻碍重重。

(二)绑缚技术的保护与传承难度大

南社秋千看似是将农具简单的捆绑在一起,但实际上其中的绑缚技术堪称一绝。南社秋千的绑缚技术凝聚着古往今来传承人的心血与智慧,老一代的传承人已经将其爛熟于心。但因文化限制,其技术一无图纸,二无文本,只能依靠口述心记得方式来传承。目前南社村大量年轻劳动力都外出务工或学习,参与南社秋千谷规划、建设活动中的人群以老年人为主。虽然老一代传承人热心推动南社秋千的传承与发展,但年轻人参与其中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较低。特别是传统秋千的绑缚技术,村里的年轻人并没有意识到它所代表的是传统民间技艺的瑰宝,这无疑对此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造成了困难。

(三)南社秋千宣传力量欠缺

在有关于南社秋千宣传方面,虽然当地政府和村民对南社秋千实物进行了良好地保存,但缺少对照片和视频的编辑和整理,使得照片和视频资料的利用率较差。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网络技术已经在我国各个领域中充分利用,并因为网络其信息传播快且易获取的特点,深受广大群众的拥护和喜爱。网络宣传无疑是民俗活动宣传的有效途径之一,但南社秋千却没有充分利用宣传,特别是在疫情之后,在互联网几乎难以搜索到有关南社秋千的新闻动态。南社秋千网,其采取的宣传方式多以静态为主,缺少对新技术的应用,使得南社秋千网站质量较低,并不能达到吸引人们关注的目的。

三、南社秋千的保护与开发对策

南社村的秋千历经数代,依旧可以保持得如此完整实属幸事,为了克服发展上的阻碍,使南社秋千走向全省、全国、乃至世界,更好地为中民族文化伟大复兴作出贡献,特提出以下几点措施。

(一)立足文化自信,为传承和保护奠定基础

“人在一起,心在一起,劲凝在一起”的精神,是祖祖辈辈从秋千活动中凝练的“秋千精神”,这种精神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所特有的。南社秋千作为一种民俗体育,在宣传上应当以民族体育文化为基础。

南社秋千是老百姓自己的佳作,它融农耕文化、黄土文化、民间风情于一炉,集群众的智慧、文化素养、美好愿望于一体[1]。南社村民搭建的每一类秋千都有着深厚的寓意,如三状元秋就有着它独有的寓意,相传有着“荡了三状元,名次排在先”的说法。南社秋千谷在规划发展中应该将秋千文化的挖掘列于首位,南社的“秋千精神”只有根深蒂固于南社,才能走的更远。

(二)传承转化,对传承技艺进行数字化保护

随数字技术普及,大众健身意识觉醒,使体育非遗数字化传播显现出巨大发展潜力。为此应紧握时机,探寻新时代背景下我国体育非遗数字化传播的创新发展之路[2]。

数字化保护不仅仅是简单地整理、记录、编辑、出版秋千谷现有的秋千实物及绑缚技术,更是需要投入更多的财力与人力,才能实现南社秋千活态性。数字化保护与传承具有技术的复杂性,但其保存非遗的完整性是目前较好的方式,年轻人也可以用自己的喜欢的方式参与到秋千活动及秋千绑缚之中,如VR实景体验。

(三)借助现代技术,提升秋千文化的传播力

历经此次疫情,南社秋千的发展遭受严重创伤,同时也为南社秋千的传播与发展创造了新的思路。传统的静态宣传,已经不能满足其发展需求。

1986年2月,国家体委制将秋千列为全国少数民族体育运动会正式比赛项目[3]。南社秋千也可以将民俗与体育相结合,充分宣传发扬其竞技性、观赏性,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到秋千运动之中。秋千活动中的趣味性只有通过动态才能充分展示,南社秋千网站应实时更新秋千谷的动态,使动画和视频的形式占据宣传的主导。

四、结语

南社村的秋千文化历经千年的凝聚,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認识南社秋千体育价值与文化内涵有着弘扬体育精神、塑造全民健身、增强人民体质等方面的价值。立足文化自信,以南社的秋千精神为根基,增加南社秋千的传承与保护,使南社秋千取之用民,用之于民,打造具有文化底蕴的南社秋千谷,是我们研究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与目的所在。

参考文献:

[1]合阳县人们政府网.南社秋千与秋千精神.[EB/OL].2008-05-18.http://www.heyang.gov.cn/info/1124/49827.htm.

[2]郑奥成,郑家鲲,王学彬.后疫情时代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播的现实挑战与推进路向[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21,41(01):57-61.

[3]李永杰.对中国朝鲜族传统体育形成与发展的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23):219.

猜你喜欢

传承与保护
城镇化进程中传统村落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从吴文化视角看昆曲传承
走近西安鼓乐
河北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校传承与保护的研究
贵州黔东南侗族大歌传承与发展新探
文化体制改革背景下高安采茶戏传承与保护研究
关于扬州口头文学调查问卷结果的分析
论高安道情传承与保护策略
初探河南新乡锣鼓乐“小咚鼓”
湘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现状、问题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