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镇化进程中传统村落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2017-04-11邓黍心伽红凯

安徽农学通报 2017年6期
关键词:传承与保护城镇化

邓黍心+伽红凯

摘 要:在城镇化进程快速推进的当下,如何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传承与保护传统村落的文化内涵已成为一个重要课题。湖州荻港村落文化积淀深厚,从早期的渔猎文化发展到农耕文化及所带来的名人文化在村落中仍清晰可辨。该文选取荻港村这一案例村,通过探析其传统村落文化在城镇化进程中传承的现状,分析其当前面临的困境,并尝试从协调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发展壮大文化产业、恢复文化生态3个方面提出在城镇化进程中传承和保护传统村落文化的思路,以期为其他地区的传统村落提供参考。

关键词:城镇化;传统村落文化;传承与保护

中图分类号 F29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7)06-0001-04

Inheritance and Protection of Traditional Village Culture in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Taking Huzhou Di Port Village as an Example

Deng Shuxin et al.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Nanjing 210095,China)

Abstract:In the process of rapid urbanization,how to inherit and protect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issue in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Huzhou Di Port village culture,from the early development of fishing and hunting culture to farming culture and brought the celebrity culture in the village is still clearly visible.This article selects the case village of Di Port village,through the analysis of its traditional village culture in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in the status quo,analysis of its current difficulties,and tries to inherit and protect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of the village in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from the aspects of coordinating the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villages,developing and expanding the cultural industry and restoring the cultural ecology,in order to provide effective reference for traditional villages in other areas.

Key words:Urbanization;Traditional village culture;Inheritance and protection

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加速推进,当前传统村落文化的传承和保护面临着新的问题与挑战。传统村落是农耕文明的精髓和中华民族的根基,其所积淀的村落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如何在城镇化发展的要求下传承与保护传统村落文化成为一个新的重点。《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中提出要走一条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文化传承的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文化传承,彰显特色”成为国家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基本原则之一[1]。国家近日颁布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也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要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保护传承文化遗产。这对于推进国家现代化、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有重要作用。

本文选取浙江省湖州荻港村作为案例村。荻港村是我国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村落,其传统的村落文化底蕴深厚,并且在城镇化进程中,其作为浙江省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开发村,城镇化与村落保护间的矛盾突出。通过探讨荻港村传统村落文化的生存现状及传承保护概况,分析城镇化进程中其传统村落文化传承的困境,并提出传承与保护传统村落文化的思路,为丰富这一问题的研究的理论依据。

1 荻港村传统村落文化资源概况

浙江湖州市荻港村,地处杭嘉湖平原,是一个具有千年历史的传统村落。四面环水,河港纵横,人文荟萃,环境优美,自古以来就有“苕溪渔隐”之称。全村区域面积6.3km2,中心村面积1.3km2,现有人口4 126人。村落内集居住、连廊街巷、古桥古寺、石桥河埠、水域风光、地方名俗和历史名人于一体。依托深厚的人文历史底蕴,以及独特的“桑基鱼塘”自然基础,荻港村形成传承至今的耕读文化、蚕桑文化、鱼文化等各种优秀传统村落文化,民间传说、民俗风情更是不胜枚举。

荻港村的耕读文化可以追溯到元代,“耕”为生存之本,“读”乃是升迁之路,这是中国传统农耕社会的主要生存形态。在鼎盛的200a间,荻港村走出了50多名进士,100多名太学生、贡生和举人。“耕读传家”的价值取向、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历史变迁使荻港村的耕读文化流传至今。“桑基魚塘”是荻港村传承千年得以保存的传统生态农业模式,塘养鱼,埂地种桑、养蚕,蚕蛹喂鱼,塘底污泥肥桑,该系统目前已获得世界重要文化遗产称号。由此衍生的蚕桑文化更是成为国家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代表着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和古村人文历史的遗迹。

2 城镇化进程中传统村落文化传承现状

荻港村的耕读文化源远流长,秉承着“耕读传家崇文尚礼”的家风家训,该村近现代名人辈出。随着时代的发展,近年来,荻港村大力推进文化建设,深入挖掘荻港耕读文化和地域文化精神内涵,新建名人馆,修复章、吴大宅,修订完善村规民约等,并开展了一系列具有时代特色的道德实践活动,发扬荻港淳朴文明的民风、乡风。但不可否认的是,荻港村关于传统村落文化的开发利用方式仍比较单一。城镇化进程中传统村落以农业为主的生产模式逐渐向现代城市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生产方式转变,而这些文化传承活动大多已成为迎合城镇化的产物,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荻港村内的自然生态和原始建筑风貌遭到破坏,伴随着乡村旅游业的兴起,传统村落的文化内涵也无可避免地受到冲击。文化传承载体功能的缺失、文化生态的恶化已成为荻港村在传承传统村落文化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这里的蚕桑文化作为国家代表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保护与传承理应给予更多的重视。目前荻港村对于蚕桑文化的传承等工作在形式和内容上都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不但新建了富有地方特色的桑蚕丝绸馆、渔乡风俗馆、湖桑茶制作基地等,还于近年来举办每年一度的鱼文化节,带动起全村的民俗文化活动。这些文化建设工作的开展为荻港村的蚕桑文化、鱼文化等带来新的生机。但随着荻港村城镇化发展的深入,作为蚕桑文化的自然基础—“桑基鱼塘”农业生态模式已开始逐渐衰落,农村耕地和鱼塘面积以每年4.6%的速度递减,而受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村民多进城务工,造成鱼塘撂荒或管理不善,“桑基鱼塘”的文化传承出现断层。当经济资本完成对传统农业经济模式的结构性嵌入,传统村落文化生态在经济力量的无声强制下,已很难回归到传统农业的秩序安排中,文化遗产的衰减式传承成为村落文化传承的真实状态。旅游业的加持,使荻港村的桑叶茶等被开发成特色旅游商品,村落景区重新搭建,村落“空心化”现象也愈发突显,传统村落文化的传承任重而道远。

3 城镇化进程中传统村落文化传承的困境

3.1 城镇化发展对传统村落的破坏 在当前城镇化进程中,传统村落文化传承面临的首要困境就是传统村落的破坏。从遗产学角度看,传统村落是另一类遗产。它是一种生活生产中的遗产,同时又饱含着传统的生产和生活[2]。传统村落是我国最大的文化遗产,也是传统村落文化传承的主要载体。在城镇化进程中,一方面,由于自身的脆弱性,传统村落很难为传统村落文化的传承提供良好的经济支撑和物质保障,一旦遭到破坏就难以修复。千年传统村落荻港,拥有大量古桥、古路、古建筑和古名居,这些承载传统村落文化的建筑年久失修,已无法满足居民的日常使用。城镇化的进程不仅改变了荻港村这些原有的土地和建筑风貌,使之成为一个个文明示范村、主题古村景区,更是打破了村落原有的平衡,撼动了村落的社会结构,让传统村落文化传承的物质载体遭到破坏。另一方面,随着城镇化对传统村落的影响越来越深入,传统村落的生产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精神信仰、道德观念等所受到城市文化的冲击也越来越大,承载乡土文化和集体记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逐渐消失。新世纪以来,年轻的荻港人慢慢失去了对“耕读传家崇文尚礼”的家风家训怀有的敬畏之情,对古老的“桑基鱼塘”农业文化遗产也不再感到自豪甚至自信,民俗节庆活动只是在旅游旺季热闹一下而已,人们对于传统村落文化传承的自觉已逐渐流于表面,相比于仍有机会修复的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破坏或许是传统村落文化传承中需要克服的更大的难题。

3.2 传统村落文化产业发展的薄弱滞后 传统村落文化产业发展的薄弱与滞后使文化的传承与保护难以维系。首先,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市场经济对传统村落的农耕经济模式实现快速占领,传统村落内业态崩溃,文化产业缺乏有力根基,发展水平有限。其次,城镇化带来传统村落生活环境的改善,村民开始自发迁徙到城市谋生,村落内文化产业建设主体缺失,造成传统村落文化传承保护的处境更加艰难,主要表现在文化产品的制造能力不够、文化服务业比例弱小、文化资源无法对经济发展产生优势影响等问题上。尽管荻港村近年来在文化产业建设上下足工夫,但这些问题始终是其发展村落文化产业的制约因素,无论是文化产品开发还是产业链的整体布局,对传统村落文化深层内涵的挖掘都远远不够。再次,文化资源流失和保护资金困难是影响荻港村文化产业发展的另一大难题。城镇化进程中村落大量历史文化资源随着建设与开发流失,保护跟不上破坏的速度,修缮与维护却缺乏资金,各方对于社会力量、社会资本投入传统村落保护虽有一定共识,但保护资金的供求矛盾依然突出[3]。近年来荻港村政府以群众文化活动为载体,大力完善文体活动设施、组建不同文化团体、举办各种文艺活动,但这些投入对于村落文化产业的发展仅仅是一个开始,其文化产业在目前还难以成为传承与保护传统村落文化的支柱产业。

3.3 传统村落文化生态日益恶化 文化生态的日益恶化深刻影响着传统村落文化的传承。“传统村落的民俗文化活动,其本初的生发空间,必然是依托自然条件的现实生产、生活环境”[4]。而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所带来的城市文化扩张成为村落文化变迁的重要推动力量,导致传统村落文化与城市文明不断交融碰撞,原生态的村落文化产生新的发展形态,传统村落文化的维系力量被不断削弱。2015年12月,湖州荻港景区成功创建国家4A级景区,传统村落与旅游业仿佛正在完美融合。但在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之下,出现的是村落原本整体和谐的人居环境不再、土地被强行分割、村落特色沦为旅游发展的陪衬,传统村落文化的价值被城市价值观念忽视。这种情况下的后果就是村民对传统村落文化的认同、虔诚、尊重逐渐淡漠,而保护制度与法规体系不完善造成“政策缺失”与“控制乏力”[5],村民開始失去保护传统村落文化的自觉与自律。荻港村内祭拜鱼神、放鱼灯等各种鱼文化活动慢慢呈现出强烈的实用性和商业性,村委会有计划地组织筹备,大多为了表演而举办,而不再具有更多的文化认同和精神归属的意义,传统村落文化的传承更是无从谈起。

4 城镇化背景下传统村落文化传承与保护的思路

城镇化是中国现代化发展的必行之路,但传统村落文化是传统村落的价值本质,决不能在城镇化的推进过程丢失传统村落文化。“新型城镇化建设代表了一种乡村之外的强大力量。这种力量的植入,应注意与原有传统中的组织系统有效兼容” [6],把城市生活与传统村落文化尽可能地兼容,是在城镇化进程中传承和保护传统村落文化的破解思路。

4.1 协调传统村落自身的保护与发展 在城镇化进程中,由于城乡经济、文化的差异,传统村落受到冲击和破坏等在所难免。传统村落作为传统村落文化的载体,只有协调好传统村落自身的保护与发展,才能形成村落的文化安全,发挥传统村落文化的价值和作用。城镇化进程中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并非一对相互矛盾的关系,保护不是简单的修旧如旧,发展也绝不止对传统村落现有价值的利用。保护传统村落,即在城镇化过程中,既要保护村落的固态建筑、文化遗产等物质外壳,又要保护原住村民的生产生活环境、文化空间等精神场所。以荻港村为例,应按照村落内在的发展规律,顺应城镇化肌理,破解以往“城镇空壳化”和“人的城镇化”的难题,避免简单粗暴地拆迁重建或将新建筑仿造为古旧建筑;同时应注重营造具有时代特色的传统村落文化空间,展现相对完整的街巷格局、建筑风格等传统荻港村落风貌。在此基础上,正视村民的主体地位,激发村民对传统村落的保护意识、扭转文化自卑的观念,让村民自发参与到村落的保护建设当中并使之获益,从而凝聚传承与保护传统村落文化的共识。发展传统村落,则更重要的是延展、提升和创造传统村落的新价值,适应城镇化发展变化的需要,引导传统村落文化走向更丰富、更优秀的方向。发展的最终目标是为了让生活更好,追求经济增长或者效率优先都不是衡量传统村落发展情况的标准,有原则、有根基、有底线的发展才是传统村落的未来。城镇化进程中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应相互促进,协调好这两者之间的关系,传统村落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才能永葆生机。

4.2 发展壮大传统村落的文化产业 文化是激活产业发展的动力,产业则是对文化再开发、再利用、再创新的过程。我国传统村落的文化产业发展普遍较为薄弱,文化经济作用力度不够,直接影响传统村落文化的传承和保护。传统村落的文化产业建设需要经济基礎,而在农耕经济模式的桎梏下村民出走村落,人才外流和空间荒废使村落“空心化”程度加深,城乡差距扩大,而在城镇化进程中获益的村民却不愿再回归乡土,加上国家建设资金难以到位,传统村落文化产业发展陷入恶性循环。因此当前传统村落文化产业的发展重点应在“文化制度”和“经济动力”两方面破题,一方面结合城镇化发展机遇,通过合理开展旅游业、服务业等,挖掘村落各各传统村落文化的潜在价值,形成支柱产业,将文化融入到经济创造中去,提高村民经济收入,以利益导向激发村民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并保护传统村落的动机,再结合现有制度,进一步提升传统村落的文化软实力,夯实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留住人”并“兴好业”;另一方面,则要充分发挥自身传统村落文化资源的优势,加大文化产业的开发力度,让传统村落主体在村庄建设中孕育出“文化主导权”,在传统经济发展上培养起“自生能力”[3],使传统村落的文化产业成为城镇化建设的动力,推进“就地城镇化”,进而提升村民对传统村落文化传承与保护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形成破解困境的良性循环,实现在城镇化进程中以文化产业带动传统村落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4.3 恢复传统村落的文化生态 在城镇化进程中,文化冲击造成的文化缺失和变异是传统村落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无法避免的问题,因此恢复传统村落的文化生态就显得尤为重要。而恢复传统村落文化生态的首要任务就是竭力保持传统村落文化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文化生态日益恶化一方面表现为城市文化作用传统村落从而改变原生态村落文化的发展形态,而传统村落文化的价值则恰恰体现在其不可复制的纯真与本原的特性上。近年来一些地方的传统村落新建了大量的文化景观,但吸引力却有限甚至受人诟病,根本上就是没有文化的真实性。要保护传统村落物质文化的真实性和非物质文化的原真性,就要踏踏实实还原传统村落原有的文化生态,做到不走样、不夸张,而非形成一种肤浅的、以传统村落文化外壳包裹功利的商业营销[7]。其次,应重点关注传统村落“空心化”的问题,其造成村民失去传承与保护传统村落文化的自觉自律是文化生态日益恶化的潜在问题。“空心化”归根结底就是城镇化外援吸引力和村落自身离心力所造成的,传统村落留不住人,也留不住村民对传统村落文化的敬畏之情,文化主体缺失使得传统村落文化走向衰落成为必然。应对传统村落“空心化”现象,应在宏观机制创新、微观发展力度加大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政府、企业、村落原住民、游客等多方协作的传承与保护的新路。坚持“以人为本”的导向,新建村落与文化保护的价值观,挽回村民的文化保护自觉。就荻港村而言,无论是耕读文化还是蚕桑文化,都有着基于本土最原始的意义和情感,只有对这些传统村落文化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才能增强文化传承与保护的自觉性。只有让传统村落文化与村民同生息、共命运,才能形成持续发展的良好生态。

5 结语

礼失求诸于野。传统村落承载着的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文化根脉,而传统村落文化则是传统村落存在的根基和灵魂。城镇化是我国当下发展的趋势,但传统村落文化的传承保护与城镇化发展之间的矛盾并非不能化解[8]。正确认识城镇化,把传统村落的自然环境、历史传统、民俗风情、生产生活方式等文化内涵与城镇化进程中的机遇结合起来,合理保护与发展传统村落,发展壮大文化产业,并致力于恢复传统村落的文化生态,是本文提出的在城镇化进程中传承与保护传统村落文化的破解思路。除上述论点之外,传统村落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其实还面临着很多不同的困境,对这一课题的研究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但必须明确的是,我国要走具有“文化传承”内涵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对于新形势下的传统村落文化,既要传承和保护,又要适应时代加以发展;既要守护村落文化的原真性,又要融入创意文化产业,形成文化经济。城镇化建设与传统村落文化传承保护是可以做到共生共荣的,这两者间的关系、矛盾和协调措施,是一项值得重视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1]新华社.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N].人民日报,2014-03-17.

[2]冯骥才.为了文明的传承关于传统村落整体保护的思考[J].文明,2013(3):8-9.

[3]保护传统村落留住文明记忆[N].人民政协报,2014-12-15003.

[4]王宁宇.传统民俗文化空间的查勘与保护[J].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5).

[5]孙九霞.传统村落:理论内涵与发展路径[J].旅游学刊,2017(1):1-3.

[6]薛正昌,郭勤华.城镇化与传统村落文化遗产保护——以宁夏为例[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5):11-16.

[7]伽红凯,何静霞,等.古村落旅游开发利益相关者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19):102-105.

[8]伽红凯,中国传统村落保护的矛盾与模式探析[J].中国农史,2016(6):136-144.

(责编:徐焕斗)

猜你喜欢

传承与保护城镇化
河北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校传承与保护的研究
贵州黔东南侗族大歌传承与发展新探
文化体制改革背景下高安采茶戏传承与保护研究
让老年农民挑起城镇化的重担?
坚持“三为主” 推进城镇化
城镇化面临的突出问题和应对之道
城镇化
加快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
对构建新型城镇化的观察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