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传统冰雪运动挖掘与传承研究
2021-09-10朱家辉
朱家辉
中图分类号:G852.9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21)04-006-01
摘 要 2022年冬季奥运会将在北京举办,北京将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既承办过夏季奥运会,又承办过冬季奥运会的城市。在此背景下,充分挖掘、传承我国少数民族传统冰雪运动显得十分有必要。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冰雪运动传统,我们可以从中汲取养分,通过对传统冰雪运动的挖掘与传承助力冬奥会,以及促进体育强国的建设。
关键词 冰雪运动 少数民族 传承
我国少数民族的传统冰雪运动可谓是异彩纷呈而又历史悠久。早在隋唐时期我国的拔野古、流鬼等民族就已经出现了冰上活动[1]。之后到宋元明时期,冰雪活动一直在民间活跃着。到了清朝,满族的冰上运动(也称冰嬉)逐渐发展成一项皇家运动,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接下来我将首先分民族介绍冰雪运动,然后分析民族冰雪运动传承的现存问题以及解决方案。
一、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冰雪运动
满族,全称满洲族,现人口约1039万人。满族人主要分布在東北和华北地区,为中国四大族群之一。冰雪运动的文化深深根植在满族的民族文化深处,因为自古以来满族人便生活在冰天雪地的北国。冰嬉,也称为冰戏,是满族传统冰雪运动的统称。冰嬉一般包括:抢等,抢球,转龙射球,打滑挞等。抢等类似于今天的冰上速滑,被选中参赛的士兵们脚蹬冰鞋,身穿箭服站在起跑线上,等发令官一声炮响便开始滑冰比赛,并最终根据到终点的早晚划分头等二等,给予不同奖励。抢球可以称之为冰上足球,比赛双方想尽办法把皮球踢进对方的旗门,类似于将足球运动搬上了冰面,只不过这种运动有时要持续一天的时间。转龙射球,结合了射箭和滑冰,八旗子弟分为八个队伍轮流射击“天球”和“地球”,比赛看哪个队射中的更多。打滑挞类似于高台滑雪,冬季人们在山坡上浇下水,待结冰后从坡顶滑至坡底,滑到底没有摔倒就算胜利。
蒙古族,现人口约598万人。我国的蒙古族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和东北地区,也零散分布在新疆、青海等地。蒙古族人精骑擅射,也有着丰富的冰雪运动项目,包括雪地博克、马拉雪橇、驯鹿拉雪橇等。雪地博克实际上就是在雪地里进行摔跤运动。蒙古族居住的地方地幅辽阔,这影响了他们冰雪运动的特点,即往往需要较大的场地。
哈萨克族,现人口约146万人。我国的哈萨克族主要分布在新疆,他们能歌善舞,也有着冰雪运动的传统。人类最早的滑雪发源地之一就是新疆阿勒泰地区[2],而阿勒泰地区除了少量蒙古族,最擅长滑雪的便是哈萨克族了。哈萨克族不仅仅擅长滑雪,还有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冰雪运动,比如说雪中叼羊。雪中叼羊是一群人骑着马在雪地当中争抢一个去了头的羊尸,得到者获胜。雪中叼羊在我们看来可能稍显野蛮,但这项活动对于狩猎的民族来说具有游戏和训练的双重作用。这项冰上运动既需要高超的骑艺也需要过人的勇气。
二、不同的冰雪运动,同样需要传承
我国少数民族的冰雪运动形式多样,历史悠久,令人赞叹。但是目前的传承却做得不是很到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
1.年轻人思维西方化,对传统运动失去兴趣。不得不承认的是,西方运动文化已经全面地影响了我国的年轻人,大部分人提到冰雪运动就会想起在滑冰场滑冰,在雪场滑雪,而很少想到手工自制的滑雪板在林海里穿梭或者在冰面上抢球。此类民族运动的传承日渐式微。
2.相关人才队伍建设不到位,没有配套的激励机制等。民间冰雪运动缺少组织人,只能在小范围内展开,得不到有效的传播传承,即使有人对某项运动感兴趣也很可能找不到组织。
3.基础设施建设不到位。一些冰雪运动需要一定的场地和设施,但是现在大量的场地让位于旅游产业,人们也不看重传统运动的价值。与此同时,政府的基础设施建设也疏于关注这一领域。
要想更好地传承少数民族冰雪运动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加强宣传教育,让人们认识到传统运动的价值。民族冰雪运动是冰雪运动之魂,应通过网络宣传、视频直播等方式让年轻人认识到传统冰雪运动的人文价值。(2)加强制度建设,激励传统运动参与者。清朝时,皇帝会对冰嬉运动的佼佼者进行奖赏,奥运会会对得奖者进行表彰,要想将一项运动发扬光大适当的奖励是必不可少的。同时也应加强这方面的人才队伍建设,再由他们来不断组织和壮大队伍。(3)加强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建设。政府应保证提供一定的传统冰雪运动场地,或是对现存场地进行现代化改造。
三、结语
少数民族传统冰雪运动异彩纷呈,少数民族的传统冰雪运动能够为冬奥会以及日后的国际赛事提供相关的人才和文化支撑。传统冰雪运动和如今国际化的冰雪运动有很大的相似性和相通之处,但又具有自身的文化特色。除此之外,少数民族传统冰雪运动的传承也有利于促进全民运动,带动全民族一起投入冰雪世界之中。
参考文献:
[1]王莹.冰嬉文化的传统价值与现代意义[D].北京:首都体育学院,2018.
[2]黄力群,李红军.申办冬奥会对新疆冰雪运动发展的影响[J].冰雪体育创新研究,2021(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