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雨寄北》中 “ 巴山 ” 地点考
2021-09-10曾宝萱
【摘要】 唐代诗人李商隐的名诗《夜雨寄北》中“巴山”具体所指至今在学术界中有较多争议,主要有“湖北说”“夜雨寺说”“泛指说”“缙云山说”四类说法。本文在“泛指说”的基础上,从客观、主观两个角度进行充分论证,结合地理学的相关知识进行跨学科研究。从客观来看,缙云山紧邻涪江,交通十分便利,且小气候环境和地理特点具备“巴山”“夜雨”“秋池”及“相思”的主题;从主观来看,李商隐在任职东川期间,以朝廷官员身份或文人身份前往缙云山的概率均较大。通过对东川境内众多山川进行筛选排查并经过论证,本文从“泛指说”中约50000平方公里的东川辖区,进一步将“巴山”所指缩小至缙云山76平方公里的范围内,较大地提高了研究的精度。
【关键词】 《夜雨寄北》;李商隐;巴山;缙云山;考证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17-0024-04
唐代诗人李商隐的名诗《夜雨寄北》云:“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诗中两次提到了“巴山夜雨”,但李商隐诗中的“巴山”到底在何处?至今学术界还存在不同的看法,孰是孰非未予明辨。本文拟从文献资料和跨学科研究的角度,对《夜雨寄北》中的“巴山”地点作进一步的考证。
一、现有说法
(一)湖北说
一言为湖北巴东县南之巴山。杨柳曾提出此说,并断言“决非川北之巴山”。[1]
二言为今湖北松滋县西北。出自《晋书·杜预传》:“又遣牙门管定、周旨、伍巢等率奇兵八百,泛舟夜渡,以袭乐乡,多张旗帜,起火巴山”。《荆南志》云:“巴人复遁而归,因有巴复村在山北,因曰巴山。”
本文认为,李商隐任职的东川之地并不包含湖北境内之地,故此说似误。
(二)夜雨寺說
有学者根据“巴山夜雨”中的“夜雨”进行相关考证,最终推测一为重庆佛图关夜雨寺,二为重庆合川云顶山夜雨寺。
本文对这种观点持保留态度,结合诗中意象来看:“巴山夜雨”后雨水“涨秋池”,应当为自然下雨之意象,且两个夜雨寺均建造于明清时期,与李商隐生活的唐代相距甚远。佛图关夜雨寺内有一青石,即使干旱的夜间也可湿润滴水,故称夜雨石,夜雨寺也因此得名,诗作与寺无关。云顶山夜雨寺则是根据“巴山夜雨”的诗句而得名,以此来推断“巴山”地点是因果倒置,不合逻辑的。
(三)泛指说
经过多方查阅目前的研究资料发现,现有说法多为泛论,只是具体所指的范围有所不同而已,归纳之后可以分为三类:
一泛指巴蜀之山。采信自《李商隐诗》中注释:“《明一统志》:‘四川保宁府(今阆中县)有大巴岭,与小巴岭相接,世传九十里巴山是也。’诗中泛指巴蜀之山。” [2]此外,林庚、冯沅君的《中国历代诗歌选》中也持同样的观点:“‘巴山’,亦称大巴山,又叫巴岭。巴岭山脉斜互于今陕西、四川两省边境。这里泛指巴蜀之地。”[3]
二泛指巴地之山。清人冯浩在《玉谿生诗集笺注》中指出:“三巴皆可云巴山。”[4]
三泛指李商隐任东川节度使书记所管辖的东川之山(今四川盆地中部,重庆西部)。在《唐诗三百首》有注释——巴山:泛指重庆、四川东北一带山脉。研究李商隐的著名学者刘学锴、余恕诚先生也指出:“唐人诗中巴山多泛指今四川境内之山……未必具体指大巴山或巴东县南之巴山。义山文中之‘巴山’亦每泛指东川之山。”[5]
本文认为此说不谬,但范围有些粗略笼统。经过考证,东川辖区的范围约50000平方公里,在众多山岳之中,“巴山”究竟是哪一座山呢?
(四)缙云山说
缙云山在东川境内,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载:“渝州,古之巴国也……后魏改为巴州,周闵帝又改为楚州。隋开皇九年,改楚州为渝州。”[6]李吉甫是中唐人,其所编《元和郡县图志》详述巴国、渝州变迁,以渝州作为古巴国的核心,无疑可代表中晚唐人的观念与看法,当然这也有可能为李商隐心中的“巴国”“巴地”概念。由南宋《舆地纪胜》《方舆胜览》中“谓之巴山”,可知宋以前已称缙云山为“巴山”,与中晚唐相距不远,或亦可能称之为“巴山”。以古“三巴”的巴郡渝州之山为“巴山”,更符合唐人的相关用法。
本文赞同此说,下面将从“诗中意象”“地理环境”“可能性分析”三个方面进行详细考证。
二、相关论证
(一)诗中意象
从《夜雨寄北》的诗句中可得知如下信息:诗题《夜雨寄北》似如小序,诗中“巴山”“夜雨”“秋池”提供了空间、时间范围,时在秋季,恰逢夜晚下雨,且山中有多方池水,故称“秋池”。从空间来看,缙云山位于今重庆北碚区嘉陵江西岸,明代《蜀中名胜记》载:“缙云山……下有温泉,分东西流,相传黄帝于此合药”[7],且缙云山麓温泉寺中温泉水量巨大,“殆为各温泉之冠”“迎流砌池,方广四丈许”,数十座温泉规模非同寻常,温泉又可视为一方方池水,是最典型的“秋池”意象。
此外,诗中末句“却话巴山夜雨时”可证诗中“巴山”并非无人拜访的巴地之山,此山不但足可驻留,且有丰富的地域与人文资源,可供以后剪烛夜谈。[8]缙云山中最为著名的人文景观便是缙云寺及下院的温泉寺,皆在南朝刘宋时落成。缙云寺是国内唯一的迦叶古佛道场,受到历代皇帝的多次封赏,唐高祖曾亲笔为其题名“禅真宫”,在唐大中元年(847年),唐宣宗亲赐寺额为“相思寺”。寺内庙宇辉煌,香火兴旺,石雕甚众。温泉寺由慈应禅师始建,虽经北周武帝和唐太宗两度灭佛损毁,至唐顺宗时期由幽谷净满禅师重修庙宇,并在山岩间刻上了摩崖佛像,重塑了往日的辉煌。这两大古刹悠久的历史渊源为缙云山营造了浓厚的人文气息,可为“夜话巴山”提供诸多话题。缙云山符合诗中的内容描述,作为“巴山”的所指是极有可能的。
(二)地理环境
从诗中意象“夜雨”来看,本文认为这是作诗时缙云山地区发生的自然地理现象。夜雨在地理学中的概念是指晚八时以后,到第二天早晨八时以前下的雨。它并非持续性降雨,而是间歇性降雨,这种短时的间歇性降雨通常发生于局部地区,而不能覆盖东川全境或大部。
缙云山山势陡峭,几乎从峰顶直落向渝水,飞溅起的水雾和温泉蒸发的大量水汽不易散去,常云雾积聚。结合常识,热的气体较轻,容易上升,冷的空气较重,因此容易下沉。在缙云山局部地区,白天太阳照射剧烈,为谷地中的空气增温,于是暖空气沿坡面上升,形成从谷地吹拂的谷风(图1左图灰色箭头);夜晚因山谷降温剧烈,山坡上的空气迅速冷却,于是冷而重的空气沿山坡下滑沉到谷地,使得原本在谷地的暖空气被迫挤压上升(图1右图灰色箭头),这种因挤压上升到高空的暖空气凝结成云后,极易形成局部降水,故在缙云山地区夜雨较多。据气象资料,缙云山所在的北碚区夜雨量约占全年降水量的60%以上,如此频繁的夜雨为《夜雨寄北》的创作提供了实景与灵感。
(三)可能性分析
单凭以上缙云山所具备的客观景物以及地理学上的“夜雨”形成过程,尚不足以判断李商隐是否到过缙云山并且写下传世名作《夜雨寄北》,因此要多方面综合考量,从交通可达性和诗人主观意向两个方面,推测李商隐前往缙云山的可能,进一步完成“巴山”地点考证。
(1)在空间上对缙云山是否位于东川境内进行考证,并推断客观情况下通过水陆交通能否便捷到达。
如图2所示,缙云山在古渝州以西,今重庆北碚区嘉陵江温塘峡畔,按地理位置归属为唐剑南道东川管辖之地,且古时通过水路自东部出入川蜀之地,必经渝州,而渝州不远处即为缙云山,二者相距较近。李商隐作为东川节度判官,不论是出入蜀地时顺路游览或是专程前往视察探访,皆有较大可能性。
李商隐的办公区域位于梓州幕府(今四川三台县),紧邻涪江上游。由图2可见,缙云山位于涪江下游,从梓州到渝州甚为便利,经水路沿涪江、嘉陵江南下,便可直抵渝州附近的缙云山,是唐朝的“高速水路”。
经查询地图,今三台县与缙云山相距约253公里,若古人乘船顺流而下,考虑到风向、下船后步行等其他因素,航行速度以15公里每小时计,两天内既可到达。在古代的交通条件下,这个时间称得上“快捷”了。
(2)诗人的主观意向。作为文人,他对于有“川东小峨眉”之称的缙云山有着天然的驱动力。据资料显示,李商隐在《〈樊南乙集〉序》中言:“ (入东川)三年以来……始克意事佛,方愿打钟扫地,为清凉山行者,于文墨意绪阔略。”[9] 李商隐既然“克意事佛”,他面对着东川地位最显赫的佛家圣地缙云山,前往一睹为快并不是小概率事件。[8]
另外,作为朝廷官员,渝州为剑南道东川南部重镇,李商隐也有较大概率因公务接待等原因陪同使节或客人游览渝州府及周边的缙云山。
三、排除疑似、聚焦结论
本文基于“泛指说”中“东川之山”的范围,从“诗中意象”“地理环境”“可能性分析”三方面对于东川境内山川进行筛选排查,具体分析如下:
首先,因东川节度使位于梓州(今三台县),三台县附近的名胜古迹有三台山、牛头山、凤凰山以及琴泉寺。前三座山海拔均在450米左右,落差在100米内,与缙云山951米的海拔高度和601米的落差相比,实为三座小丘。在历史上并无著名的遗迹文物留存,在人文资源方面略有欠缺,此处的文化氛围与缙云山相比稍显不足,因此从诗中意象方面,三台山、牛头山、凤凰山均可排除。
琴泉寺位于四川三台县潼川镇的长平山腰,据资料显示,东川节度使的治所即在潼川镇,因此交通便利性及可达性较高。但从卫星图(图3)来看,琴泉寺东侧颜色较浅的区域为平原、西侧颜色较深的区域为山地,而夜雨通常发生在两山间低凹处,若仅有一山,空气不易形成大规模的环状流动,发生夜雨的可能性将会大大降低。此外,琴泉寺所在的长平山为三台凤凰山的余脉,凤凰山最高海拔仅为455.7米,余脉大概率会低于主峰的海拔,难以出现因大量暖空气沿山坡不断上升至高空而形成的夜雨景象。因此,从地理环境角度分析,琴泉寺所在区域形成高频率夜雨的可能性较小,无法为李商隐的创作提供实景素材。
为进一步确定结论,笔者扩大了搜索范围,在东川境内查找到三座可能出现争议的名山,分别是:泸州玉蟾山、遂宁金华山、广安华蓥山宝鼎峰,经研究分析三山皆一一排除,详述如下:
(一)玉蟾山
玉蟾山位于泸州市区以北33公里,泸县县城旁。据相关资料显示,玉蟾山内有圆通寺,建于唐代景福二年(893年),修建完成后川南各地香客游人云集于此,诵经作法,实为川南名胜宝地。但遗憾的是,李商隐于852年至856年在东川任职,期间圆通寺尚未落成,玉蟾山还未声名鹊起,李商隐较大可能会选择当时知名度更高的缙云山游览。从概率角度分析,李商隐去往玉蟾山的概率是不大的。
(二)金华山
金华山位于四川省遂宁市,是全真派道教圣地。上文提及李商隐《〈樊南乙集〉序》中“(入东川)三年以来……克意事佛”,既然已经决定“事佛”,因此李商隐拜访道教名山的概率较小。从诗人主观的概率角度分析,前往金华山的内驱动机不高,故金华山非“巴山”所指的最佳之选。
(三)华蓥山宝鼎峰
华蓥山宝鼎峰海拔1590米,是全国八大佛教圣地之一,山顶建有光明寺,以悠久丰厚的佛教文化闻名天下,是自然人文资源皆具的一处宝地。在本课题研究过程中,宝鼎峰也将此地列为疑似地点。宝鼎峰属华蓥山,华蓥山古称华银山,从未有“巴山”的称谓。而根据《方舆胜览》中对缙云山有“谓之巴山”的记载,且缙云山古称确为“巴山”,因此将缙云山确定为“巴山”的所在地更为恰当。
在交通可达性方面,由图4可见,华蓥山位于潜水(今渠江)东侧,潜水的流向为自东北向西南方向。若想从三台县出发达到华蓥山,方式有二:一为山路,途经遂宁市、武胜县至广安市,且途经区域大部分位于四川盆地中部的丘陵区,地形崎岖,需翻越不计其数的山丘才可到达,十分艰辛;二为水路,自三台沿涪江顺流而下,在涪江、嘉陵江、潜水三者汇流处(合州)调转船头,向东北方向沿潜水逆流而上才可到达华蓥山宝鼎峰,逆水行舟不仅费力,还将额外花费至少十个小时的交通时间。总之,不论是山路或是水路,华蓥山均有不便之处,相比之下,缙云山紧邻涪江,且从三台至渝州皆为顺水,可由涪江經合州顺流直达,较为省时省力,是出游的绝佳目的地。因此从可达性的角度来看,缙云山交通甚为便利,李商隐前往游览的概率更大。
至此,基本可以判断缙云山为“巴山”的所指地点。
四、总结
本文在“泛指说”和其他学者研究的基础上,综合主客观因素,认为《夜雨寄北》中所提到的“巴山”所在地为现今重庆市的缙云山。在经过充分论证后,提出以下论据:今重庆市北碚区缙云山属晚唐观念中的“古之巴国”,缙云寺、温泉寺和规模超常的温泉池,以及当地浓厚的文化氛围为李商隐的创作提供了灵感与素材;结合地理学相关知识进行跨学科研究,通过缙云山局部地区的热力环流模型,论证发生“夜雨”的极大概率,使缙云山同时具有“巴山”“夜雨”“秋池”“相思”等内容,为《夜雨寄北》的创作提供了典型要素,可能为李商隐诗中“巴山”意象的原型地点 [8],成为代表其任职东川时的文化“符号”。
从论证李商隐前往缙云山的事件概率角度分析,缙云山位于东川辖区内,且位于涪江下游,可以乘船顺流而下,水上交通十分便利;李商隐“克意事佛”,面对着“川东小峨眉”的缙云山,极有可能亲自到访并写下传世名作,且缙云山所在的渝州为东川南部重镇,因此李商隐在任职东川期间,以朝廷官员或文人身份前往缙云山的概率均较大。
本文对东川境内关于“巴山”所指较有争议的山川进行了筛选排查,分别从“诗中意象”“地理环境”“可能性分析”三个方面否定了其作为“巴山”所指的可能,基本确定了缙云山即为《夜雨寄北》中“巴山”的原型地点。
经过多角度论证后,在“泛指说”中“东川之山”的研究基础上,把“巴山”的所指范围,从约50000平方公里的东川辖区,进一步缩小至缙云山76平方公里的范围内,较大地提高了研究精度,为诗人李商隐的相关研究做了资料上的补充。
参考文献:
[1]杨柳.如何确解李商隐诗——评近年来研究李商隐诗的一些问题[J].人文杂志,1980:69-78.
[2]董乃斌.李商隐诗[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3]林庚,冯沅君.中国历代诗歌选:上编(二)[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4]冯浩.玉谿生诗集笺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5]刘学锴,余恕诚.李商隐诗歌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2004.
[6]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M].贺次君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3.
[7]曹学佺.蜀中名胜记(明万历刻本)[M].重庆:重庆出版社,1984.
[8]张中宇.李商隐夜雨寄北巴山辨证——兼论文学原型的典型化[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1)20-25.
[9]李商隐.樊南乙集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
作者简介:
曾宝萱,女,汉族,北京人,首都師范大学文学院,本科在读,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