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王阳明思想视域下高职院校师德修养锤炼路径探索

2021-09-10卢志兰

大学·社会科学 2021年6期
关键词:师德修养高职教师

卢志兰

摘  要:在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师德建设的社会背景下,某些高职院校教师存在知行不能合一、律己意识不强、创新能力较弱、育人意识淡薄等职业道德问题。王阳明先生的心学思想蕴含着道德修养的方法论思想和智慧,对高职院校教师道德修养的提升与高尚人格的塑造具有深远的启示意义。如何有针对性地运用王阳明心学涵养高职校教师的师德是一个值得深思且富有时代性的课题,本文将从立志、修心、知行等方面来探索提升师德的路径。

关键词:王阳明思想;高职教师;师德修养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1)21-0038-04

高等职业教育是推动中国制造和服务水平的重要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4月举行的全国职业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國工匠。”[1]教师是立教之本,是立德树人的实践者,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起到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作用,师德是评价一个教师好与坏的首要标准。高职院校教师要不断强化自身的道德品格和内在修养,不能只依赖来自社会和政策层面的他律,更要依靠自律。

一、研究背景

王阳明是我国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军事家,其思想旨在呼唤人的本性意识“心即理”,强调个性化的发展和本身的价值以及自我人性的修养。教育方面,他独到地主张“知行合一”。他的心学思想对当今高职院校师德修养的提升与人格的塑造具有激励作用。如何通过研究王阳明心学思想,构建高职院校师德修养锤炼的路径,是当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高职院校师德修养的存在问题

(一)育人意识淡薄,律己意识不强,出现职业倦怠

当前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有些教师一味追逐物质利益,导致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了职业倦怠,忘却立志从教的初心,缺乏献身高职教育的情怀,奉献精神薄弱,职业道德情操缺失。部分教师个人胸怀狭隘,情绪易躁,稍有不满便怨气冲天,损害高职教师队伍整体形象。在学校工作中,有的教师欠缺主动性,不能认真履职尽责,缺乏工作热情,不关心学校的发展;有的教师在学生教育培养上,教学得过且过,教学质量不高,只会埋怨高职院校生源文化基础和个人素质差,对学生没有给予足够的关心,缺乏与学生的交流,更不愿意花时间了解学生或研究学生的心理动态。

(二)知识更新慢,知行不一,创新能力不强

当前世界正经历着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大发展,部分高职教师不能主动接受新技术的变革,优化教学方案,忽视知识更新,欠缺创新意识,普遍存在理论知识功底较为深厚、实践动手能力却较差的问题。有些教师缺乏积极进取、终身学习的精神,按固有的思想和知识去执行教学,过于侧重专业理论的讲授,却轻视实践实操环节的动手能力教学,在教学中知行不一,难以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导致培养的部分高职学生动手能力不强,专业知识与工作岗位需求适应度、匹配度不足,知识与社会实际出现脱节。

三、基于王阳明的思想探索高职院校师德修养锤炼的路径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师德修养是教师在道德意识、道德品质和道德行为等方面的展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中国儒家思想的核心,修身为本。高职教师肩负着教书育人的重任,要深入贯彻立德树人理念,必须要严于修身,重在修心修为,言传身教。

(一)从“立志”开始,厚植高职教育情怀

1. 立志扎根发展职业教育

王阳明先生在《教条示龙场诸生》一文中写“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虽百工技艺,未有不本于志者”[2],认为立志是为学的基础和提前。当时,年仅12岁的王阳明立志读书做圣贤之人,尽管他初入仕途,饱受磨难,但是一直矢志不渝,初心不变,龙场悟道,继而兴办龙冈书院,讲学传道。王阳明先生在《示弟立志说》说“夫志,气之帅也,人之命也,木之根也,水之源也”[3],讲述了立志的重要性。

高职教师只有确立了为办好让人民满意的职业教育事业奋斗终生的伟大志向,才能坚持不渝为学生传道解惑,为高职事业做奉献。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首先一定要以德立身、以德立学,有正确的三观,教育是在言传身教中实施的,教师不仅要给学生传递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做人的道理,引导学生树立工匠精神。教师要提高对高职教育的职业成就感和职业认同感,增强专业发展的内在驱动力,激发内在的求知欲、探索欲和终身学习意识,通过不断求知、探索,实现自我成长。

2. 要厚植高职教育情怀

对教育事业情怀深厚是优秀老师的立业之基,用正确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典范感染学生,才能教育学生走“正道”、扬“正气”、得“正学”。教师应秉持“真信才有真情,真情才能感染人”的师者风范,课堂上的一言一行最能打动人,甚至会对学生的终身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因此,教师首先要有家国情怀,关注社会发展,关心国家大事,心里时刻装载着国家与民族,有责任有担当;其次应秉持“理直气壮、守正创新”的传道情怀,在教书育人过程中要融入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事业的真情实感,充分落实教师立德树人的主体责任。

(二)从“三心”做起,省察克治铸高贵灵魂

王阳明先生的《徐爱录》曰:“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3]他认为内心左右着万物,做好事源于内心,做坏事也是来自内心,所以只有内心存善,内心向善才能够更好地立世。教育的根本是心和心之间的交流,是一个灵魂去影响另一个灵魂。灵魂高贵是好老师的立德之源,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有人格的教师,对学生才有吸引力,才能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因此,教师必须要修心为先,通晓事理,这样才能更真切传授为人处世之道,解开学生内心疑惑。

1. 练就平和而不焦躁的心

王阳明《传习录上》曰:“天地气机,元无一息之停。然有个主宰,故不先不后,不急不缓,虽千变万化,而主宰常定,人得此而生。若主宰定时,与天运一般不息,虽酬醉万变,常是从容自在,所谓天君泰然,百体从令,若无主宰,便只是这气奔放,如何不忙?”[4]所谓“身之主宰便是心”,所以要做到“虽酬万变,常是从容自在”,便要有一颗不忙不乱、不焦不躁的“主宰”心。这便启示高职教师即使外界万般变化,也要坚定自己的内心,用一颗不骄不躁的心主宰自己的行为。首先,学会用一颗平静的心去享受忙碌的价值。随着信息化快速发展,高职教师的专业知识与教学手段更新快,教学压力和生活压力越来越大,要学会放慢脚步。其次,学会静静地做学问,心平气和地育人。教师培养学生的价值体现是滞后的,需要长期默默无闻地努力,需要耐得住“寂寞”,用平和的心态做学问。当前高职院校招生种类多,生源个性差异性较大,普遍存在学习动力和积极性不高、学习能力不强、理论水平不高的现象,高职院校教师要“耐得住性子”,心平气和地教育学生。

2. 磨炼强大而宽容的心

王阳明《传习录》曰:“如今于凡忿懥等件,只是个物来顺应,不要着一分意思,便心体廓然大公,得其本体之正了。”[5]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对愤怒等负面情绪,只需顺其自然,不必过分在意。一位优秀的教师要有宽容的内心,面对学生一视同仁,用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一位优秀的教师,首先要具备独立人格,做人、做事敢作敢当,言行一致,面对学生一视同仁;其次,要拥有稳定积极的教育心境,拥有包容万物的宽广胸怀以及强大而宽容的内心,养成阳光的生活心态;再者,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毫不吝啬赞美与鼓励学生,给学生带来良好的感受,收获学生的尊重与爱戴。教师应能正确处理与家长、同事和领导的关系,架起友好交际的桥梁。

3. 具备热爱和仁爱的心

教育的本质就是爱,爱能够架起师生之间沟通的桥梁,一个有爱的教师能够在教育中传递给学生正确的观念,让学生走得更加长远。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更多的是启智、明心,教师只有热爱学生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教育作用。一名好教师要把对家国的爱、教育的爱、学生的爱融为一体,始终以学生为本。高职学生已具有一定独立意识,如果教师处处总是以教导者和监督者的身份居高临下,只会引起学生的反感和抵触。王阳明教育思想的精微伟大之处就在于随时随事点化学者,启其是非之心,开其智慧之门。高职教师要学习王阳明因材施教,才能走进学生心里,才能用爱心培育爱、激发爱、传播爱,促进学生的成长进步,才能培养出有大德、大志、大情怀的爱国工匠。

4. 省察克治锤炼内心

王阳明的“省察克治”是伴随着反省思维的内心体悟,是克己去私、涵养心性的原则和方法,“省察”就是反省体察自我,“克己”就是克服被私欲蒙蔽的自我[6]。教师是学生道德修养的镜子,应始终保持省察克治,练就平和、宽容和仁爱的心,每天思考、自省自己的思想言行是否符合道德要求,“去恶”“灭私欲”,知过且改以复良知;时刻自警、自励,自觉修心立德,努力用高尚的品格感染学生,用真挚的思想感召学生,用深厚的专业知识引领学生,维护高职教师职业良好形象和师道尊严。

(三)践行“知行合一”,培养创新精神

王阳明早期提出了知行合一的理论,其在《答顾东桥书》指出:“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3]实践出真知,只有自我探索,自我尝试,才能有更深刻的体会,才能有所创新,感悟出对自己最有用的方法,这也是王阳明先生的核心教学理念。在当前的高职教育教学中,教师更需要“知行合一”的守正创新精神。

1. 做知行合一的表率,终身学习

教书育人,德育为先,“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凡要求学生要做到的事情,教师自己要身体力行,率先垂范,重视师德认知,更要重视师德的践履。高职教育是培养承担起科技强国、工业固基的实战人才。这要求教师不仅要有深厚的理论,还要有娴熟的技能和必要的经验,成为知识与应用双驱完善的领路人。因此,高职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把握,更要关注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让学生真正地从知识学习中掌握学习能力,将知识和实践有机联系。高职教师要践行王阳明先生“知行合一”思想,首先要主动探索新知识。当今世界正经历以人工智能为代表,加上物联网、5G大数据等新技术为引领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智能化、自动化给各行各业带来巨大的变化,高职教育也面临着新的挑战。这就要求高职院校教师要根植“知行合一”的思想,主动衔接信息化知识、紧扣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变革的时代潮流,加快推动教育信息化向人工智能、大数据、虚拟现实等新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深入应用,积极开展“互联网+教育”。其次,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当今社会是知识型社会,各行各业都在不断变化,教师除了懂专业,还要懂行业、懂潮流,养成主动优化知识、不断自我更新、学以致用的良好习惯,把工匠精神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培养出符合社会和时代发展需求的社会英才。

2. 知行中要具有大胆改革创新意识

现代社会的科技发展日异月殊,高职教育是国家在发展过程中为适应社会要求、产业需求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的教育,社会发展中需要什么行业的人才,对人才的要求有哪些变化,凡此种种,都值得高校院校思考。一名优秀的高职教师,一是必须保持创新意识,走在行业的最前沿。现今各行业、各领域的知识与技术在不断创新,更新速度十分惊人,高职教师不仅要及时把握国家的方针政策,掌握自己所教专业的新知识、关心专业的前沿技术,而且还要具备强大的学习能力和接受能力,利用多种方式获取信息,做到教研结合,不断提升教育教学水平。二是要勤于实践,在实践中主动创新。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的进步,创新是民族进步、科技发展的原动力,只有大胆创新,善于改造,科技的发展才能大踏步前进。因此,高职教师必须紧跟时代发展,除学习理论知识外,还要定期地到企业岗位上实践,了解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与时俱进;不断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牢固树立质量意识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通过职业技能大赛培养学生勤于思考,敢于开拓,勇于创新。

四、结语

一位优秀的高职教师要以修心为基础,从立远志扎根职业教育,努力践行“知行合一”思想,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和创新意識等方面锤炼师德修养,把“良知教育”渗透到教育实践的每一个环节,用自己的模范行为帮助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滋养学生灵魂,真正成为学生人格上的楷模,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好”老师[7]。

参考文献:

[1] 李克强. 习近平对职业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N]. 人民日报,2021-04-14(01).

[2] 王廷国. 王阳明的哲学精神与新时代青年人的价值建构[J]. 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18(06):69-73.

[3] 王守仁. 王阳明全集[M]. 沈阳:辽海出版社,2014:425+625+1116.

[4] 李洪卫. 论王阳明的身心观[D].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7.

[5] 安丰堂. 从朱熹和王阳明谈儒学现代化的形而上确证[D]. 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14.

[6] 李纯,李金露. 基于知行合一的卓越教师养成理路[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39(16):31-35.

[7] 胡芊. 师德修养与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的工作满意度研究[J]. 现代职业教育,2018(21):180-181.

(荐稿人:梁声扬,阳江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邹宇铭)

猜你喜欢

师德修养高职教师
浅谈高等学校青年教师的师德修养
做一名学生喜爱的老师
OBE理念下高职教师成长机制的评价
高职院校教师绩效评价体系研究
浅论新时期高职教师职业道德修养
新形势下高职院校教师素质浅谈
翻转课堂背景下的高职教师专业素养提升探析
高职教师教学自主权和职业承诺的关系研究
新形势下加强高校师德建设的对策研究
浅谈年轻教师如何提高自己的师德修养